自我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与现代性-——重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53165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我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与现代性-——重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我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与现代性-——重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我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与现代性-——重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我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与现代性-——重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我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与现代性-——重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自我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与现代性-——重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自我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与现代性-——重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自我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与现代性-——重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自我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与现代性-——重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我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与现代性-——重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我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与现代性-——重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自我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与现代性重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ThePluralismandModernityofthePursuitofSelfValue:RevaluatingtheCharacterofGaoJialininLife作者:罗京/孙郁作者简介:罗京(19907,女,湖南长沙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学生;孙郁(1957-),男,辽宁大连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北京100873原文出处:中国文学研究(长沙)2011年第1期第IIlTI3页内容提要:近年来出版的许多种文学史教材中否定了高加林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中的阶段性选择,肯定的是高加林在人生追求不断失

2、败后的自我反思和“浪子回头”式的终极结局。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有悖于改革开放时代中自我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与现代性原则,因为高加林对刘巧珍的感情是一种恋母情结,不是建立在独立个体基础上的真正爱情,而像高加林这样地向往城市、闯荡城市、征服城市,恰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驱动力。Recentyears,lotsofliteraturehistorytextbookspublisheddeniedGao,sstaggeredchoiceinprocessofseekingthemeaningoflife.Conversely,whataffirmishisself-reflectionandprodigals

3、on”culminatingendingafterhiscontinualfailureintheseekingofthemeaningoflife.Weholdtheopinionthatthisevaluationviolatetheconceptofthepluralismandmodernityinself-worthpursuingwhichwepromotedintheageofreformationandopenness.BecausethefeelingwhatGaoJialinforLiuQiaozhenisakindofOedipuscomplexbutnotthetrue

4、lovebasedonindividuals.However,thepowerwithwhichpeopleyearnforcity,wandaaloneandconquercity,thatGaoJiaLinshowed,isnomorethanakindofdrivingforcefordevelopmentofhumancivilization.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11年07期关键词:人生/高加林/文学史/重评Life/GaoJiaIin/literaturehistory/rcvalnation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535(20

5、11)01-lll3近年来出版的许多种文学史教材中,对路遥的人生有种种赞美的评价。有的称赞小说以写实的笔法描写了T立处在城乡结合部的农村青年追求新的人生道路的曲折历程以主人公命运的坎坷和追求的执着动人;口有的批评高加林,认为他的行为动机中包含着对农村、农民、土地的蔑视,他的奋斗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2陈思和先生主编的教材虽然指出了作者在描写高加林形象时超越了早期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注重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重性,但他仍然认为在高加林身上,个人主义的排他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在这一两难选择中,人生的意义终于被他误解。3这些文学史评价的关键词几乎都定格在农村青年的“人生追求、人生意义,而对这种人生追

6、求、人生意义的描述则是突出它的曲折性和个人主义特性。这种观点其实包含着一种价值的评判,也就是说它们否定了高加林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中的阶段性选择,肯定的是高加林在人生追求不断失败后的自我反思和“浪子回头”式的终极结局。对这样一种文学史评价,我们认为有必要予以重新审视。在人生的结尾,经历了情感沧桑的高加林大声说,真正爱的人实际上是另夕I个!”这一表白否定了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相恋,而把爱的真谛赋予在高加林与刘巧珍的情感关系上。但是,难道只有高加林和刘巧珍之间的感情才是爱情的真实反映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男女双方基于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彼

7、此相互爱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一种高尚的情感。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感情恰恰不是真正的爱情。让我们来看小说文本:刘巧珍看起来根本不像个农村姑娘。漂亮不必说,装束既不土气,也不俗气。咱农村有山有水,空气又好,只要有个合心的家庭,日子也会畅快的。你们家的老母猪下了十二个猪娃,一个被老母猪压死了,还剩下哎呀,这还要往下说哩?不是剩下十一个了吗?你喝水!是剩下十一个了。可是,第二天又死了一个”从这些对刘巧珍的描述来看,刘巧珍是个漂亮的姑娘,她朴素而简单,但朴素和简单从另一个侧面看就是单调。我们可以想像不识字的刘巧珍和通讯员高加林之间的精神沟通有多么困难,巧珍只会和他唠叨庄里的水

8、井修好了,老母猪又下了几个崽子,再说些什么呢?巧珍自己也不知道了。确实,她除过这些事,还再能说些什么!巧珍和加林从精神上是完全不门当户对”的,世界观不一样,生活理想不一样,加林想方设法要再次回到城市,巧珍却无法离开农村,安于农村生活。这种思想上的距离甚至裂缝,不可能为他们的感情建立起爰的基础。小说中对和巧珍恋爱中的加林”的描述,更加证明了他们的感情不是爱情。即便当初他们在一起,也是他遭受打击极度需要人安慰的结果。就如书中描写的,高加林听着巧珍这样的话,心里感到很亲切。他现在需要人安慰。他于是很想和她拉拉家常话了”。加林此时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期,他暂时忘记了国际时政,避开了文学。他只想抓住巧珍这根

9、救命稻草,好好歇息。所以说农民刘巧珍和农村知识分子高加林之间的感情从一开始寰的成分就不多,因为爱情应该是心心相印,并不只是简单的相濡以沫。相反,小说文本是这样描述高加林和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的:在学校时,亚萍是班长,他是学习干事,他们之间的交往是比较多的。他俩也是班上学习最好的,又都爰好文学,互相都很尊重。他们性格中共同的东西很多,话也能说到一块。加林小心翼翼,讨论只限于知识和学问的范围。当然,他有时也闪现出这样的念头:我要是能和亚萍结合,刃雌们一辈子的生活会是非常愉快的;我们相互之间的理解能力都很强,共同语言又多.这些交代式的描写可以充分的显示出黄亚萍?口高加林之间的感情,自学生时代起就有了心心

10、相印的爱”的基础。他们可以一起聊文学,国际政治或者其他,有很多的共同语言,相互尊重,相处愉快。所以说,加林和亚萍之间的爱情才是现代性爱的代表,其内涵乃是男女双方处于一种既给予又获取并在给予与获取的征途上实现自身、肯定自身、持证自身价值的共享双赢状态。黄亚萍所构造的情爱,是在她与高加林相互付出中,不断获取新的情感体验,达到新的理解层次,并且双方都保持不依附于对方的姿态,都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那么,高加林对刘巧珍的情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情感呢?我们认为这种情感本质上是一种“恋母情结。弗洛伊德在诗人与幻想中认为,作家的创作总是对过去的,特别是儿童时期受压抑的经验的回忆。回忆恢复了过去被潜抑的经验的动

11、力,从而产生了要求*M尝、实现它的愿望,对受创经验的回忆是创作的契机。路遥很早就离开亲生母亲,这种残酷的情感剥夺给其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深深地尘封于情感记忆之中。加上后来路遥的情感路的艰辛,使得作家这种精神向往变得更加强烈但又无从发泄。他开始写作时,从小时候开始郁积的心理愿望会投射到作品中,不自觉地利用情感转移的方式,通过刘巧珍所具有的情爱行为,表现出对母爱的向往,难免混淆了爱情和母爱。文本中有很多地方体现,首先,在加林教市下岗、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巧珍大胆向他表达爱意。她的爱纯粹,她爱的是高加林,而不是高加林的身份和地位,即使加林只是个落魄的农民,她也愿意爱他。然后,高加林回乡后一直

12、愁眉苦脸,巧珍主动提出要加林到城里工作,暗示为了他的前途自己被抛弃也没关系。接着,在加林真正把她抛弃之后,还哽咽着说:加林哥,你别再说了!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你去吧!我决不会连累你!加林哥,你参加工作后,我就想过不知多少次了。我尽管爱你爱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一个字不识,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你走你的,到外面找个更好的对象到外面你多操心,人生地疏,不像咱本乡田地加林哥,你不知道,我是怎样爱你最后,当加林重新回到土地时,她不仅拉住想要给高加林制造难堪的妹妹,还央求高明楼,让加林再去教书。这就是母亲对待孩子般,无私单纯至死不变的爱,无论孩子是穷是富,无论孩子对自己伤害多深。但这种母

13、爱似的爱情绝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两性之爱,对于生性冲动、富于追求力的高加林来说,享受这样的母爱式的女性之爱,也未必是人生的幸福。人生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它的意义最突出的就在于它为出走的乡村青年设计了一个回归乡土的现实结局,在价值判断上确立了对回乡种田的肯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路遥精心设计了一些情节或细节,层层递进,鲜明地表达出了自己强烈又固执的“土地情结.首先,路遥从土地这个具体的物象入手,指出土地可以给人止血,有治愈功能。小说是这样写的:他又抓了两把干黄土抹在他手上,说:黄土是止血的。你把良心卖了!加林啊德顺老汉先开口说,巧珍那么个好娃娃,你把人家摧在了半路上!你作孽哩!加林啊,我从小亲你,看

14、着你长大的,我掏出心给人说句实话吧!归根结底,你是咱土里长出来的一棵苗,你的根应该才咱的土里啊!你现在是个豆芽菜!根上一点土也没有了,轻飘飘的,不知你上天呀还是入地呀!你我什么话都是敢对你说哩!你苦了巧珍,到头来也把你自己害了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可见,黄土止血原是一个象征性的功能,它治愈的不仅是肉体,而且是心灵。其次,路遥把土地抽象化为人类精神的家园。人在外界受到伤害,总是可以回到土地得到一种安慰。同时也体现出一种皈依,认为人的根永远在土地,人一旦离开了土地就没有办法生存,并且这种离开只是暂时的,人的身体?口心灵最终都要

15、回到土地,完成作为人的一种循环。像巧珍这样的乡下女子,她有着最自然的纯朴和可爱,她可以没有爱情,但是她不能离开黄土地。像加林这样一心想离开土地的热血青年,也只是城市的一个过客。第三,作品强烈偏向紧紧手龈于土地的人,他让那些辛勤劳作在土地上的人们都具有土地”一般的品质。作品是这样描写巧珍的:她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强,因此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加上她天生的多情,形成了她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写巧珍就像关中的肥沃土地一样,不待耕耘,自有深蕴。又如:”是这样的,我昨晚还听巧玲说,公社可能还要叫咱们学校增加一个教师。加林回来一下子又习惯不了地里的劳动,我想看能不能叫他再教书。”这

16、是写巧珍像土地一样宽容厚道。确实,巧珍朴实而又内心丰富,付出而不求回报,胸怀宽大。她不愧是手龈土地的劳动者,就像土地一样,表面上朴实无华,却是千千万万人得以生存的根系,从不向人们索取和要求,却给人带来丰富的收获。土地情结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农耕生产方式带给人们的一种精神原型,一种集体无意识。它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发展之作用是双面的,它能给民族的成员个体以牢固的根基感,安全感,同时也会化作一种堕力,阻碍民族成员个体对外在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安土重迁,不思进取。所以,人生中强烈的土地情结固然加深了人物塑造的文化底蕴,但是这种土地情结一旦进入文明的价值评判体系,它所产生的作用就值得评论家警惕。我们认为,路遥的土地情结深层流露出的是对城市文明的排斥心理,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