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巾与明代社会变迁.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52635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巾与明代社会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网巾与明代社会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网巾与明代社会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网巾与明代社会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网巾与明代社会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网巾与明代社会变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巾与明代社会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巾与明代社会变迁.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网巾与明代社会变迁正如郭沫若所言:“服饰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大可一目了然,是绝好的史料。”可以说,服饰面貌是社会历史风貌最直观最写实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服饰的历史也是一部生动的文明发展史。网巾正是这样一件见证历史的饰品。它本是明代成年男子用来束发之物,但网巾的流行和发展,不仅因其佩戴最为普遍,更因其与明代的社会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成为历史的见证。一、网巾的流行与使用明代男子时头巾的崇尚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在明代的二百多年间,先后出现的头巾形制有三四十种之多,散见于各种诗文笔记。网巾之所以能在众多头巾

2、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既因为它是由皇帝推广而流行,也因为它方便实用的服饰功能。(一)网巾的流行网巾兴起于明初,暧姝由笔日:“国朝创制,前代所无者,儒巾、折扇、四方头巾、网巾。T(P382)王圻三才图会亦载:“古无是制,国朝初定天下,改易胡风,乃以丝结网以束其发,名日网巾。识者有法束中原,四方平定之语。2(P1502)不仅道出了网巾产生的时间,亦道出了网巾兴起的原因。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中央集权极为发达的朝代,从它建立之初,便开始努力推行这一政治制度。明初,由于长年战乱,社会秩序尚不稳定,急帘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整顿社会秩序、调和社会矛盾,这就为绝对专制的发展和皇权的扩张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为了巩

3、固政权和加强专制统治,明太祖朱元璋便开始制定各种法律和制度,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内容涉及刑法、行政、经济诸方面。不仅如此,当时被政府大力推广的服饰上也都有天下一统的政治寓意,被称为“一统山河”的网巾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据明代藏书家郎瑛七修类稿载,网巾的定制是明太祖微服至神乐观时由道士得之:太祖一日微行,至神乐观,有道土于灯下结网巾,问日:“此何物也?”对日:“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明日,有旨召道士,命为道官,取巾十三顶颁于天下,使人无贵贱皆裹之也。3类似记载可见于多部古籍。登基不久的朱元璋对“万发俱齐”这句话十分满意,遂颁示天下,连其本人也常戴,明史舆服志载:“天子亦常服网巾。”4(P

4、lO67)可见,网巾在明初的流行被初定天下、厉行礼法的明太祖赋予了“万发俱齐”(音同“万法俱齐”)、天下一统”的政治含义。然而,也有学者认为明太祖大力推行网巾是为了“改易胡风,如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中所言:“网巾,古无此制,故古今图画人物皆无网,国朝初定天下,改易胡风,乃以丝结网,以束其发,名日网巾J5(P118)明朝之前,中国长期处于少数民族统治之下,社会制度、生活习俗都以占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主。明朝建立之后,汉民族重新掌握政权。汉民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要与少数民族相区别,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礼法,明太祖也不例外,登基之后便开始致力恢复汉家制度,制定礼法。然而,有“礼”就有

5、“服”,要维护礼教,就必须有相应的服饰制度。因此,以网巾束发来改变元代少数民族式束发方式也成为巩固汉民族统治的一个方面。明太祖决定把网巾定为明代男子人无贵贱皆裹之的首服,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其维护新兴政权的目的是毋庸置疑的。网巾作为实用之物,原本毫不起眼,但一旦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对象,它的地位就开始凸显,它的意义就得到强化。于是,网巾成为明代男子最流行的首服,“人无贵贱皆裹之二又因商周以来,男子成年例应行加冠之礼,至明初加冠则改用网巾。“加网巾”是明人行冠礼时不可少的仪节,因此网巾1不仅与束发兼有形式(戴巾)与意义(成年)的连结,也成为明人生命礼俗中不可或缺的对象”6。连皇子也不例外,明史礼志

6、中记载:“皇子冠礼,初加,进网巾。”明会典亦载皇太孙冠礼有云:掌冠跪加网巾。7(P397)从明代礼制,服饰消费或日常社交等方面,处处可见网巾的踪迹,上至王公贵胄下至贫民乞丐都戴网巾,它是明代最没有社会等级区分功能的服饰。明代浮白主人笑林中载有这样一则趣事:“有戴破帽破网巾者,途中见人呼破帽子换铜钱,急取帽袖之;再呼破网巾换铜钱,复急脱网巾袖之;又呼乱头发换引线,乃大怒日:你这人无礼,忒寻得我要紧。8(P167)可见,网巾的流行范围之广。同时,网巾在明代画作中也时常出现,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南都繁会图长卷中绘有一家网巾店,店铺货柜上面放着网巾一顶,又主顾手拿一顶方在看货;在故宫藏明货郎图中的货郎

7、担子上可以看到一对金网巾圈。当时在南京专门有卖网巾的市场称“网巾市”,至今其仍是南京市玄武区的一个地名。无独有偶,在今镇江市京口区也有一个地名叫网巾桥,此地因桥得名,据史料记载此桥在宋时叫嘉定桥,至明代才被民间称作网巾桥,可见网巾在当时的膨响力。戴网巾的人物形象,在明代刻本中也有大量反映。(二)网巾的形制、材料、用途与使用方法网巾的造型类似网兜,网11用布条滚边,上装有金属小圈称为“网巾圈,据蚓庵琐语载:“式如鱼网,网口用帛作边,叫做边子。边子二帽稍后缀一小圈,用金、玉、铜锡为之。边子的二边各系一绳,交贯于二圈之内,顶束于发。边同齐眉,加一网带,收约顶发。”网巾的顶部则留出一个较大的圆孔,也有

8、滚边和绳带,使用时将网兜扣覆于首,发髻则从顶部的圆孔中穿出,然后将上下绳带收紧,即可达到束发的目的。然而,明代数百年间网巾的结法也发生了不少变化,明代李介天香阁随笔介绍道:网巾之初兴也,以发结就,上有总绳拴紧,名日“一统山河”,或名一统天和,至末年,皆以结鬃,浅不过二寸,名曰懒收网”。(P89)在明朝初年,在上口缀以绳带,使用时将发髻穿过圆孔,用绳带系紧,因此名为“一统山河工明末天启年间,形制变为“懒收网,就是只束下口而省去上口绳带,变得更加简便。今从明王圻三才图会中还可以看到网巾的具体样式(见图1)。制造网巾的材料必须强韧耐用,且相对易得,通常用黑色细绳、马尾、鬃丝编织而成,也有用纲布或头发

9、做成的。网巾制作材料方面明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蚓庵琐语载:“万历后,民间用落堕之发或马鬃以代丝。万历年间进入中国的耶稣会士利玛窦在其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一卷第八章“关于服装和其他习惯以及奇风异俗中,也有网巾的记述:男人有时候用马鬃、人发或有时是铁丝编结的网把头发套上。这是一种像帽子的东西,戴在头顶上,把头发穿过它再编成发髻。TlO(P82)在众多材料中,头发最为坚韧,而且取之于人,不仅易得且可以起到联通感情的作用。金瓶梅词话中就记西门庆跟潘金莲要顶上一柳儿好头发,骗她说是要用来做网巾顶线儿11(P167),可见当时以头发做网巾是比较普遍的,不然潘金莲也不会真剪下一大络头发给他。网巾圈的材质则相对来

10、说要贵重得多,或玉,或金,或银和银鎏金,在平常人家也算是一项值钱的物事。在用途方面,谢肇湖五杂俎中载:“古人情之上加巾冠,想亦因发不齐之故,今之网巾,是其遗意。”明代章纶咏网巾诗云:“手指提纲知目举,顶头总髻不毛垂。Tl2(P227)亦说明了网巾的束发功能。此外,网巾还有遮盖白发的作用。由于制作网巾的材料多为黑色且为头发或类似于头发,又被结成网状,故足以乱真,达到与其发融合掩萩自身白发的效果。明朝延续了魏晋时代爱美、重美的社会风气,中老年男子为了保持青春,多有染发之风。李时珍本草纲目就介绍了大量可供染发的外用药物。然而染发方法毕竟较为复杂,况且随着毛发的增长需要经常染,因此为了方便,很多中老年

11、男子都选择网巾来遮盖白发。在使用方面,网巾需衬在帽或冠内。明代有身份的人外出,必须在网巾之上另加冠巾,否则被认为失礼。正如谢肇湖五杂俎中所言网巾以马鬃或线为之,功虽省,而巾冠不可无矣。北地苦寒,亦有以绢布为网者,然无屋终不可见人。13(P358)然而,平民百姓为求方便,用了网巾之后,一般可以不再戴巾帽,崇祯刻本天工开物插图中有很多戴网巾的农民、工人,是其实证。(见图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也称:“(网巾)在明代有施于巾帽下的,也有单独使用,比四方巾和六合帽制作都较简便,对于劳动人民在工作中穿戴较为便利。当时指为定式,主要应当还是对多数工农而言。此外则对于着朝服、官服戴纱帽笼巾下面先加网巾,

12、可起约发作用。至于戴四方巾、六合帽的一般老百姓,网巾的应用,实可有可无。讲究的用它,马虎点即不用。因为求工作便利,特别是农民,椎髻结发实省事。14(P553)二、网巾的时代文化特点穿衣戴帽,虽然是个人所好,但它既然是一个时代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就不能不受到时代文化精神的左右,表现出时代文化的风尚。网巾从兴起到衰落,一直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保持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网巾与明代商业发展明初朱元璋主张“崇本而祛末,将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划为“游民”,予以逮捕,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经济的发展。到成化、弘治时期,社会经济得以全面恢复和发展,社会财富有了一定的积累,社会风俗渐趋向“崇

13、末轻本”,各地民众亦纷纷弃农从商。旧有的“重农抑商”体制被打破,网巾在此背景下也由自给自足的服饰品变成了一种商品,并衍生出众多相关行业。无锡县志就记载了一位孝女做网巾养家的故事:有孝女卢氏,年十六,父病革,谓日:汝母年尚少,二弟幼,汝嫁,母弟将何依?”女泣日:“女在,勿忧。儿愿终身不嫁,与母,弟相守。母臼:“吾力尚不能保汝二弟,况能及汝!”女日:“当自食。”遂独处一室,为网巾以自给。可见,网巾在当时已成为一种商品,可以在市场上贩卖,而卢氏卖网巾能够自给则说明这种商品在当时已有了一定的购买群体。无独有偶,凤阳府府志记烈妇姚党妻贾氏,亦称:“党家贫,鬻网巾为业。”在以上这些事例中,妇女都以编售网巾

14、独立担负家庭生计,在家无丁壮,无地可耕的贫贱生活中,发挥了女性独立营生的作用。不过,以编售网巾为生,获利极微,通常只能维持起码的温饱。醒世姻缘传提到的浙江秀才,家贫无力娶妻,全靠寡母织卖网巾维生,书中说:“浙江网巾又贱,织得十顶,刚好卖得二钱银子。这十顶网巾,至少也得一个月工夫15(P933)如果这个叙述并无夸大,花一个月功夫才能织好的十顶网巾,只卖得二钱银子,则一顶网巾只值二分银子,的确非常辛苦。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巾帽服饰的制造和贩卖也日趋分工,网巾也衍生出很多行业。除了上文提到的织网巾、卖网巾,还有染网巾和洗补网巾的。至今广东东莞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首儿歌鸡兰仔,跳上篱头生个

15、春,阿妈捡埋蒸仔食,阿嫌捡埋染网巾。染得网巾十二顶,顶顶卖返钱二银。网巾用久了会脏会破,为人洗补网巾的行业遂应运而生,醒世姻缘传中提到一个叫程谟的市井人物,面大身肥,洗补网巾为业5(P483),可见洗补网巾也是当时众多与网巾有关的商品经济之一种。网巾本是一种较容易制作且材料易得的首服,然而随着明代商品化的进程,不仅出现了实物的买卖更衍生出了其他相关行业,分工之细可见明代商业发展程度。(二)网巾与明代社会风尚变迁明朝前期,百废待兴,由上至下厉行节俭。从许多明代方志中都可以看到明初平民服饰淳朴守制的描写。如雍正陕西通志引泾阳县志云:“明初颇近古,人尚朴素,城市衣履,稀有纯绮。”明初网巾更无贵贱之分

16、,洪武六年(1373)政府明文规定:“庶人巾环不得用金玉、玛瑙、珊瑚、城珀,未入流品者亦同。”4(PllOl)自明中叶以降,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富商大贾不再甘于礼制的约束,凭借财势恣意享乐,一掷千金在所不惜,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风尚的婚变。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商品的诱惑,启动了社会久遭禁锢的消费和享受欲望,冲破了原来使社会窒息的禁网,服装开始Fl渐奢靡。“富家子弟多以服饰为炫耀,逮舆隶亦穿绸缎,侈靡甚矣!16(P4)奢侈、时建成了当时人们的服饰追求。原本像网巾这种最平常、穿用最广泛的首服,到了明朝中后期也被人们拿来炫富标奇,打破了早年的政府规定,成为种地位性的消费和身份的象征。如金瓶梅词话第12回曰,应伯爵“向头上拔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中国史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