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龙纹袍的袖部形制特点及内涵.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49119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龙纹袍的袖部形制特点及内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清代龙纹袍的袖部形制特点及内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清代龙纹袍的袖部形制特点及内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清代龙纹袍的袖部形制特点及内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代龙纹袍的袖部形制特点及内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龙纹袍的袖部形制特点及内涵.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袍的袖蒯蹄特点及内涵龙纹袍是清代最重要的象征性服饰之一,是里帝、皇后、皇太后、贵妃、妃嫔等在参加嘉礼、吉礼及军礼活动时经常穿着的礼服1。目前对清代龙纹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龙袍的形制2-4、纹饰5等方面,而针对清代龙纹袍袖部结构方面的研究相对缺失。由于清代是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的时期,在当时满汉文化不断交融的大背景卜.,传统的汉服体系与富有民族特色的满族服饰体系相互碰撞,最终形成清代的服饰风貌。清代龙纹袍的袖型结构集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体,是清代服饰文化的缩影。文中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的清代龙纹袍以及李雨来先生的清代龙纹袍私人藏品进行实物测量与分析,梳理出清代龙纹袍的袖部造型结构,并探寻其结

2、构的变化规律与功用内涵,以期对清代服饰文化的研究有所裨益。1清代龙纹袍袖部形制特点分析图1为清代龙纹袍袖形示意。清代龙纹袍的袖部形制为箭袖,是北方游牧民族为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以及渔猎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服饰结构。图1(a)、图1(b)中,龙纹袍袖身窄小,从袖根到袖口逐渐收紧,且呈条直线,紧裹手臂,从而起到御寒保暖的作用。随着清军入关,袖端在传统箭袖形态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马蹄袖,具体如图I(C)所示。马蹄袖袖门为孤线,上半部分可覆盖在手背上,袖型形似马蹄,故称之为马蹄袖,满语又称“哇哈,凡礼服的袖端都会做成马蹄袖。除马蹄袖端外,清代龙纹袍袖部结构还包括连袖和接袖。就龙纹袍的缝制工艺而言,先分别将连

3、袖、接袖和马蹄袖口缝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袖身面料,再将面料按肩线时折,缝合腋下至袖端的开口,从而形成袖管司,与片袖的缝合方式类似。目前在很多历史资料及博物馆中都能看到龙纹袍的着装形象与实物外观,文中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清代龙纹袍以及李雨来先生在传习馆展览的清代服饰私人藏品作为实物来源,其中女袍服15件,包括1件衬衣,2件酷衣,2件朝袍,10件龙袍:男袍服13件,包括1件蟒袍,3件朝袍,9件龙袍。文中通过数据记录与角度分析,分别对清代龙纹袍袖部结构的连袖、接袖、马蹄袖端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1.1连袖连袖指龙纹袍衣片上已有的一段袖身,类似于现在的连肩袖。对于这一段袖身,学术界没有统一

4、的称呼,有的称之为窄袖,因其袖型较窄;有的称之为大袖,因其与大身相连。连袖之称取自袖身与衣身相连之意,受当时纺织技艺的影响,连袖的长度山面料的幅宽决定,即连袖的袖口位置也正是衣身面料的断缝位置,且i般不超过人体的手肘部位,袖形较窄。在织造面料时,连袖部位的纹饰、款式与袍身面料式样一致(见图2)。1-2接袖接袖是另外拼接在连袖上的一段袖身,满语名为“赫特赫。苏州织造局制中记载:“计四身,每身长四尺四寸,前龙二尊,接袖一副。”7由于衣料的幅宽远小于袖展的长度,故在连袖末端需再拼接袖身,即接袖。接袖的面料通常不同于袍身的面料,多使用深色素缎,颜色多为石青色,也有用与袍身相近或相同的颜色,这种情况在清

5、晚期的龙纹袍中出现较多。清代男用龙纹袍与女用龙纹袍在款式上差别并不大,区别主要体现在接袖上。女用龙纹袍的接袖结构相较于男用龙纹袍更为复杂,其结构大致分为两部分:靠近袖端与男用接袖相同的部分,通常采用与连袖同色的布料或深色布料,且不使用刺绣,有研窕者称该部分为中接袖。啸亭续录载:“袖间皆用熨摺如线,满名为赫特赫。”8即中接袖部位饰有纵向且有规律的熨褶或纳线,故此纹饰被称为“水纹”,中接袖又被称为“水袖”,也学者称其为“综袖”9。鸵近连袖部位饰有龙纹、水纹、云纹等纹样,其纹样风格与龙纹袍领部、马蹄袖端相似,因其以龙纹为主题纹样,故又称接袖龙,具体如图3所示。“接袖龙”是女用龙纹袍的重要标志之一。另

6、外在接袖两个部位相接处还饰有2cm左右宽的镶边,起装饰的作用。1.3马蹄袖端马蹄袖端是清代服饰中特有的标志性部位。袍服衣袖出手处呈上长下短结构,在袖口上接缝一个半圆形的袖头,类似于马蹄形,具体如图4所示。冬天时,马蹄袖端也可用毛皮镶缘,以起到御寒的作用,成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一大服饰特色。马蹄袖平时可挽折,需要时再展开覆盖手背,故其般会有衬里。这种窄小造型的马蹄袖端便于骑射、拿取东西,保暖效果好,是一种既具有民族风格又符合实用原则的服装形制。马蹄袖端与接袖的组合方式分为两种:接袖的腕口线和马蹄袖端的内口线均为直线形式,这种组合方式的马蹄袖端不会起翘,且与衣身袖呈条平直的线(见图5、图6).接袖的脱

7、口线和马蹄袖端的内口线至少有一处是弯线形式,这种组合方式的马蹄袖端会有一定翘度(见图3),且其起翘度。腕Il线和马蹄袖端内口线的弯曲度呈正比10。马蹄袖的形制在不同时期有着较大的变化,其中主要表现在清早期和清晚期。比较清早期棕色缎绣八团彩云金龙纹女袍接袖(见图3)和清晚期杏黄色缔丝八团彩云金龙纹女袍接袖(见图6),发现清代早期龙纹袍上马蹄袖很窄小,实物测量数据显示,袖11宽为22.1cm,袖缘盖住手背,形似马蹄状:清晚期的杏黄色绛丝八团彩云金龙纹女袍的袖口宽为41.5cm,这是清晚期逐渐形成的一种宽袖式马蹄袖,又被称作“大马蹄袖11。“大马蹄袖”已经失去了保暖的实用功能,且很难分辨出其造型是马

8、蹄形。受当时冠服制度的影响,马蹄袖得以保留,之后即便是穿着平袖的服装,也会特意单做几副可拆卸的高质量箭袖,以备需要时套在平袖之上,用过之后再脱下12。这种马蹄袖结构在袍服中的运用一直保持到清朝灭亡。2清代龙纹袍袖部形制变化分析2.1 袖部形制的变化根据对清代龙纹袍实物的测量,整理出男龙纹袍与女龙纹袍在清代各个时期的袖部尺寸数据,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清代龙纹袍的袖部形制为窄袖或直袖。直袖即袖部袖口与箭袖袖口等宽的袖型(见图7),袖口处宽大,如若不是马蹄袖端处独特的弧线,其袖部结构已经与直身袖无法区分。另外由表1可以看出,其袖部形制随时而变,清初龙纹袍的袖部皆为窄袖,到了清代中期在女款龙纹袍中

9、出现袖11宽大且形制为直袖的龙纹袍,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晚期。龙纹袍袖部形制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女款龙纹袍上,且主要在袖口与接袖处,而通袖长的变化幅度较小。表1清代龙纹袍袖部尺寸数据2.2 袖部形制变化的原因分析清代龙纹袍的形制源于满族服饰传统,由于满族人以渔猎为生,较少种植,吃肉穿皮”是他们的基本生活方式13,故其服饰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以简单实用为主。为方便骑射,其服装主要为宽衣窄袖相结合的形式,所以在清代初期,龙纹袍的袖型也较窄,马蹄袖端更可窄至IOCm,充分体现了当时骑射之风下的窄袖风格。清军入关后,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极大变化,骑射之风Fl渐衰微,一般Fl常服饰的袖部为平袖,不再

10、镶上马蹄袖14:而在重要场合,则必须换上箭袖袍,以示庄重、守礼。清前期努尔哈赤至乾隆几代皇帝均认为:衣冠之制关系重大,关乎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辽、金、元各朝皆因不循国俗改用汉唐衣冠,使得国势浸弱,最终传之未久,趋于灭亡。在崇德初年就定下了“上下冠服诸制和不得变本忘先”的训诫60马蹄袖造型便是满族着装传统得以延续的象征。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满族服饰得以延续,但仍不可避免地受到宽衣博袖的汉族服饰风格影响,穿衣者不再注重服装保暖御寒、便于骑射的功能性,而是更多地追求华丽富贵。尤其是清晚期慈禧太后执政期间,沉迷奢华的宫廷生活,对服饰装饰性和实用性的转变推动了袖部造型的演变,故龙纹袍袖部结构由最初的窄紧

11、变为宽松再演变为宽阔的“大马蹄袖”。袖部造型结构的不断变化实际上充分展现了满族着装传统与汉族服饰风格的融合,亦体现了龙纹袍袖部造型从实用性向装饰性、礼仪性的转变。3清代龙纹袍袖部的功能性内涵3.1 实用性内涵清代龙纹袍袖部形制是清代服饰的一大特点。箭袖作为特殊的袖部形制,其功能主要为御寒和行礼,御寒功能顺应了服装本身对于当时生活环境和风俗化的需求,而行礼则是服装顺应时代发展和国家制度化、礼仪化需求的表现。箭袖的形制是因满族人常年在冰天雪地中骑猎而形成;接袖的设计是为了弥补当时面料幅宽不足的缺陷;而马蹄袖端的设计和窄紧合体的袖身可以使箭袖紧紧护住手背和胳膊,从而有效避免在搭弓射箭、挽缰驱驰的过程

12、中被冻伤15。满人入关后,生活习惯发生变化,骑射之风逐渐消退,故箭袖御寒保暖的功用性逐渐减弱并消失,袍服上的箭袖造型更多地起到装饰作用。3.2 审美性内涵自清军入关后,清代龙纹袍袖部形制的实用性也大大降低,逐渐向审美装饰性需求转变,主要体现在女龙纹袍接袖、马蹄袖端等袖部的装饰性工艺上。为了追求高贵与华美,通常会在接袖与马蹄袖端部位绣上与袍身相同的精致图案纹样,并在中接袖部位饰以纵向且有规律的熨褶或纳线,形成“水纹”装饰。另外在清代同治年间,满族贵族女子服饰的滚边道数非常多,被称为“十八镶,这种滚边工艺在袖部造型中也有采用16,主要运用在女龙纹袍的中接袖与马踹袖端部位。3.3 政治性内涵等级制度

13、是封建社会的个基本特征,而服饰制度便是其最直观、最强烈的外在反映,是统治者进行管理的重要政治手段之一。从上古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开始,服装便不仅具有防寒蔽体的实用功能和直观的外在审美功能,而且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礼制涵义。清代皇帝认为衣冠之制重大,关系到国之根本,即国语骑射,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17,故满人将体现骑射特色的马蹄袖、开衩等服饰形制纳入服饰制度中,如遇到参拜行礼时,迅速将“袖口”押下行半礼或全礼,以示尊敬,这是清代礼节中的规定动作之一,象征了统治者的身份和地位。另外,在清代袍服中,与袍身相拼接的部分(即接袖)也仅应用于朝服和吉服袍上,因而猜测接袖可能是服饰等级制度的一种表现。4结语清代龙纹袍袖部特征主要体现在箭袖结构、马蹄袖袖端以及接袖部分,随着生活环境和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其结构也逐渐发生新的变化,由起初追求服饰的实用性逐渐向审美装饰性转变。龙袍的袖部形制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时代象征意义,既表现了满族的服饰风格,又保留了汉族服饰制度中的封建等级内容,体现了满汉文化交融的特征。由此可见,龙纹袍袖部形制的变化既符合服装随环境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与中华文化共存、共享、共荣的文化发展特点相吻合,它所能体现的意义远超过其本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古建工程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