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服饰大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服饰大观.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摘要: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上至史前,下至明清,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服装。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各民族创造的宝贵财富,在世界服饰史上有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也是一种文化载体。中国服装款式的发展和演变,面料和色彩的选用与搭配,着装的特定场合和等级规定,反映着特定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民俗风情,也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和审美观念等,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文化百科全书。满清入关,在服饰方面对明朝传统做了很大改动,是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形成了中国传统服制的又一次改革和飞跃。清代服饰是一门艺术,了
2、解清朝服饰,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清朝文化。关键词:清朝服饰纹样色彩影响1、清朝服饰发展背景清代统治者在1644年入关后强制推行满族服装款式,建立了一整套完整而繁缗的服饰制度,废弃了传统的冠冕制度,仅留下十二章纹作为衮服、朝服上的纹饰,用绣有飞禽走兽的补子作为文官武员等级高低的标志等。清代男子以长袍马褂为主流,满族女子穿旗装旗鞋,汉族妇女则在“男从女不从”的原则下沿袭着上衣下裙的服式。清代妇女由于缠足风气盛行,多穿小脚鞋,满族妇女则穿着装有木底的旗鞋,称为“高底鞋”。发式也很有特色,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戴达拉翅。汉族女服多梳圆髻、大盘头等。2、清朝服饰的特点2.1 清朝男子服饰清朝官服及一般男装主要
3、包括龙袍、蟒袍、长袍、补服、长褂、行袍、马甲、衫、裤、帽、靴等。2.1.1 清朝皇帝冠服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熨二式。冬熨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熨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tl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1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裳积(折桐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轴、献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皇帝的龙
4、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衰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皿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条龙。有人认为还有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
5、,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常服袍,是Fl常处理政务时穿的服装,前后左右开衩,颜色花纹随意。端罩,是皇帝的礼服挂,类似普通外挂,用紫貂、黑狐皮制作。皇帝朝服,暖帽为圆形,帽檐反折向上,上缀红色帽纬,顶有三层,用四条金龙相承,饰有东珠、珍珠等。凉帽则是前缀金佛,后缀舍林,亦红色帽纬,饰东珠,顶与暖帽相同。2.1.2 清朝官员冠服服饰有朝服、常服袍、行袍、端罩、螃袍、礼服、行挂等。朝服用于殿廷朝会、重大军礼、外藩朝观等。常服袍,是日常处理政务时穿的服装,前后左右开衩,颜色花纹随意。皇帝和宗室成员都可以穿这种四开衩袍。行袍,为出巡
6、、骑马时的服装,形制大体如常服袍,只是袍长略短。端罩,是皇帝的礼服挂,类似普通外挂,用紫貂、黑狐皮制作。职位较高和其它皇族近臣等侍卫等都可穿用。蟒袍是官员的礼服袍。皇子、亲王等亲贵以及一品至七品官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别等差。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箭袖、右衽、四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块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第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致敬礼时,必放下。清代,“马蹄袖者,开衩袍之袖也,以形如马蹄,故名。男子及八旗之妇女皆有之。致敬礼时,必放下。凡官员参加三大节、出师、告捷等大礼必须穿蟒袍。一般官员以蟒袍为贵,蟒袍又谓“花衣”,是为官员及其
7、命妇套在外褂之外的专用服装,并以蟒数及蟒之爪数区分等级,规定:一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至九品,绣四爪五蟒。民间习惯将五爪龙形称为龙,四爪龙形称为蟒,实际上大体形同,只在头部、鬣尾、火焰等处略有差异。蟒服除蟒数以外,尚有颜色禁例,如黄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的。在皇帝生日的前三天到后四天,百官都穿蟒袍,谓之花衣期,官员礼服的另一种是补服,也叫补挂,是比袍短比挂长得种长挂,对襟,胸、背各缀一块补子,是清代官服中主要的服装。挂罩在袍服外面,增减方便,是满族风习,也是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与顶戴同为品官级别的重要标志,(清代补子的具体规定),
8、补挂为品官标志,不得混用。一般官员也有常服袍、挂,平时穿用,颜色、花纹不限。一般官员的行挂比常服挂短,袖长及肘,石青色,庶官、庭从都可以穿。清代还有一种黄马挂,是较为荣宠的官服。巡行肩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都例准穿黄马挂。有功大臣也特赐穿著。皇子、亲王、镇国公等,朝服形制与皇帝大体相似,仅帽顶层数及东珠等饰物数目递减而已。文武官员的冠顶,上衔顶珠,其质料、颜色依官员品级而不同。顶珠之下,有一支两寸长短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雕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限。花翎为孔雀翎。尾端有如眼睛似的一圈,叫做眼,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多者为贵。2.1.3
9、 一般男子冠服一般男服有袍、挂、换、衫、裤等。马挂,一罩在袍衫之外,长仅及腰,原为军中服饰,因便于骑马,故称【马挂】。康熙末年,富家子弟开始穿着。雍正时,穿者日多。以后传至民间,不分贵贱,逐渐作为一种礼服。马挂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马甲,或叫坎肩,向例为王公贵族服用,至清后期人人可穿。长衫、袍挂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礼服,官吏人士开两衩。不开衩的称【一裹圆】,为市民百姓服装。清代一般官吏土庶所戴之帽,最常见的是瓜皮帽,系沿袭明代六合帽式,作瓜棱形,圆顶,顶部有一红丝线编的结子。咸丰初,帽顶又作尖形。帽为软胎,可折旦放于怀中。一般市贩、农民所戴毡帽,亦沿袭前代。冬天人们多戴风帽,又称【观音兜】,
10、因与观音大士所戴相似而得名。夏天则戴竺帽、凉帽等。2.1.4 清朝军戎服军戎服清代早期的武士服装,也用马蹄袖。头盔有皮革和铁制两种。盔周围垂貂尾、獭尾、雕翎等装饰物,有垂于后面的护领。武将所穿锁甲,有明甲、暗甲、绵甲、铁甲,形式是上衣下裳,有护肩、护腋及护心镜。穿盔甲时,腰旁挂袋贮藏弓矢。2.2 清朝女子服饰妇女服饰中的最高等级是命妇(包括皇太后、皇后、亲王、郡王福晋、贝勒、镇国公、辅国公夫人、公主、郡主,以及异性的品官夫人等)冠服。它与男服大体类似,只是冠饰略有不同。清代后妃、命妇所穿的朝服很有特色,通常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黄太后、皇后朝袍分冬熨两种,冬朝袍有3式,熨朝袍有
11、2式,由披领、护肩、袍组成,均采用明黄色锦缎制成,上绣金龙、祥云、八宝平水等纹样。朝褂,加罩在朝袍外的服饰,基本款式是对襟、圆领、无袖、开气,形如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朝裙衬在朝褂之内,也绣有各种吉祥图纹。2.2.1 一般女子冠服满族一般民人妇女在日常的着装方面,皆以“连裳”为常服,即不分衣裳的长袍,清人记述:八旗妇女皆连裳,不分上下,盖即古人男子有裳,女子无裳遗制也”。满族妇女在成年前,只梳一根单辫垂于脑后,辫稍上缠一红头绳,前额剪成“刘海”,并常以金银、珠宝制成别致珠坠角,系于辫稍上,随辫摆动,以示美观。满族已婚妇女必须维发盘髻,中间横插一根银制的扁方,称高粱头。其中最典型
12、是梳“两把头。据书载:旗下妇装,梳发为平髻日一字头,又日两把头,大装则珠翠为饰,名日钿子。清代妇女服饰一般穿长袍,或外罩坎肩,有对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各式。2.2.2 色彩与纹样中国的传统色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作为视觉语言,具有象征意义,能对人们的感知、记忆、联想、情感等产生即响。纹样作为人物外在表现的重要手段,以它特有的比喻与象征方式,在立意和处理上恰如其分地将人物身份、性格以及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清代无论男女都喜欢在身上挂些佩饰,如传统的玉佩、香囊、荷包。中国传统色彩是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民俗风情,以及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反映,内涵丰富,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中国
13、的建筑、服饰、绘画、雕刻、瓷器、漆器、剪纸等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色彩的装饰且能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色彩知识,感受传统色彩之美。以清代应用最多的色彩为例:如我们在欣赏皇帝的龙袍时,其色为“杏黄.”:也叫“拓黄”“松黄”“赤黄”,因像成熟杏子的颜色,故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此色可用拓木汁染成。杏黄在古代是很高贵的颜色,自隋代以来为皇帝的服色,唐代元稹长庆集十八酬孝甫见赠中有“雉尾扇开朝日出,柘黄衫对碧霄垂之句。宋以后此书更是皇帝的黄袍专用色,到清朝时期则规定杏黄色为皇太子常服的颜色。此款为红色织金锦云龙纹吉服袍(清):衣料用红色织金锦制成,前身为从肩部腾跃过来的只巨龙,龙身隐藏于云间若隐若
14、现。间以祥云纹饰,下端还有行龙两团,下摆处饰海水江崖,身后亦相同。形成一种似云又似龙的精美图案,又被耦为龙腾云海。这一图案来源于龙可以腾云驾雾、龙呼出的气可以变成云的传说,此种纹饰常常出现在统治阶级的礼服上。以上两例,通过对清朝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服饰的了解,理解到它与人们物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服饰的色彩、纹样中体现出等级的差别,并从使用者的社会属性的标志功能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伦理观念上都有着重要意义。3、清朝服饰的影响清朝服饰衣着对后世服饰文化发展最大的影响一旗袍。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本来旗袍是指清朝满族八旗妇女多穿的袍服,但我们现在一
15、般所说的旗袍,是指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兴起的新式女装。这种新式女装是以旧满式旗袍为前身,逐步演化过来的。广义地说,旗袍经历了清代的旗女之袍、民国时期的新旅袍和当代时装旗袍二个时期的发展。发展至今,旗袍的样式花色都逐渐繁多,随着复古风尚的流行,旅袍重新演绎昔日的精彩。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旗袍,有着悠久的历史,象征着华夏文明,衬托东方女性的优雅气质,仍然在样式上不断创新,在时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4、结论由于清朝入关的历史原因,清代服制的变化,是由外力强制促使而产生的民族意识层面上的改革和变化。从衣着特点和后世传播的持久性来分析,它是一种成功有效的手段,也是朝代更替的产物。清查服饰,因其强烈的民族性、多元性、实用性和时尚性的特点,而在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对后世服饰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的坎肩和旗袍,至今仍被广大妇女同胞所穿着,尤其是旗袍,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受到国内外女性的青睐和赞赏。参考文献:徐珂,清裨类钞(第十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0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三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徐珂,清裨类钞(第卜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0 徐珂,清裨类钞(第十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