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都有哪些诸侯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时期都有哪些诸侯国?.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淳于国、钟离国、钟吾国、巴国、蜀国、息国、郤国、祝国、郡国、聂国、巩国、叶国、项国、江国、葛国、戴国、宿国、罗国、蓼国、绞国、茅国、巢国、雍国、顿国、黎国、费国、那国、昨国、郑国、应国、肥国、鼓国、郭国、德国、耿国、苏国、冀国、诸国、共国、井国、缙国、杨国、毛国、邛国、皖国、都国、部国、弦国、哪国、梁国、向国、凡国、谷国、赖国、牟国、柏国、焦国、祭国、道国、微国、丰国、六国、瑕国、观国、岐国、箕国、莘国、春秋时期都有哪些诸侯国?武王伐纣的牧野一战,灭掉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将土地分封给周王室的子弟以及有功之臣,陆续封赏了七十一国。随着周王朝的扩张和贵族子弟的增多,诸侯封
2、国日益增多,到春秋时竟然有所谓千八百国的说法。当然,在这千余国之中、必定有大有小,有很多没有载于史册。有史学研究者统计了共有国家148个,它们分别是齐国、晋国、宋国、陈国、郑国、卫国、鲁国、曹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燕国、鄢国、任国、邢国、邳国、胡国、代国、彭国、苴国、鱼国、轸国、许国、扈国、荀国、桐国、极国、贾国、鄙国、吕国、虞国、州国、州国、州来国、莱国、萧国、舒国、谭国、员B国、芮国、沈国、庸国、权国、谢国、炎国、鄱国、毕国、申国、邓国、唐国、刘国、黄国、厉国(后改称随郢国、逼阳国、小郑国、祝其国、倪国、滥国、遂国、卢国、义渠国、大荔国、孤竹国、山戎国、须句国、颛臾国、大庭国、根牟国
3、、甲父国、虞阳国、有穷国等。而较大的则有齐、晋、楚、秦、鲁、曹、关B、宋、卫、燕、陈、蔡、吴、越等十四国。在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中,地理位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位于中原地带、交通便利的国家,或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以及位于边疆、地域广袤的国家均先后强大起来,在春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的一笔。齐国:在十儿个较大的国家中,位于东部的是齐国和鲁国。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位于现在山东省东部,虽然看似远离中原,却“据渔盐之利”,在春秋时期发展得很快,后来成为一方霸主。鲁国:跨过泰山,位于齐国的西南角。鲁国原本是周公的封地,和周王室关系亲密,因此也享受着特殊待遇。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
4、王曰叔父,嘉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可见鲁国对于周王室的意义尤为重大。春秋初期,鲁国还一度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后来对外受制于齐,对内受困于卿、大夫掀起的连绵不断的内乱,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位于南部。楚国的先祖熊绎据说是祝融的后代,虽然经过周文王的册封,但由于地理位置游离于中原之外,一向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可是,正是这个蛮夷,在周昭王、穆王时一度与西周王室打得难解难分,逼得周王室在南方册封中国,作为防备楚人的前哨站。到春秋初期,日渐强大的楚国干脆自行称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起来。秦国:位于西部。秦国和楚国一样,虽然号称是名门之后(秦国国君据称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助手一一伯益
5、的后代),但亦因地处偏远而被视作戎狄。直到秦襄公时,适逢平王东迁,而秦襄公出力颇多,才正式被封为诸侯,随后又接收了西周的王室故地。从此逐渐成长为一方霸主。晋国:位于北部。晋国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的幼帝唐叔虞的封地,原本称为唐国,后来因为晋水的原因,改称为晋国。平王东迁时,晋国也曾经参与其中。春秋时期,晋国长期陷于内舌L,还出现了小宗攻灭大宗的情况。尽管如此,晋国国力始终很强,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燕国:位于北部。燕国的始祖是和周公旦齐名的召公爽。燕国地处东北,本来地势偏远,幸好是周王室的嫡亲子孙,才没有被中原诸侯排挤。不过,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燕国在春秋时期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动静。
6、郑国:中原地带一一也就是今天的河南一带邻近周王室,诸侯国更是众多,形成犬牙交错之势。其中比较大的首推郑国,其实郑国立国颇晚,是由周宣王册封其兔王子友而形成。王子友颇有政治眼光,在西周末年的动乱中,他提前就转移了封地的财产和人口,因此郑国不但没有受到损失,反而因为在平王东迁时出力颇多地位陡升,成为春秋初年中原地带的强国。宋国:郑国往东。宋国是商朝王族的后代,作为前朝旧人,被封在中原地带原本是要接受四周周王室子弟的监视。可到了春秋时代,宋国居然凭借着有利地形还短暂地崛起,可惜其国力并不足以支撑其野心,因此霸权一瞬即逝。后来更沦为兵家必争之地,饱受战争的祸害。卫国也是中原比较重要的诸侯国,它的历史也很悠久,是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封地。卫国:春秋时期,卫国曾经多次参与政治活动,表现也算活跃。令人称奇的是,也许是卫国太小,小到无足轻重,卫国之名一直存留到秦二世时才被正式废国。吴国和越国:在春秋后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相继崛起。这两个国家原本也是“蛮夷”,但都先后以其强大的实力获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