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文科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思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新文科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思考新文科建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对文科建设适应时代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提升文科人才质量的重要举措。XX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指出,要牢牢把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倡议全面推进“四新”建设。XX年4月,教育部等13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再次强调全面推进“四新”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全国高校掀起质量革命。尤其是XX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旗帜鲜明地指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任务旨在构建世界水平、中国
2、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高师音乐教育作为文科教育的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审美素养的提升,亟须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重新审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建设,深刻反思人才培养目标,以跨学科的视野、高效有力的教育教学途径,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国家需求、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复合型音乐师资人才。一、基于高师音乐教育实践,反思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建中国音乐教育历经百余年发展,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专设音乐院系以培养音乐师资为己任,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国民音乐素养、服务社会发展需求,输送了一批批音乐师资人才。然而,音乐教育作为本科专业直到21世纪才获得独立地位。XX年
3、2月教育部发布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将音乐教育正式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开启了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新征程。众所周知,音乐教育基于长期实践探索,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突出成果,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从专业设置来看,专业是高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设置的特定职业与课程组织形式,旨在通过专业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音乐教育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另一方面是培养师资人才的师范教育。具体到高师音乐教育,明显应当属于后者,主要服务于各级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XX年教育部增设的音乐教育专业,也主要指向师范类音乐教育。
4、从学科建设角度来看,不同学科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四个要素:“一是研究群体;二是研究对象或领域;三是理论体系;四是研究方法。”音乐教育学科完全具备这些要素:由高校、科研院所及学会或协会形成的科研群体;专门针对音乐教育实践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专属音乐教育的概念、原理、规律等构成的音乐教育学理论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音乐教育的研究方法。就音乐教育学学科性质而言,它是由音乐学和教育学交叉融合而成的新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所涵盖的知识体系具有超越原先单纯的音乐学或教育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既不是用教育学原理简单地去解释和说明音乐艺术的现象,也不是把音乐手段简单
5、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的一般过程;而是揭示音乐教育教学的规律、音乐教育的方向、发展形态、基本特点;从整体上阐明音乐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学所共同适用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它是研究音乐教育过程的学科”。音乐教育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学科理论伴随着音乐教育实践的发展变化不断充实丰富,并且反过来应用于音乐教育实践,对广大从教者有序、有效开展音乐教育起到规范、指导作用,避免出现盲目、不得法的低效行为。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由于各高校办学宗旨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明显差异。不同于专业院校音乐教育致力于培养作曲、演唱、演奏等音乐专门人才,高师音乐教育应致力于培养音乐教育师资人才。但事实上,国内很多高师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
6、设置及教学模式上,存在效仿专业院校,忽视师范音乐教育特殊性,造成专业窄化、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发展趋向不明等问题,与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极不相称。音乐专业分科立学鲜明自近代以来,我国学科专业建设深受西方影响,十分强调分科立学。音乐教育领域的专业分科“专、窄、细、深”特点尤为突出。这一点与高师院校长期效仿专业院校有关,专业教学注重音乐表演技术实践,在区分声乐、器乐系科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专业方向,声乐专业依据唱法可细分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专业;器乐专业按照中西乐器可细分出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演奏专业。基于实践的理论教学,如中西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乐理等也呈现出鲜明的专业性。分科立学
7、有助于促进音乐学研究的具体深入,但也造成音乐学科内部不同专业方向之间、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隔离、互不干涉的局面,学生的学识视野严重窄化,对专业方向之外的其他学科知之甚少。重“技”轻“理”观念严重一直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从入学前的生源选拔到本科人才培养,技能训练始终被视为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尽管面向本科生开设中西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概论、音乐教学法等理论类课程,但很多学生对理论类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及技能类专业课程,日常教学中迟到、缺课现象时有发生,或因排练演出需要,理论课停课让位现象也屡见不鲜。由此加剧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轻视,难以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也不利于探讨技能实践和理论体
8、系的内在关联。而且,脱离理论滋养的音乐实践,很容易陷入枯燥重复的技能训练,不利于建构与培养音乐师资所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和职业能力。与一线教育实际需求脱节由于长期遵从专业院校培养模式,导致高师音乐教育人才产出与一线学校教育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不同于专业院校强调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一一以培养高水平歌唱家或演奏家为荣,高师音乐教育应始终秉持师范教育原则,着力培养具备扎实音乐专业知识、开阔文化视野,深谙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会唱、会弹、会舞”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反观当前高师音乐教育,声乐专业学生唱得好,却不擅长弹琴和舞蹈;钢琴专业学生弹得好,却不擅长歌唱和舞蹈;舞蹈专业学生跳得好,却不擅长唱歌和弹琴。专
9、业细化已直接影响到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的输出质量,无法胜任学校教育丰富多样的课内外音乐活动,更谈不上全方位开展学校美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为此,必须深刻思考当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面对时代变迁、社会转型、技术革新出现的新需求、新形势,高师音乐教育应该何去何从?近年来教育部大力加强高校美育工作,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如何定位,与义务阶段的美育工作又有哪些关联?新文科建设倡导学科交叉跨越,关注新技术革命对高校教育的影响,能否给高师音乐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这一系列的问题亟待引起重视。二、明确高师音乐教育学科定位,培养高质量美育人才新时代语境下,高师音乐教育
10、亟待明确学科定位,厘清其与专业音乐教育、普及音乐教育的联系与区别。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尤其是对高校美育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XX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的育人要求。同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反观当前高校美育工作,与专业学科建设相比显得十分薄弱。这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的育人体系,以及广大青年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存在诸多不相适
11、应之处。为此,教育部于XX年4月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全面深化高校美育综合改革,整合美育资源,全面提高普及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推进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改革发展,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高校美育新格局的方案。普及艺术教育指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对非艺术专业学生开展的艺术通识教育,力求通过开设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及艺术展演活动,提升全体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需要厘清的是,专业艺术教育是以培养从事某一门类艺术创作或表演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包括美术教育、音乐教育、舞蹈教育、戏剧教育等,尽管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但更强调知识技能的专业性。艺术师范教
12、育则以培养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师资人才为旨归,要求凸显师范教育特质,培养既有深厚教育情怀、扎实专业基础、敢于创新教学,又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中小学艺术教师。具体到音乐教育领域,须明确音乐“师范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于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但其又是密切联系其他两个教育领域的中介纽带。首先,在办学思路上,直接将专业音乐教育的做法移植到高师音乐教育,早已司空见惯。其次,音乐院系在高师院校内部面向全体学生的美育活动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再次,高师院校向社会输出的音乐师资,无论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还是成人继续教育、社会文化机构培训等,皆属于普及教育。这些实际需求决定了高师音乐教育兼具专业性与普及性双重特点,面向不
13、同年龄阶段社会群体的音乐课程教学,重在强化美育功能,提升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是音乐教育的目标所在。检视高师音乐教育体系,发现绝大多数院校的“课程结构与一般艺术专业并无大异,只不过增加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法等几门课程,而且这几门课程的教学也很不专业”。高师音乐教育在坚守师范特质、服务社会需求、强化美育功能等方面不够重视,一味地追求专业知识技能,而忽视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鉴此,加强高师音乐教育对美育功能内涵的认识理解,势在必行。深挖音乐作品人文内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师音乐教育须明确面向不同学龄对象开设艺术课程及实践活动,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学生在学习掌握音乐知识技
14、能的同时,注重深挖音乐作品人文内涵,实现“以美育人”目标。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委会理事长杜卫认为,应将艺术教育课程定位成“具有人文素质教育性质的美育课程,突出其人文性,充分发挥优秀艺术作品的人文教育价值,这也就是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人的本意所在”。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缺乏语言艺术的语义性和造型艺术的具象性,人们聆听音乐很难直接触及作品深沉丰厚的内涵,而且由于个体差异,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存在很大差异。但音乐并非不可理解,通过对音乐本体结构和技法解析,从音乐学意义上分析作品形式要素,可以发掘出作品隐含的丰富内涵。如歌曲松花江上、合唱曲长征组歌、钢琴协奏曲黄河等,无论是声乐曲或器乐曲,还是独唱或群体合唱,
15、皆以流动的、感性的、情感的方式记录人类历史文化,作品越优秀,越能使听者在审美过程中激发审美情感、获得审美愉悦,进而升华为心灵净化和精神洗礼。王国维先生认为,美育“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蔡元培先生提倡“以美育代宗教”,认为美育是辅助德育的重要手段,“爱美是人类性能中固有的要求。我以为如其能够将这种爱美之心因势而利导之,小之可以怡性悦情,进德修身,大之可以治国平天下”。朱光潜先生将道德养成与人的情性相联系,认为“德育从根本做起,必须怡情养性。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工夫。严格地说,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就是一回事,它们的必
16、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因此,面向各级学校开展音乐教学,既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之美,也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领悟理解作品隐含的人文内涵,最终实现以美育人。明晰美育的特点与规律,提升“以美化人”工作实效高师院校加强美育工作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美育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引导未来从事艺术教育的学生,明确美育的特点和规律,深刻认识美育的价值所在。一直以来,各级学校教育总是带着某种使命或目标推行美育,或将艺术教育视作升学路径,强烈的功利性目的使美育迷失了方向。美育的价值何为?王国维曾提出“无用之用”概念,也即“美育是以无用的美和艺术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此处的“无用”,要求主体看待美和艺术一定要摒弃世俗的、物欲的、个人的功利性欲念;“用”则体现为主体通过欣赏品鉴美和艺术来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尽管精神境界中包含道德境界的提升,但更多的是在认识理解音乐要素的基础上,激发人的审美情感、展开审美想象、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