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顶管施工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顶管施工方案1.工艺流程(见图)2、测量控制:A、技术标准:水准点闭合差:i2Emm,L为水准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单位为kmo导线方位角闭合差:40后秒,n为测站数。B、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控制系统,在施工范围内建立导线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并得到监理和指挥部认可,以此作为施工依据。控制点设在不易扰动、方便校核、易于保护处。C、测量工作应及时、准确。第一节管就位于导轨上以后即要进行校核,符合要求后开始顶进。工具管刚进入土层时,每顶进30cm,测量不少于1次。进入正常作业后,每顶进0.5m,测量不少于1次。以便于及时检查管道是否偏移,并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制定纠偏措施。D、建立测量复核制度
2、,考虑到本次施工受施工场地限制,工程测量时需避绕障碍物,在房屋拆迁,渣土运输等过程中,所布置的桩易受损坏,因而更应建立完善的测量复核制度,减少错误。3、质量标准允许偏差中线位移:50mm管内底高程:+4Omm、-50mm相邻管间错口:15%管壁厚,且不大于20mm对顶时管子错口:50mm4、施工技术措施A、工作坑、接收坑的布置工作坑、接收坑位置原则上利用检查井位置,但由于要堆放管子、注浆材料和提供渣土运输及其他材料堆放场地。若工作坑和接收坑太靠近房屋和地下管线,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它们的损坏,为避免延误工期,工作坑布置将作适当调整。P136-P138,P326-P328段管道中心间距为6.5米
3、,合用工作坑是更为经济有效的方案。因此,本方案考虑调整检查井井位,两道管道顶进合用一个工作坑。(见下页工作坑平面布置图B、开挖工作坑(1)工作坑采用直槽式工作坑,坑壁采用30cm厚防渗钢筋碎护壁,护壁每级高度LOm-2m左右。墙体连接截面安放止水带。工作坑宽度:管外径+工作宽1.0m2工作坑长度:钢筋硅管管长2m+0.5m+护口铁0.5m+千斤顶长L7m+钢靠背0.3m+佐后背厚0.3+运土车出入L2m=6.5m(2)工作坑上部2m深采用人工开挖、人工出土,2m以下采用人工开挖,龙门架、电动葫芦车出土。(3)工作坑开挖后,土方先堆放在坑外,然后再由人工装车外运。工作坑内四周设O.3O.3米排水
4、沟,两角设集水井,并由潜水泵将集水井内集水随时排入附近下水道。(4)为便于及时检查中线和进行标高复测,在工作坑附近设临时水准点,工作坑两头钉基桩控制中线。C、工作坑护壁施工护壁施工三序为:土壁修整一钢筋绑扎一模板安装一已浇筑一养护T拆模一下一级护壁碎采用的强度等级为C25,抗渗S6级,分级浇筑。模板选用定型钢模,竖向拼装。模板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采用钢管作满支撑。钢筋一律现场配制加工,保护层用水泥砂浆垫块隔开。碎浇筑时沿护壁均匀下料,以每层50cm左右成阶梯推进,为做好初凝前险上下层衔接应保证碎的供应。D、工作坑设备安装(1)提升设备安装工作坑开挖的同时进行提升设备-龙门吊的安装,龙
5、门架基础采用C25混凝土基础,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规定要求后,方可进行安装。龙门架立柱采用24cm槽钢拼接成箱梁,根据工作坑长度作三排共六根立柱,横向采用30#工字钢联结成三根排架结构,各排架间用角钢焊接,以增强稳定性及安全性,主梁采用30#工字钢梁,提升设备采用2t和IOt电动葫芦,安装于主梁上,用于下管及出土升降。起重设备下管必须符合下列规定:a、正式作业前应试吊。吊离地面IOCm左右时,检查重物捆扎情况和制动性能,确认安全后方可起吊。b、下管时工作坑严禁站人。当管节距导轨50cm时,操作人员方可近前工作。(2)工作平台防雨棚搭建根据需要,每坑均搭设工作平台及防雨棚,工作平台采用12#工字钢及
6、钢架管进行搭建,搭建尺寸为2.56.5m2,中设出土口,上铺方木及竹架板,以利出土方便。防雨棚尺寸为14l2m2,采用石棉瓦搭建,龙门架上部用角钢焊成人字形屋架,利用钢架管作槽条,上铺石棉瓦。(3)动力电缆安装各坑动力电缆使用l00VPUC套管接入坑内,供顶机、风机、水泵、照明用电。(4)管内照明设备及通风设备安装管内使用不大于36V的低压照明,电线缴设于管壁中部。管内采用人工挖土,需考虑通风。每坑通风设施需安装鼓风机及抽风机各一台,通风管道缴设于管内壁中,随时检查管内通风情况。D、导轨安装工作坑成型后在坑底浇注40公分厚钢筋混凝土基础,并在基础上预埋槽钢作为导轨固定桩,碎终凝后将导轨焊接于预
7、埋铁上,导轨前端30厘米以内不设预埋或焊接,以便拆除。导轨安装应具备如下几点:导轨高程允许偏差,+3,0毫米,轴线位移左、右在3毫米内,两导轨间的间距2mm。F、后背设置Q)修筑后背要求壁面平整,垂直于顶进管边中轴线,土壤应一致,压缩均匀,以免顶力大时后背倾斜,要求后背有一定刚度,具有足够强度和稳定性。(2)后背的布置形式应通过计算求得最大顶力时后背所需承载力后再进行合理配置。(3)根据顶进所需总顶力,为保证后背单位面积上受力不超过土壤的总被动土压力,后背布置形采用钢筋碎后背。G、测量控制(1)测量次数:在顶第一节管子时及在校正纠偏过程中,每顶进20-30cm,即对中心线及高程测量一次,正常顶
8、进中,每顶进50-100cm测量一次。(2)中心线测量:在工作坑内设置中心桩挂设中心线,利用特制的中心尺,测量头一节管前端的中心偏差。(3)高程测量:在坑内设备水准点,采用水准仪,除测头一节管前端管底高程,以检查与设计高程的偏差外,还要测量头一节管后端管底高程,以掌握头节管子的走向(即坡度入工作坑内水准点需设置2个,以使测量高程时的闭合。(4)在完成一个顶管段后,对管道的中心线及高程重新进行测量,每个接口测一点,有错口时测量两点。H、顶进Q)顶进前需在适当位置安设测量设备,即水准仪和激光直线仪,并将中线、水准点移至坑内并加固,保证安全使用。本工程采用直线仪随时对中线进行校核。(2)顶进前,需将
9、工具管吊装于导轨上并校正中线与标高。(3)切土顶进时,严格按照下管、测量、挖出土、注浆、顶进、校测、下管、接口、顶进的工艺流程施工,坚持先切土后顶进,随切随顶的原则。(4)开始顶进时检查是否具备以下条件:a.全部设备经过检查并经过试运转,工具管在导轨上的中心线、坡度和高程符合要求;b.防止流动性土或地下水由洞口进入工作坑的措施;C.开启封门的措施。(5)在不稳定土层中顶管时,封门拆除后应将工具管立即顶入土层。(6)在软土层中顶管时,为防止管节飘移,将前3-5节管与工具管联成一体。工具管开始顶进5-IOm范围内允许偏差为轴线位移3mm,高程0-+3mm,当超过允许偏差时应采取措施纠正。(7)如果中线或标高发生偏差,采用机头纠偏油缸并遵守如下的规则:a.在顶进中纠偏;b.采用小角度逐渐纠偏;C纠正工具管旋转时,宜采用挖土法进行调整或采用改变削刀角度以及削刀盘的转动方向,或在管内相对于机头旋转的反向增加配重。(8)采取触变泥浆减阻措施为减小顶管顶进过程中的阻力,在管道顶进时由管内向管外同步注触变泥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