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的茶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启的茶故事.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高启明初著名诗人,字季迪,长洲(今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从茶诗中看高启,采茶词:“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搞得谁最多?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一首茶词传唱大江南北,诗浅显易懂,咏采茶女的劳动情景及茶民生活。词的首句描述了采茶时的天气,及茶芽新、嫩的样子,接下来叙述了采茶女一边唱歌,一边采茶你追我赶的劳动场景。最后词中说明茶是分等级的,最好的献给官府,刚制好的新茶来不及品尝就匆匆地卖给了商人。客家人不
2、种粮食,就以卖茶来维持生计。这首采茶词让我想起了“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诗人从茶农的采茶、制茶、卖茶视角说明茶农的辛苦,对生活现状的无可奈何,表达了对茶农的深深同情。高启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的诗人诸如:“谷雨收茶早,梅天晒药忙。”“茶租催未得,菊饵服还能。”也是表达了同样的心情。高启被喻为明初最有才情的诗人,我们可以从他的一首茶诗中看出,明明说的就是茶,诗中却不道破它,让人读起来回味悠长。煮雪斋为贡文学赋禁言茶:“自扫琼瑶试晓烹,石炉松火两同清。旋涡尚作飞花舞,沸响还疑洒竹鸣。不信泰山经岁积,俄向蜀浪向春生。一瓯细啜真天味,却笑中泠妄得名。”高启被四库馆臣称为“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3、”在这首无“茶”字诗中得以展现:“琼瑶”在此是雪,“试晓烹”是煮茶之意,“一瓯细啜”是写品茶,“飞花旋涡”是写茶汤,“中泠”是中冷泉,有天下第一泉之美誉。诗人赞美用雪水烹茶,胜过扬子江的“中泠泉”,犹至味,且味之纯。诗人句句用典,词词有意,以其优美的和惊人的才华留下了这首“无茶之茶”的茶诗。从茶诗中看高启闲暇舒适的生活,姑苏杂咏天平山曰:“入山旭光迎,出山月明送。慰我跻攀劳,为设茶笋供。”天平山坐落于高启的家乡苏州境内,“有江南胜景”,“吴中第一山”之称,诗人赞美天平山的同时,首先想到的是用品茗的方式缓解登山的疲劳。可以看出诗人生活中与茶形影不离。圆明佛舍访吕山人曰:“茶宴归来晚,西林一磬风。
4、”何为茶宴?寺院里的茶宴,仪式开始时,众僧围坐在一起,由该寺主持按一定程序泡沏香茗,以表敬意,再由近侍献茶给众僧品尝。僧客接过茶,打开盖碗闻香,举碗观色,接着品味,并发出“啧啧”声,用以赞赏主人的好茶和泡沏技艺;随后进行茶事评论,颂佛论经,谈事叙谊。二三好友之间自行发起的品茗谈天,也可称为茶会或茶宴。高启的“茶宴归来晚”让我想到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画面,朋友叙旧时的依依不舍。城西客舍送周著作砥曰:“夜窗炊黍散,春苑斗茶稀。”很庆幸从高启的诗中还能看到斗茶的身影,在元代时斗茶活动开始衰落,由于受游牧民族统治,其粗犷豪放的性格和肉食乳饮的生活习惯,对精致儒雅的点茶和分茶技艺没有太多兴趣,虽然蒙古
5、人也开始注意学习汉族的茶文化,但大多数蒙古人爱直接喝茶,散茶饮用较多,用团饼茶的点茶法和分茶技艺不占据主流,斗茶也就随之衰落。斗茶是雅玩,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从“春苑斗茶稀”让我们看到了斗茶沿袭的轨迹,对于这一传统技艺的日益衰落心里有些许惋惜。喝茶需要合适的氛围,古代文人对茶境植物的选择极其精严,最符合茶境的,非竹子莫属。高启的“竹间风吹煮茗香”正是此意。竹有清香,与茶香相宜。“茶香绕竹丛”、“竹间风吹煮茗香”,竹下烹茶品茗,茶香飘荡,文人高山亮节无竹令人俗的况味自然涌现。喝茶读书,不争朝夕,高启在偶睡诗中:“一榻茶烟成偶睡,觉来犹把读残书J文人雅士读书喝茶,留下了几多诗篇。闲适雅致的生活同样需要焚香助兴。高启日常读书静坐时常焚香,其高子遗书山居课程“盥漱毕,活火焚香,默然玩易。午食后散步,舒啸觉有昏气,暝目少憩,啜茗焚香,令意思爽畅,然后读书至日戾而至,趺坐,尽线香一炷。”词中品茗、焚香、读书之事像随手拈来般轻松自然,让人不禁联想此时诗人的生活状态俨然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高启的诗超凡脱俗,清新自然,茶诗以焚香品茗之境喻其澹泊自爱的气节。毛泽东曾盛赞高启:“高启,明朝最伟大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