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以武汉市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 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以武汉市为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论文题目中文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一一以湖北省为例一、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来源,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一)选题的来源:湖北,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因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地处中国中部,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介于东经10南2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之间。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湖北省位居华中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2、之一。先秦时期,从哲学到文学,产生了老子、庄子、屈原,历经800年,楚国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湖北还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从武昌辛亥首义到新中国成立,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北有70万革命英雄献出了宝贵生命。经过十年发展,旅游业己经成为湖北省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稳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可以说是有大担当、大作为。湖北省的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都将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湖北旅游业已经成为支撑本省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2018年1月湖北省发布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
3、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内需、稳增长、增就业、减贫困、惠民生中的积极作用,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湖北省战略性支柱产业,结合我省实际,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观念,按照“大策划、大宣传”的要求,大力推进旅游全域化、现代化、国际化和信息化,加快项目建设和品牌培育,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到202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6800亿元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我省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率先在中部地区建设成为旅游强省。
4、目前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己经成为一个热门课题。然而长期以来,关于旅游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仍无法摆脱传统忽略空间因素的面板数据模型框架。更有一些研究虽然考虑了空间因素,采用了地理距离矩阵或经济距离矩阵,但忽略了旅游产业的乘数效应以及模型的匹配度和稳健性,将研究的重心完全聚焦在被解释变量(例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的空间相关性上,而没有将解释变量(如旅游产业集聚、政策因素、旅游资源、资本、人力、政府投入等)的空间溢出效应纳入模型,难以获得准确的模型参数估计值,没有引入与旅游产业集聚存在互相传导的交乘项,所得到的分析结果无法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对旅游产业集聚空间效应的依赖路径。鉴于此梳理与
5、研究主题高度相关的文献研究,借助产业集聚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采用地理距离构建空间权值矩阵,同时引入交乘项来探讨旅游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提出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下一步提升发展的可行性对策建议。(二)研究目的、意义1、研究目的: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旅游经济发展的特征,对湖北省旅游经济的区域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旅游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进一步提升发提供可行性对策建议。2、研究意义理论意义: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恰如“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两者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维度表征了经济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对两者研究不可偏废其中的任何一个,但长期以来的研究往往是选择一个侧面或者
6、直接套用前人的研究方法和模型,忽略了旅游产业自身的特性,并未深层次地阐述两者的内在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已有学者从空间视角观察到了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但是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尚未深入,所设计的测算模型并未充分考虑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因此,本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将旅游产业的特性纳入改进后的空间模型中加以考虑,并在模型中引入政策因素与旅游产业集聚交乘项变量,观察旅游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变形态,揭示旅游名省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互关联关系。同时,将旅游名省的政策虚拟变量和空间溢出效应纳入基础模型中,构建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重点考察了溢出过程中地理距离和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实践
7、意义:本文从空间外部性的视角对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量化评价,探讨了省域旅游产业集聚的外部性对临近市域的空间溢出效应。省域旅游产业集聚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是推动省域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力源,当溢出效应超越省域范围,则会对临近省域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即空间溢出的“外部性”。临近省域为应对空间溢出外部性而采取的措施会对溢出省域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所以以湖北省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旅游名省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测算,归纳出集聚现状,结合时间和空间的影响,阐述集聚影响省域经济增长路径,有利于省域间旅游经济活动的合作与竞争。通过产业集聚平台,深化旅游与省域其他产业的融合,不断打破旅游产业边界,使
8、旅游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产业融合的形式贯穿融合产业链的上下游,不断释放旅游产业集聚作用省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因此,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详细阐述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现状和实力,并实证检验了旅游产业集聚的作用,使湖北省能够充分意识到旅游产业集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便于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制定促进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相关政策。避免因盲目、盲从的旅游开发导致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后果,对进一步推进湖北省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湖北省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旅游产业集聚研究综述(1)旅游产业集聚内涵的相关研究旅游产业集聚内涵的相关研究,截至今日学界仍未达成统一。由于地理空
9、间相对集中、产业间的关联性等特征是旅游产业集聚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旅游资源加速流动并在某一区域集聚产生的结果。因而,围绕这些集聚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并结合传统产业集聚的特质对旅游产业集聚进行界定,成为研究者普遍的切入点(陈绍友,2006;邓宏兵等,2007;王兆峰,2009;马晓龙,卢春花,2014)o陈绍友(2006)U从旅游者的视角出发,研究表明旅游产业集聚并不是随机地分布,而是依赖于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旅游企业的集聚会议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为导向(市场导向),而集聚会给旅游企业带来多种优势。马晓龙,卢春花(2014)也将视角移向微观的旅游者角度,提出旅游产业集聚既是一种以旅游产业链为纽带的聚合(产业
10、导向),也是共享旅游消费市场(市场导向)的必要和必然选择,在集聚的过程中不断的通过优胜劣汰的循环提升集聚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以及旅游企业的实力。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聚焦在旅游产业集群方面。HUyberS&Bennett(2003)的研究视角聚焦于集聚的动力源(核心旅游产品),强调了集聚分布与旅游资源区位的空间祸合性以及集聚的空间集中特性。Hawkins(2004)选抒了旅游产业链为研究视角阐释旅游产业集聚的内涵,研究发现集聚区内的旅游企业间合作有利于节约时间成本,通过组合形式提供-整套的旅游服务,增强了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增强了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内相关研究中,不少学者直接将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
11、混为一谈,需要注意的是,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集聚的程度来看,集群是较为成熟的一种集聚模式,集聚只能算作是集群的必要前提和初级阶段,即脱离了产业集聚的过程直接跳跃成为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是不现实的,只有产业集聚不断地演进最终过渡到产业集群阶段。因此,集聚的最终结果是不确定的、未知的,可能演变成为一个集群(正向发展),也可能消失、消亡(负向发展)。基于此,本文认为旅游产业集聚是-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旅游要素驱动作用下,依托旅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能动作用或政府行为在旅游核心吸引物区域周围形成集中分布的现象。(2)关于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研究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与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紧
12、密关联。国内学者聚焦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测度旅游集聚水平。在旅游产业集聚识别方法方面,柳百萍等(2013)从旅游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集聚度和经济效果三个方面度量了皖江的旅游集聚水平,研究发现皖江旅游产业集聚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摆脱对旅游资源和交通区位等因素的依赖。朱海艳(2016)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和区位嫡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省旅游产业时间上集聚度的变化态势和空间上的集聚差异进行分析,发现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整体上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空间上从单一旅游集聚区向多样化旅游集聚区发展。郑治伟(2017)运用区位嫡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京津冀2004-2014年的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证
13、实了京津冀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内部旅游产业集聚程度不均衡。张军谋等(2018)运用区位嫡理论计算了甘肃省2010-2014年旅游产业相关指标集聚强度,研究发现规模效应和产业协同效应明显不足是甘肃省旅游产业集聚发展而临的问题。2、溢出效应研究综述(1)溢出内涵的相关研究经济学领域的“溢出”(SPillOVer)概念起源于马歇尔(MarShalI,1890)对产业区域创新氛围的有关论述,“它是知识经济环境的产物,主要用于描述区域内企业由于存在信任和其他社会关系而更易于获得创新信息的种经济外部性现象”。在这之后,以庇古(Pigou,1920)t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派将“经济外部性
14、”概念解释的更为一般化,他们认为大部分开放型生产领域,市场难以辨识生产要素的边际私人产值和边际社会产值的差异,当社会产值大于私人产值时外部经济,反之外部不经济,这两种现象被称为经济的溢出效应。阿罗(ArroW,1962)通过“干中学”模型提出了生产和物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技术外溢,从而正式提出了“溢出”概念。新经济增长理论(Romer;LUCaS1988)31认为“溢出”是会影响邻居福利的一种外部性结果,这种活动行为主体几乎对此既不付出成本也得不到报酬,且这种外部性具有两面性。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GrOSSnlan;HeIPman,1991)的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中提到,
15、“所谓溢出效应(SPiIloVerEffect),是指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在满足自己所期望的目标或效果的同时,自己的行为会带给他人的不可预期的影响”。我国学者也对“溢出”概念做出自己的解释,王俊豪(2001),认为:溢出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对外部的影响,造成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相偏离的现象。王铮,武巍,刘丽(2005)用认为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增长不再仅仅依靠其内在因素,而是会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表现出“外生性”的特征,这种“外生性”影响被称为溢出。纵观中外学者对经济学中溢出的定义,基本上达成一致共识,认为溢出的经济学本质就是一种外部性,是行为主体活动的
16、一种外部性结果,这种活动影响到邻居福利,而行为主体对此几乎既不付出成本也不会得到报酬。实际上,溢出作用具有两面性的特点(BretSChger,1999)171,可以是积极的“恩泽”,也可以是消极的“祸泽”(王铮、龚轶等,2003),81o通常来说,正的外部性是能为社会和其它个体带来收益或降低成本支出,譬如溢出形式中的知识溢出。环境溢出即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溢出往往是负的外部性。而区域间经济相互影响而导致的经济增长溢出(GDP溢出),具有可正可负的性质。(2)溢出效应内涵的相关研究溢出效应是溢出的表现形式。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在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进行探讨时,开始了对区域经济溢出效应的讨论。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1957)泗在分析增长极的成长与扩张过程和机理时,认为区域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回流效应”(BackwashEffect)和“扩散效应”(SPreadEffeCt)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