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笔记-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复习笔记-参考.docx(3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无论在中国或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都叫“诗学”、“诗论”,因为诗的起源最早。19世纪以前,整个文学的研究根本上处于笼统而未分化的状态。19世纪以后,文艺学终于形成了假设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从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得以成立。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习惯将文艺学分为三个组成局部:1、文学开展史,即按照历史的顺序研究一定范围内文学发生开展的状况及其规律,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对一定时期的文学思潮和创作实践进行总结。文学史可按国别、地域划分,如欧洲文学史、英国文学史:也可按
2、历史时期为断代史,如中国当代文学史:也可按作品种类划分为专史,如中国小说史、中国诗歌史2、文学批评,即对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以及各种文学现象(泛指一切与文学有关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研究、分析、评论的科学。其主要对象是当代的作家、作品、文学潮流。3、文学理论,即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说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学科。上述三分支之间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文学理论为文学开展史和文学批评提供理论武器,离开文学理论的指导,文学开展史就成了一笔糊涂账,文学批评也就失去了活的灵魂。反过来,文学开展史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丰富、补充
3、和开展文学理论。注:“三分法”影响很大,但本课程还是倾向于采用“五分法”,即在以上和分支的根底上,再加上文学理论史和文学批评史。因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也有着历史的开展,理应同文学开展史一样,成为文学史的一局部。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根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比方,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作家的个性气质与风格的关系、文学鉴赏的条件、文学的社会作用等等。文学理论的任务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这种划分法与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有关,他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
4、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读者、世界这四要素构成的。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根底的中国文学理论,应具有两个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1、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实践的总结,它来源于实践并受实践检验,它的出发点和根底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2、文学实践是不断开展变化的,因此文学理论也应与时共进,不能固步自封、僵化守旧。3、辩证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思想,一要坚持,二要开展。(一)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表达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它公开宣布文学为社会主义效劳,为人民效劳,反对“回到古典”和“全盘西
5、化“,但同时又主张要汲取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合理的文学理论成果。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具有综合性的特征。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可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所以形成了多样化形态。从不同角度观察,文学理论的根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第二章文学作为活动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一、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之一,即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由于文学活动总是涉及到一种意识反映行为,这就成为艺术模仿论和再现论的立论根据。在西方以摹仿说为中心的再现理论是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一种文学观念。很多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都认为艺
6、术的本性在于对自然的摹仿和再现。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在墓仿说中,有两种对立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模仿的模仿“,和真理隔了三层,并因此而否认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斯多德那么认为一切艺术实际上都是摹仿,它们的区别只在于摹仿所用的媒介和摹仿所取的对象、所取的方式不同。与柏拉图所持的观点相左,亚里上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同样可以到达真理的境界,诗甚至可以比历史记录包含更大的真理性。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强调了文学与世界的联系,肯定了文学的价值和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诗学被誉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奠基之作,他的主张成为后来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一千余年“(别
7、林斯基语)0摹仿说的代表人物还有德谟克利特、达?芬奇、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以摹仿说为中心的再现理论直到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兴趣后才受到冲击,但仍有不少人坚持此说,比方别林斯基。中国人虽然没有古希腊那种“摹仿说”,但从“观物取象”说可以看出,中国古人也认识到,文艺的起源是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并加以摹仿的行为有关的。在中国古代,虽然再现说整体上不受强调,但仍有不少人持此观点,如司马迁、刘勰、白居易、梁启超等,都曾论述过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再现说侧重从客体方面,从文学的外部关系和社会学角度研究文学艺术的性质,强调文艺对生活的依赖关系和反映关系,表达了朴素的唯物
8、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那么。但在旧唯物主义影响下,再现说无视文艺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否认艺术来源生活却可以高于生活,反映生活却又可以改造生活,将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尤其是开展到十九世纪,当再现说失去了早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后,其理论上的缺陷便不可防止地暴露出来。二、作者文学活动不仅与生活有关,而且与作者有关。作者创作了作品,并在作品中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并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情。这样,作者在文学活动中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情感,因此文学也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侧重于从作者方面研究文学,便出现了“表现说”文学观和艺术观。中国古代文论中很早就有表现说观点,一直强调作品与作者情感
9、的关系。强调文学是作者的表现的产物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传统,这典范地表达在早先秦就形成的“诗言志说中。“诗言志”说认为,诗歌是作者的情感和志向的表现。但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这种作者表现观往往是与“观物取象”所代表的反映世界的观念和谐共存的。在西方,对文学与作者的联系、作品表现功能的认识产生较晚。19世纪,随着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表现说开始形成并逐渐成熟。“表现说”认为作家是文学活动的中心,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因而应从作家方面来考察文艺的本质和特征。主张艺术是是艺术家内在本性和情感的自然表现,作品的价值来自作者本身的价值,它所表现的有情感和本能这两方面,后者指生命的原初状态
10、和潜意识的心理层次。再现说视文学为镜子,表现说视文学为灯想燃烧着作家思想情感的灯盏。表现说与摹仿说相比有三方面突出区别:一是在文学本质问题上,表现说不是突出被摹仿的世界的决定作用,而是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文学批评家柯勒律治以及美国作家爱伦?坡都强调过诗是情感的表现;二是在文学批评问题上,更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创造作用;三是在文学创作问题上,不是强调文学创作对客观规律的遵循,而是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如柏拉图将文艺看成是灵感的表现,康德也认为艺术是天才的产物,诗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表现说侧重从作者角度,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文学现象,弥补了再现说忽略创作主体主观能
11、动性的弱点,对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有不少新的发现和说明。但近代西方兴起的表现说,其哲学根底是唯心主义的,它强调文学艺术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并认为人的情感以及表现这种情感的艺术是与现实无关的,这显然是错误和片面的。因为事实上,人的任何情感都是由种种物理的、心理的、环境的和传统因素构成的总体关系,是现实与外部现实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三、作品文学所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文学表达的情感也与作者的实际情感有别,因而,作品便具有了独立价值。作品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它是作者的艺术创造、能超越现实事物的本真状态,包含着更为普遍的、深刻的意蕴,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作品一经产生便具有了客观
12、独立性,成为“第二自然工于是,便有人侧重于从作品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俄国形式主义出现于1914年,以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评未来派诗歌的文章词语之复活为发端,到1930年停止活动。其代表人物主要是什克洛夫斯基和雅各布森。此派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的形式价值,反对把文学作品当做历史文献,反对以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心理学等方法来研究文学,试图创立一种独立的专门研究文学材料的“文学科学他们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笼统的文学,而是“文学性”,是使一部作品成其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即作品的“形式价值”,同时,什克洛夫斯基还提出有名的“陌生化”理论。英美新批评派以1941年美国兰色姆(18881974)的新
13、批评一书而得名。这一批评学派的代表人物除兰色姆外,还有英国诗人艾略特(18881965)、理查兹(1885-1981)和韦勒克?沃伦等。兰色姆创造了一个术语,即“文学本体论”。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品。而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竟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新批评派的批评方法是细读文本,详加分析,不重视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在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文学活动的环节中,它割去了作者和读者这两个环节,而将作品这个中间环节作为独立自在的实体。新批评派在盛极一时之后,终
14、于在50年代末期开始趋向衰落。新批评派理论对我们有启发意义,即说明了作品本体分析,尤其是语言形式分析的重要。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它舍弃了文学活动的其它几个环节。另外,其作品分析仅限于语言形式,特别是修辞手法,不能顾及全盘。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在法国盛极一时。结构主义将文学结构提高到自主地位,试图在繁多现象背后寻找“秩序”,在表层的活动下面开掘深层的结构关系,并提出了种种原理,设想了种种模式。这对美学和其它人文学科的科学化、精确化,起到了推倒作用,有着重要的启迪。但结构主义仅仅用抽象的结构分析的方法来探讨作品,将复杂的社会的、心理的文学现象简化归结为语言现象,割断了文学与生活及作者的关系,
15、这显然是有其难以克服的唯心主义、形式主义的消极因素。作品本体论经历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等阶段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并与“再现论”和“表现论”相抗衡.此论在突出作品形式的魅力,开阔作品研究新途径方面具有意义。但它将文学仅仅视为作品形式,并以作品研究海关了文学的整体研究,显然导致了唯心主义和形式主义。四、读者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的创作活动,它还包括读者的阅读鉴赏活动,只有经过读者阅读,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又一根本要素。读者对作品的阅读活动是一个阐述和再创造的过程。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从作品中了解作者思想、了解作品中描写的人情世态的活动,同时也是读者在
16、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根底上,运用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在自己头脑中进行形象地再创造的活动,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德国出现了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响批评理论,它将文学接受活动当成文学研究的焦点。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前者从文学史方法论提出接受理论,后者那么更多从读者的接受心理提出问题。姚斯将文学史看成“读者的文学史“,将读者提升到了文学研究的中心位置。这是因为:首先,文学的目的是为读者,”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是注定为这种接受者而创作的“,离开读者,就没有文学;其次,读者的接受并非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创造性的,从更高的历史学层次来看,作品艺术价值的大小、生命力的长短,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读者的接受。五、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文学活动的四个环节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上述四种观点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