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夯实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夯实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党课:夯实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同志们,根据培训议程,今天我以“夯实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题上一堂专题党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新征程上,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村党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建好建强村党组织,对于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
2、面领导,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需要准确把握夯实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这也生动诠释了一条真理,即党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这是党最坚实、最稳定的执政根基。这就要求切实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
3、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和维护好群众切身利益,又坚持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把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对党的认同与拥护,进一步密切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长期执政的根基。一是夯实基层党建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的基础。党章第三十三条规定:“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本地区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
4、弱。这就要求切实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更加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统一领导作用,更加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各种组织中的统一领导地位,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夯实基层党建是确保党的各项政策在末端落实落地的保证。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将党中央的“好声音”变成广大基层群众的“幸福音”,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是基层党组织不懈奋斗的追求。这就要求切实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
5、,有效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在联系服务群众上多用情、在宣传教育群众上多用心、在组织凝聚群众上多用力,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以行之有效的举措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三是夯实基层党建是着力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乡村治理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切实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将党管农村工作贯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全过程,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
6、村振兴的全面领导,不断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统一领导地位,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确保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二、夯实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需要建强基层党组织“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当前少数村党组织“两个功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效果还存在差距和短板。因此,只有强化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在破解重点难点问题上有所突破、有所前进,才能建好建强村党组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大量出现,党组织设置调整必须及时跟上。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按照“两个全覆盖”的要求,打破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单一传统设置模式,不断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健全完善组织体系,畅通乡村振
7、兴“最终端”。一是要优化设置。要根据行政村党员队伍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党建工作基础等客观条件因地制宜,依法依规积极稳妥地推进。既不能使党组织设置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也不能不顾客观需要盲目调整设置党组织。村党组织统一领导村内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负有领导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职责。农村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的治理架构总体是稳定的,沿着这个架构设置党组织,有利于强化村党组织的领导地位,有利于加强乡村治理。坚持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设置党组织,这是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基本方式,也是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的基本前提。二是要创新形式。当前,农村社会的结构形态、农村经济
8、的组织形式以及农民党员的分布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主导社会关系日益发展的横向性决定了党组织设置不能再停滞于垂直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决定了党组织形态不能仅限于一种模式,农村党员从业结构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党组织设置不能固守地域原则。对于没有党组织的城乡接合部、开发区等区域,符合条件的都要及时完善党的组织设置。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的新情况,要探索把党组织建在农民合作社、专业协会、中介组织上。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具备单独成立党组织条件的,应根据工作需要及时成立党组织,村改社区应当同步调整或者成立党组织,最大限度延伸触角,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三是要理顺关系。要从有利于党组
9、织活动开展、党员作用发挥的角度出发,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做到每个党组织都有明确的管理主体,每级党组织都有明确的管理责任,每名党员都有明确的组织关系。特别是对于在跨村跨乡镇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成立党组织这类比较复杂的情形,应由批准其成立的上级党组织或者县级党委组织部门确定隶属关系。村级及以下成立或者撤销党组织,必须经乡镇党委或者以上党组织批准。凡是党的基层组织,都要明确有负责主管的上级;凡是新成立党组织或撤销原有组织,必须由上级党组织决定。对于农村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中建立的党组织,由所在村党组织领导和管理;对于跨村跨乡的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中建立的党组织,原则上按照谁批准谁主管确定隶属关系。三、夯实
10、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需要建强基层党员队伍一是要选好带头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加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最关键的是选优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要坚持过硬标准,拓宽选拔渠道,把选用视野扩大到农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能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复退军人、村医村教等群体中,通过广聚良才,持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要严格落实凡进必审,对村干部人选开展集中联审,调整不适应不合格的村“两委”干部,严防“带病上岗”。可由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管理,注重从村里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的党员中培养选拔,使
11、每个村储备有村级后备力量。根据工作需要,上级党组织可以向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二是要培育好本领。村党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其素质高低、能力强弱、作风好坏,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村党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情形势教育,引导村党员增强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准确地落实党中央和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要强化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加强法律法规、社会管理以及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培训,引导村党员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帮助村党员提高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
12、推动村党员提高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处置突发事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三是要用出好状态。让人安下心、扎下根、有作为,必须坚持从严要求与关心关怀相统一。要建立健全村党员公开承诺、述职评议、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从严考核管理,落实村党员履职责任。如组织开展村党员绩效考核,加大实绩考核权重,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考核优秀的村党员,大胆提拔任用;对年度考核不合格或群众测评满意度不高的,及时采取诫勉谈话、组织调整等措施,树立能者上、优者奖、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要加强激励保障,从报酬待遇、经费保障、工作环境等方
13、面精准施策,破除“好坏同酬”,免除村党员的后顾之忧,从而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要不断完善驻村干部选派管理,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尖兵作用。四是要落实好制度。要制定切合实际的人员管理制度,如管理、奖惩等方面的制度,把村党员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要通过民主选举,建立党小组,并发挥好党小组的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的监督,同时重大村务要实行民主决策。建立严格控制的长效机制,利用数字技术对党员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监管,构建以数字化、精准化和智能化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制度管理新形态,发挥好“制度管人利长远”的作用。同志们,党建引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尤其是村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夯基垒台、积厚成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