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侯之颂到平民之颂-FromtheCanticleofNobilitytoThatofCivilian.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王侯之颂到平民之颂-FromtheCanticleofNobilitytoThatofCivilian.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从王侯之颂到平民之颂FromtheCanticleofNobilitytoThatofCivilian作者:项阳作者简介:项阳(1956-),男,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文出处:中国音乐学(京)2015年第20153期第51-66页内容提要:“颂”之音声体裁在西周时期出现,用于高端祭祀仪式,体现人们对大自然敬畏,对尊者崇拜,对逝者缅怀等诸多情感。颂由吉礼祭祀仪式所生发,其特征是在礼制仪式中以乐表达,由于其时尚未发明乐谱与舞谱,诗经记录颂的文字部分,但不能忽略颂作为歌唱形态以及在仪式为用。诗经三颂为王侯之颂,彰显高端。随着历史演进,颂既有与仪式相须为用,亦有脱离仪式为用
2、,诸如当下歌唱体裁之颂歌,亦独立成文学体裁样式。在山西临县的葬礼、庙会仪式中礼生承载的音声样态竟然与两周之颂的整体特征相吻,差异为对象以及内容的变化以及曲调的市井性,这是将国家高端礼制仪式为用接衍为民间礼俗仪式为用,以平民之颂活态存在。我们通过对临县丧礼仪式的考察辨析,把握颂这种形态的当下样貌,并借助该活态样本“复原”历史,以认知颂之深层内涵。汉魏以降曾有过挽歌体裁,在下以为临县丧礼仪式中的演唱形态虽与挽歌有关联,但更为重要的是对颂的接衍。期刊名称:舞台艺术(音乐、舞蹈)复印期号:2015年06期关键词:颂/乐语/歌诗/与礼制/礼俗仪式相须为用/王侯之颂/平民之颂/活态传承标题注释:本文为国家
3、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乐籍制度与传统音乐文化”(编号12BDO34)阶段性成果。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历史上生成、在传统社会中经历长期而深厚积淀、活态传承到当下的文化样态。从乐的视角,受制于稍纵即逝的时空特性,许多历史上存在的现象我们不可能亲历与把握,但却可以将历史文献与当下活态存在相接通,以探求文化现象的“历史面貌,这是所谓回到历史现场、进入历史的田野”的意义。近期我们来到山西临县考察,在民间葬礼家祭仪式中感受到颂这种音声体裁形式的活态存在,不能不慨叹传统文化积淀的深厚,真是应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挖掘与辨析,实地考察是接通传统不可或阙的有效手段。一、乐语一歌诗的意义周礼大司乐云:以乐德教国子
4、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澧、大武。”这是对乐整体表现的具象把握,可以分出不同层面。乐德应通过乐语和乐舞形态以表达;乐语为兴道、讽诵、言语,既能直接、清晰地表达人们的思想与情感,又非一般性语言,是与乐结合的规范性和艺术性表达,或称是音乐性的语言形态。所谓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郑玄注:长言之,引其声也。”这种音乐性语言周人将其定为诗一在有语言明确性的意义上与乐相结合来兴道、讽诵、言语,与乐相结合即为“歌诗,在大司
5、乐之乐正辖制下由歌师承载,也是社会上人们广泛采用具有音乐性表现的情感表达形态。乐德在歌诗的意义上方能体现,礼乐中的歌诗在仪式中与经过编创的乐舞整合起来方具整体形态。礼乐是礼制仪式与乐的结合,而在乐中这乐语一歌诗是为人们交流思想与情感的最直接方式。中国历史上的礼乐形态,只有雅乐在三千年的历程中沿袭了这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样态,由是形成礼乐之核心为用的意义,它种礼乐形态则在仪式中或歌,或乐,逐渐脱离了乐三位一体为用,诸如鼓吹乐。值得思考的是,歌诗为乐语,这乐语在礼乐最高形态中与乐舞共用,并与仪式相须,以此成为雅乐的有机构成,这是周公制礼作乐之时“六乐”的意义。依在下看来,乐语是将当时社会上固有的诗化
6、音声形态一歌诗用于礼乐之中。本来这六乐是当时多氏族与方国的仪式乐舞形态,歌诗融于其中。歌诗作为诗化音声形态可独立存在,在发展过程中因不同使用方式而被冠以新的名称,这些命名都应归在乐语一歌诗类下,诸如孔子编纂之诗,所谓风雅颂者,都是歌诗或称乐语在不同使用场合以成不同类型。这体现出民间人士创造和专业人士创造与承载的双重意义。也就是说,作为具艺术性的歌诗,既可出自民间歌手,也在其时由专业人士不断提升,形成体裁与形式认同。所谓歌师者,以歌唱为职业,而这歌唱之内容即为歌诗,由于在多种专有场合广泛使用,依据不同使用场合形成不同风格,遂有多种命名,依类可归之于歌诗、所谓乐语的意义。二、颂之初义一祭祀仪式为用
7、的歌诗形态颂这种体裁应该在农耕时代部落氏族方国阶段已成,在天地之祭祀中感恩天地赐予,或称在感恩中产生了颂的体裁类型。当先民们有了礼之三本的概念,所谓天地与君师,这颂的意义更是彰显,作为体裁类分概念的凸显应从文献加以认知。从相关记载看,颂一词的出现至迟为东周时期,诗经中有周颂、“鲁颂、商颂,这是高端祭祀用乐体裁与类型的一种,荀子天论卷十一有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彰显自然与人类命运之交结。所谓颂,是为颂扬、颂赞。亦含敬畏、祝愿、祈福之意。诸如祖国颂,恭颂大安之类。颂作为与乐语相关的文体而存在,文字激扬、精炼,赞美意味浓郁。汉代以降这颂常与赞集合为用,所谓赞颂者,褒扬之意显著。诗经中颂与乐
8、相须在高端祭祀仪式中为用,诗经三颂中有颂之内容。周颂是周王室之宗庙祭祀乐章,基本为西周中早期创制,主要对统治者歌功颂德,以及对祖先、天地、农神崇拜;四篇鲁颂描述贤德的鲁公事迹,从养马、宴臣、庆功、兴业建庙等角度加以把握,是对侯国君主励精图治的赞颂;至于商颂,既有对商族祖先成汤之颂赞,又有对商族后裔之宋襄公的颂赞,学界以为是宋人仿周颂而作,又可称之为宋颂。三颂中周颂产生的年代最早,且级别最高,属王室之颂。对成汤之商颂是后世为之。三颂既有王室为用,又有诸侯为用,可见颂在其时已成高端祭祀仪式中为用的体裁样式,运用广泛。颂在这一时段具有怎样的特征呢?颂在高端祭祀、群体性参与的仪式现场为用。从诗经诵诗三
9、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墨孟)的表述看,这颂为可诵、可弦、可歌、可舞的技艺形态。如此,颂以文字表述内容,以乐舞承载形成整体框架,在群体性高端祭祀仪式中为用。这种形态在祭祀仪式一吉礼为用的同时也扩展应用范围,在仪式中既可用于对世间尊者崇敬,亦可展示对天地自然敬畏,还可用于对逝者缅怀,这是我们对周公定六乐得出的基本印象。周之大武,是其属下对武王伐纣成功的赞颂,成为具有氏族象征意义的乐舞,其后被周公确立为周之仪式性乐舞的最高存在。这颂最初记述更多在高端,颂词在周礼中应由祝引领歌师承担,后世之颂对这种形式既有承继,也有分离。所谓形式分离,是指颂在初起时群体性礼制仪式为用且歌舞乐并举。汉
10、魏时期这颂有脱离仪式、脱离群体性、脱离与乐舞相须,成为文学体裁的样态的类型,即只念诵颂词而存在。也有先是专为礼制仪式用乐创制,其后在转而服务于民间礼俗仪式中为用,诸如醉太平、万年欢、贺圣朝等。这些曲目原本为颂歌形态,其后有器乐化的存在,这些作品在历史上当然是官属乐人之承载。脱离仪式而存在的颂歌体常出现在人们的世俗日常生活之中,诸如祖国颂、北京颂歌之类,彰显人们对自然和国家乃至生活的赞美之情。从这种意义上讲来,颂歌体裁从仪式中走来,逐渐分离出既有以文学样态而存在、诸如青春颂、泰山颂等,亦有日常生活中为用,呈社会生活中多种样态存在的样态。三、颂从仪式的等级化走向平民化颂这种体裁在社会生活中多层面为
11、用,彰显其与国人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在为用过程中不断发展。颂的初始样态是借助于文字的把握,毕竟在其时尚未有乐谱、舞谱生发。但对于颂应考量其用于礼俗或礼制仪式,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被尊崇的对象以世间最美好的语言配之乐舞形态进行颂赞,在当时社会中高端仪式为用,显现这种体裁生发之时的高贵。颂与仪式相须,与乐相须或归于吉礼、凶礼、嘉礼,所谓赞美、祈福、敬畏、缅怀诸种情感融于其中。在数千载发展过程中,礼制仪式中颂的形式一直存在,无论国家大祀、中祀和小祀都在使用,且都为乐的体裁类型。在礼乐中祭祀为重的核心理念下,礼制仪式与仪式用乐有一个不断下移的过程,体现礼乐的多层次、多类型和多风格意义。首先是国家制定相关
12、制度时某些仪式类型在地方官府中为用,诸如吉礼仪式中祀和小祀用乐为宫廷和各级官府均有之;官员升迁到任以及日月救护等多种礼制仪式用乐,亦为地方官府所要实施者;各级官府卤簿仪仗用乐,所谓“本品鼓吹,这些仪式用乐类型均呈体系化。原本礼不下庶民到官民共知、共用,这礼乐观念为百姓认同,地方官府为用的礼制仪式接衍至民间成为“礼俗仪式,某种意义上是为国家礼制仪式的俗化显现,这礼乐形态自然成为民间社会多种礼俗中的广泛性存在。只有把握在制度下贯通式存在的礼乐观念,方显中华文化所谓礼仪之邦、礼乐文明的意义,这是国人精神层面的仪式性表达,是为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追求,是我们认知当下乡间社会中积淀着中国历史文化大传统的意
13、义所在。正是在国家礼制仪式体系化、等级化用乐的观念下,历史上各级地方官府和军旅为用的礼制仪式也五类俱全,多种与仪式相须的礼乐在程序和内涵上具有同一性,本体形态上具有一致性,国家礼制仪式以及礼乐本体(当然包括多种礼乐的体裁、类型)也一并地方官府存在。我们通过文献梳理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把握乐籍解体后,承载国家礼制仪式用乐、曾经的地方官府乃至军旅中的官属乐人们服务于民间礼俗的转化过程,正是这个庞大专业乐人群体及其承载的“文化下移,将国家礼制仪式及其用乐带入民间。这些官属乐人将礼乐承载用于民间社会,百姓们使用这些曾经的国家礼乐多认同类型性意义,少有“等级化观念,这便从官方礼乐向“民间礼乐转化。四、颂
14、原生态的当下存在既然民间礼俗及其用乐多从观念和形态上对传统国家礼制仪式及其用乐接衍,因此,我们走向田野考察各种民间礼俗仪式用乐,既要把握国家在场”的深层文化内涵,亦要辨析这些礼俗仪式及其用乐在民间接衍过程中差异性存在,还要考察哪些属于历史大传统,哪些是当地民众改造的意义。我们看到,国家五礼仪式用乐在乡间社会中均有存在,成为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的区域有机构成。我们在许多地方的吉本怀口葬礼仪式中所见,这乐与礼俗仪式相须为用更多显现器乐化。在主祭程序中,致祭多以致词方式,对所祭所祀对象或赞美,或崇敬,或缅怀的情感以语言文字样态表达,然而,走近山西临县,我们惊讶地发现葬礼仪式行奠程序中延续了颂的初始形态
15、一与仪式和乐队相须其“乐语一诗化语言全部由礼生以唱表达!临县,位于山西吕梁山区,西依黄河与陕西佳县相望,东临方山,南接离石,北靠兴县、岚县。20多年前我在进行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考察之时曾造访此地,那时还比较贫困,但在2012年我应吕梁地区文化局邀请考察当地元宵节文化,社会经济变化之大令人吃惊,由于丰富地下资源的开发,其经济也飞速发展。2014年5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刘文峰先生、秦序先生和在下以及两位博士研究生应临县文化部门的邀约前往考察民间礼俗仪式用乐。我们走近其时已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刘晓弘嗔呐乐班(现已成为国家级),观察由这个乐班所承载民间葬礼仪式及其用乐。在路上,刘晓弘先生讲临县地区的葬礼仪式一般是下午开始,隔日上午结束,两晚跨三天。他的乐班今天所上事业”是一位成姓老先生的葬礼,属喜丧。车爬上一道梁,远远看到前面前上突兀地有一户人家,六个写有奠字的大气球上悬有黑色长带,白字书写严颜已逝,风木与悲、音容已杳,德泽犹存等句。我们下车向仪式现场走去。穿过近百米插有奠字旗的小道,接几十米摆满帐子和花圈且铺地毯的甬道,我们来到主家的大门口。老先生的遗像和生平简介伫立在大门外显要位置。父亲,成运富,生于一九二八年六月二十七日,卒于二。一四年三月二十八日,享年八十七岁,出生于临县林家坪镇白家宛村。当时,家庭贫寒,缺衣少吃,家里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