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OnParatextsinModernChineseLiterature.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999070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OnParatextsinModernChineseLiterature.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OnParatextsinModernChineseLiterature.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OnParatextsinModernChineseLiterature.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OnParatextsinModernChineseLiterature.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OnParatextsinModernChineseLiterature.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OnParatextsinModernChineseLiterature.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OnParatextsinModernChineseLiterature.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OnParatextsinModernChineseLiterature.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OnParatextsinModernChineseLiterature.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OnParatextsinModernChineseLiterature.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OnParatextsinModernChineseLiterature.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OnParatextsinModernChineseLiterature.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OnParatextsinModernChineseLiterature作者:金宏宇作者简介:金宏宇,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汉430072)。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京)2012年第6期第170T83页内容提要:副文本是正文本周边的辅助文本。应当全面、辩证地认知副文本。一方面,它是正文本的互文本;另一方面,它是整个文本的构成部分;正面看,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史料、阐释、经典化等多重价值;反观之,它则可能对正文本产生遮蔽、拆解乃至颠覆的负面效用。副文本研究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再解读乃至文学史重写具有了从细节和边缘处切入进行创新的可能。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

2、2012年09期关键词:现代文学/副文本/正文本/文本构成标题注释: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文学的副文本研究”(项目号08BZWo54)的部分成果。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呈现一种现象:从“中心走向“边缘”或者说是将边缘推向中心,于是就有了对现代主义思潮、边缘作家、通俗文学等的关注。但从文本研究的角度看,却似乎尚未从“中心走向边缘。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重视作品的主体部分即正文本部分,很少注视那些环绕、穿插和点缀在正文本周边的内容。无论是新方法的引进,还是重写文学史、文本再解读等,都不太在意用副文本作为参照。偶有文本细读的研究文章略为涉猎,然而至今仍少见以副文本概念把它们统合起来进行系统、完

3、整的研究。副文本虽处于“边缘地位,但对中心的整合、控制抑或遮蔽、拆解作用不可小觑。它所具有的多重价值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一、副文本”的界定副文本”概念并非笔者独创,它最先由法国文论家热奈特1979年在广义文本之导论中提出。而在1982年出版的隐迹稿本中,热奈特发现存在五种类型的跨文本关系:文本间性、正文与只能称作它的副文本部分所维持的关系、元文本性、广义文本性(与体裁、文类有关)和“承文本性(与改编、重写相关)。其中,对于副文本”的内涵和功能,他做了精确的说明:副文本如标题、副标题、互联型标题;前言、跋、告读者、前边的话等;插图;请予刊登类插页、磁带、护封以及其他许多附属标志,包括作者亲笔

4、留下的还有他人留下的标志,它们为文本提供了一种(变化的)氛围,有时甚至提供了一种官方或半官方的评论,最单纯的、对外围知识最不感兴趣的读者难以像他想象的或宣称的?睢总是轻而易举地占有上述材料它大概是作品实用方面,即作品影响读者方面的优越区域之尤其是,自从菲力浦勒热纳关于自传的研究以来,人们乐于称作体裁协约的区域在这方面,草稿、各种梗概提纲等前文本形式,也可以发挥副文本的功能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副文本性尤其可以构成某种没有答案的种种问题之矿井。此后,热奈特对副文本问题又有新的研究。1987年,热奈特在门槛中将副文本进一步细分为13个类型,并指出副文本的作用是包围并延长文本,精确说来是为了呈示文本,用

5、这个动词的常用意义而且最强烈的意义:使呈示,来保证文本以书的形式(至少当下)在世界上在场、接受和消费因此,对我们而言,副文本是使文本成为书、以书的形式交与读者,更普泛一些,交与公众”。副文本基本的美学意图不是要让文本周围显得美观,而是要保证文本命运和作者的宗旨一致。他将副文本喻为进入文本的“门槛.在1988年发表的普鲁斯特副文本一文中,他又称副文本为文本周围的旁注或补充资料,由各种“门槛组成:作者和编辑的门槛,如题目、插入材料、献辞、题记、前言和注释等;与传媒相关的门槛,如作者访谈、正式概要等;与生产和接受相关的门槛,如组合、片断等;还有私人门槛,如信函、有意或无意的流露。文学门槛内外的规则不

6、同,进了门槛,外面的规则就被颠覆,里面的新规则就要起作用。副文本在文本中不仅标出文本和非文本间的过渡区,而且标出其交易区。在1991年发表的副文本入门中,热奈特又依据位置、时间、语境等对副文本进行了区分。热奈特的这些副文本研究并非一种空洞的理论构想,而是与西方文学创作实践有所结合,如应用到了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乔伊斯尤利西斯等经典文本的副文本解读中。副文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世界文学理论的历史谱系中更为凸显。世界文论总的趋势是从作者中心到作品中心再到读者中心,是文本的概念取代作品”的概念。传统的文学批评以作者为中心,如西方的传记批评、中国的“知人论世”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的形式主义、新批

7、评、结构主义等则只关注作品,认为重要的是作品的形式元素、意义结构和文学语法,作者意图被斥为谬误,作者权威更不存在。而在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中,读者的本体地位被确立,注重的是读者的审美和再创作。到了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不但作者已死,文本也碎片化并具有多义性。此时,读者从审美者、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甚至写作者。文本不再是封闭实体而变成一个永远不能被最终钉到任何单一的中心、本质或意义上去的无限的能指游戏。后结构主义通过互文性”的理论,让自足的文本概念转向一种与其他文本、历史和文化具有多样联系的开放性的文本概念。由此,后结构主义解构并解放了结构主义、形式主义等,也再次开启了文本与其他文本及外部世界间

8、的联系之门,充分敞开了文本,但后结构主义对文本的研究容易陷入相对主义泥沼。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可发现热奈特的理论思考具有整合和建构的意义。热奈特一方面坚持了广义文本性、元文本性等结构主义的观点,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后结构主义的互文性概念;既不满意后结构主义的能指游戏狂欢倾向,又保留了结构主义所鄙弃的作者意图;对作者意图和作者权威的看重又表明他在一定程度上向传统文论的回归和对西方现代文献学的借鉴。热奈特副文本理论侧重从叙事学角度把副文本因素纳入文本的叙述框架,甚至视其为一种叙述策略。他把副文本看做进入作品的“门槛”。总之,热奈特避免了许多西方文论的极端化,其副文本理论在文本的细节和边缘处为文学研究另

9、辟蹊径,把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整合起来,完成了文学理论的创新。热奈特副文本理论的提出有其西方文化和文学背景,但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来说应具有某种恰适性和借鉴价值。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现代文学的版本和文本构成等皆效法西方文学,许多副文本因素其实都来自西方,如封面画、副标题、扉页或题下题辞、引语等。热奈特的理论为我们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提供了非常切实的帮助,启发了我们关于副文本的内涵、外延、类别、功能、作用、价值等的关注和思考。不过结合中国现代文学的实际,应对副文本的概念作一些修正:一方面避免热奈特对副文本过于繁琐的划分,另一方面剔除那些本应放到“前文本”中的草稿、梗概等内容。所以,就可以这样

10、界定:副文本是相对于“正文本”而言的,是指正文本周边的一些辅助性文本因素,主要包括标题(含副标题)、序跋、扉页或题下题辞(含献辞、自题语、引语等)、图像(含封面画、插图、照片等)、注释、附录文字、书后广告、版权页等。这些副文本因素不仅寄生于一本书(热奈特主要从“书”的角度考察),也存在于单篇作品;不仅是叙事性作品的构成因素(热奈特关注这些文类),也可成为抒情性的诗歌和散文的组成部分;不仅单行本的文学作品中环绕着副文本,文学期刊中也有类似的副文本(热奈特只谈书,实际上期刊中也有图像、广告等,另有相当于序跋的发刊词、编者按以及补白等)。合观之,副文本是整个文本的有机构成;分观之,副文本与正文本形成

11、重要的跨文本关系,它是正文本的最显见、最具在场感的互文本。如果再具体地考察各种副文本因素,还可发现它们与正文本之间的有机构成程度及其与正文本的互文深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标题、扉页题辞等与正文本的关系可能比广告、序跋等更密切,而他人的副文本与作者的副文本相比,在结构和释义上的功能也有差异。所以,对正文本而言,具体的副文本有不同的价值层级。此外,我们在挪用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时,还应关注副文本的历时性特征。如序跋古已有之,中国现代文学的序跋是古代序跋散文的远桃。近代小说中已出现题下题诗的现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扉页或题下题辞和引语既是对这种写作现象的近承,更是西方文学的横移。而文学广告在新中国成立

12、后的出版机制中逐渐从单行本和期刊上消失。这些变化又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副文本的复杂性。二、打开文本中国现代文学文本中存在大量的副文本,但我们却长期忽视它们的存在。个中缘由,主要是副文本位处边缘,只不过是正文本周边的一些辅助性的文本因素,因而它们难以进入具有强烈中心”意识的中国读者的阅读视野。这当然只是一种笼统的文化理的猜测。更具体的原因在于,我们受已具的文本观念和所关注的文本形态限制。所以,需要祛除先见、避免不见”,充分打开文本,更新文本观念。从字源学角度说,中国的文来源于鸟兽之文(纹)。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段玉裁注:错画者,交错之画也。错画者,文之本义。避彰者,好之本义,义不同也。黄帝之史

13、仓颉,见鸟兽蹄道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依类像形,故谓之文。”后来刘勰的文心雕龙又对文有进一步解释,并说: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日形文,五色是也;二日声文,五音是也;三日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篇虢,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由此,线条的交错成文(纹)已发展到文本的颜色、声音、情性的交错的层面。在这种交错成文的理想中,中国的文本更追求一种对称平衡的美学:声音层面的平仄韵律、字词层面的骈俪对偶、句法层面的平行结构、章节层面的起承转合,无一不是从对立通往统一,由相异走向相济”。传统的文本形态也正是这种文本观念的体现。在此文本观念和文本形态中,也许可以说古人已注意到正

14、副文本的交错搭配问题,如辅文章以序跋、诗前加小序、讲究图文并茂等,但古人没有更完整的副文本意识,也并未真正把序跋、插图等当做文本的整体构成部分。序跋可能是“知人论世或说明文本的外围材料,插图也许是激发阅读兴趣的手段,类型繁多的注释也仅仅是解说正文的工具。而且多数序跋、插图、注释是文本传播过程中他人后加的,原作者本人在多数情况下并未把它们当做文本因素来用心经营。另外,扉页题辞、副标题、广告等现在称为副文本的因素,在古人的文本形态里并未出现。也许是古人文本形态中副文本内容不如现代文学丰富,或者是我们对古代文学中副文本内容缺乏进一步研究和感受,这都先验地限制了我们对副文本的认知。但如果充分打开文本”

15、概念,我们会发现其实古人的文同西方具有编织之义的文本相近。进一步说,正副文本的编织正是我们古人交错成文理想的延伸或具体化。现代以来,文学的概念已从古人的杂文学(文章)中分离出来而成为“文学之文。因此,中国现代文学除了重视作为文学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大文类外,其他文字因不具有文学性而容易被划入“文章.由此,文本构成中正文本之外的内容就更不被重视。如序跋这种古代的重要文类,有可能被当做散文的亚文类,更可能被视为宣传正文本的应用文;广告文字也被视为应用文;扉页或题下题辞、引语等则根本不是文而是文本碎片;图像就更难纳入是文的范畴。有了文学和文章的高下之分后,正文本周边的文字、图像就不可能被看成文

16、学文本的构成部分,而只能是正文本的点缀和饰物而已。所以,现代的文本概念不是更宏阔而是更狭隘了,现代的文本形态不是更丰富而是更单调了。这又从另一方面影响了我们的文本构成观念和对副文本的看法。而如果再打开这种现代文类或文本概念,后退一步,我们就会有容纳大量副文本和杂文学的空间与心胸。从某种意义上,西方的副文本或互文本概念的确立也可以说是后退了一步。正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更需注意的是,一直以来,人们一般都缺乏一种完整、辩证的文本构成观念。从中国现代文学文本生产和传播实际来看,从中国现代文学文本实有的特质来看,我们还需要打开文本的四维:完整的作品或文本构成应是“四合而成,包含虚、实、纵、横四个维度或四个层面。罗兰巴特曾对作品概念和文本”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古代文学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