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药酸》绢画中的人物服饰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眼药酸》绢画中的人物服饰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眼药酸绢画中的人物服饰研究眼药酸绢画是现存不多的宋代杂剧人物图之一,另一幅是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打花鼓绢画,保留至今的宋代杂剧绢画仅此二幅,是宋代杂剧发展状况的有力图证。本文利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眼药酸绢画的制像目的进行分析,并通过图中演员的首服与服装,推测其所扮演的具体人物身份,探讨宋人如何利用服饰语言对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化处理。宋代服饰;眼药酸:杂剧;绢画眼药酸绢画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幅宋代小品画,画面描绘的是两男子进行杂剧表演的场景(图1)。图中男子(左)头戴高冠、身穿大袖长衫,全身上下装饰有眼哨图案,其身份应为江湖眼科医生或秀才士子,由于过于迂腐,在售卖眼药时指着另一位市民(右
2、)说其眼睛有病,而被教训一番的故事。这一过程中经历的调笑戏弄,则是此剧的主要内容。一、眼药酸绢画的制像目的这幅绢画没有任何题名,也没有制像人和绘制时间等具体信息留存下来,至于它的创作目的,后人多有所猜想。曾有学者称,这幅小品画是为了宣传当时的官本杂剧眼药酸而画的,类似于现在的电影海报,是当时的剧目广告。宋代的娱乐剧目种类较多,其中数量最大的就是官本杂剧。只武林旧事一书中所记我的官本剧目就有二百八十本,其中酸本有五本,眼药酸则为其中一本。而此图正是用于宣传这场官本杂剧而创作的,所以后人就直接用剧目名称将其命名为“眼药酸。但从另一角度考虑,根据尺寸大小,这幅绢画除用作宣传广告之外,还有其它可能性。
3、它与同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打花鼓绢画形式相近,两幅画都为24CmX24Cm左右,是宋画中的小品,用作平时日用品装饰的可能性也较大,如当时的扇面、镜面等常会用到小品绢画来做装饰。做这种推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杂剧在人们生活中已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较为出名的演员、戏子等受到大家的追捧,丁都赛画像砖就属于这种情况。他们把一些受人爱戴的演员画像或演出场景绘制成图案,装饰在日用品或建筑构件之上,或将其制成画像、石画像砖进行陪葬。这些图像的留传,不仅显示了当时人们有喜爱某些杂剧演员的情况存在,也证实了宋人重视娱乐生活。所以这幅绢画的创作,除作为广告画的可能之外,也可用作Fl常用品的装饰。二、眼药酸绢画中的人
4、物首服从二人装扮来看(图1),应为滑稽逗乐杂剧中的副净色(左)和副末色(右)。关于宋代杂剧的演出过程,见都城纪胜中:“杂剧中,末泥为长,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即每次正剧演出前有一段寻常熟事的短剧。它是以“末泥”角色为主,剧目比较短小,参演时间和人数也都较少。主要演出内容分两类,一是以对话为主的滑稽逗乐杂剧,二是以歌舞为主的杂剧。这张图像所表现的即是滑稽逗乐杂剧场面。图1中一人(左)为副净色,另一人(右)背后插一扇,上书浑字。因写有“浑、末色”等词的扇子是副末色的专用道剧,可推测此人应为杂剧中用作开场介绍的副末色。从款式特征来看,副净色和副末色所戴首服分别是高耸的冠帽和当时普通民众常用的缠头,但又
5、与宋代平民服饰不同,应为杂剧表演的专用服饰。1、眼药酸中副净色首服图1中副净色所扮为江湖眼科郎中的身份,头戴高帽。这种高冠式样在宋代图像中并不多见,所有存世宋画中唯原载宋人名流集藻册中的三高游赏图中有这样的冠式出现(图2)。关于三高游赏图中的人物服饰,还未有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图像名称以及图中人物形象推断,此图中戴高冠者应为文人雅士,而杂剧眼药酸中卖眼药的人物原型也是一个落魄秀才,两者的人物身份一致。历代文献中,自春秋时就有高顶之冠”的记载,但对具体形象没有详细说明。见墨子公孟篇:“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战国时楚人多用之。汉王逸注:戴崔魏之冠,其高切青云也。”可见,这
6、种高冠的尺寸较高。但在秦汉以后,因统一服制等原因,戴高冠者渐少。唐宋时有明确记载,戴高冠者为舞女,高冠是作为一种演出道具使用的,以助舞姿。王说唐语林卷七:“宣宗妙于音律,每赐宴前,必制新曲,俾官婢习之,率高冠方履,褒衣博带,趋赴俯仰,皆合规矩,虽然眼药酸中出现的高冠也是演出服饰,但它与唐宋文献中所记载的高冠形制不同。从三高游赏图中的装扮来看,宽衣大袖、腰束勒帛等都是当时文人的Fl常服饰,所以图中人物所戴高冠也应是当时文人的日常所戴之物。它与眼药酸中副净色的高冠虽大致形象相近,但仍稍有差别,主要是质地以及冠顶的倾斜角度两方面。三高游赏图中的高冠似由较薄软的布帛制成,脑后部有绳带系扎所形成的褶桐,
7、高耸的冠顶略向脑后倾斜。而眼药酸中的高冠在质地上较为坚硬,冠内似有硬质衬垫物,冠形与前者相比,较稔定,冠顶的倾斜角度朝向正前方。由此可见,宋代演出服装式样与日常服饰大致相同,只在具体细节以及穿着方式上略有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杂剧服装要让观众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服饰惯例对演员角色作出识别和判断,但作为演出服饰,同时又必须突出调笑戏弄的特点,增加戏剧效果。所以眼药酸中的眼医所戴高冠应是当时文人士子的一种冠式,面料与冠顶的角度与Fl常服装略有差异,这种差异属于演艺服饰的艺术夸张范畴。同时,从这点也可证实这名演员所扮演的是卖眼药的迂腐上子形象。2、眼药酸中副末色首服眼药酸杂剧中副末色所扮演的是调笑
8、打浑的角色。此人头戴缠头、身穿圆领窄袖衫,手臂上有“点青纹样,腰间别把破旧扇子,扇面写有“浑”字。缠头一般是宋代歌舞艺人常戴用的首服,是将锦舟缠在额首,在脑后将锦帛质的头巾系扎。在唐代诗歌中就对它有所提及,见唐白居易琵琶引诗:“五陵年少年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旧唐书郭子仪传:旧俗赏歌舞人,以锦置之头上,谓之“缠头”。宴飨加惠,借以为词,这里提到锦置之头上,即指歌舞艺人的缠头所用面料为锦帛,这种装扮形式一直沿用到元明时期。见元代徐德可赠歌者曲词:“犀梳玉簪,歌裙翠浅,舞袖红深。风流消得缠头锦,一笑千金。”明代抱瓮老人的今古奇观逞钱多白丁横带:“当日取出十两银子,送与王赛儿,做昨R缠头之费”。由
9、此可见,从唐至明代,歌舞演艺人员使用缠头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眼药酸中副末色所戴缠头,从画面中来看,是质地较为厚实的织锦。清叶梦珠阅世编第八卷:今世所称包头,意即古之缠头也。古或以锦为之。前朝冬用乌绫,夏用乌纱,每幅约阔二寸。据此文中记载,清代缠头所用的头巾尺寸,宽二寸,长度较长。而宋代二寸”约为现今的六公分,很明显与眼药酸中的缠头式样不同。眼药酸中副末色缠头宽度约一尺,从其系扎的褶皱多少来看,缠头的长度约是宽度的近两倍,并且在前额部位有不同质地颜色的拼合布料,其目的应为装饰作用或角色要求。当时在宋代平民阶层中也有戴用这种缠头的,整体式样与眼药酸中的相近,只在具体细节上有些不同。平民所戴的缠头在
10、闸口盘车图、清明上河图中常见,如车夫、挑工、船工等工种都是戴用这种首服。与眼药酸中的缠头不同之处在于:在质地方面,平民男子的缠头一般用普通的绢、缙等,面料较为轻薄,所用布幅也较少,所以在脑后包裹住发髻的部分褶皱较少,视觉效果更平抚;眼药酸中市民缠头的褶皱硬朗,堆积的面料较多,可见所用面料较为厚实,似为织锦面料。在装饰方面,平民阶层的缠头一般都为黑色,无彩色装饰物,但杂剧中的缠头因突出其舞台效果则会进行面料拼接,特别是装饰片上面料色彩不均,似当时流行的锦中织金的装饰手法。综合以上分析,眼药酸杂剧中副净色和副末色首服分别为高冠和缠头,这两种形式的首服,在宋代普通民众中都有戴用,是他们社会身份的反映
11、,比如高冠为宋代士人所戴,缠头为平民男子的日常首服。但杂剧中的首服穿用方式以及质地、配色等又与普通民众的日常样式有所不同。从这点可反映出当时的演员服饰既来自于生活,又带有浓重的艺术特色。三、眼药酸绢画中的人物服饰眼药酸中两个人物形象所穿的服装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穿用,基本款式未变,但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后,着装后的整体效果差别较大。1、眼药酸中的副净色服装副净色即图1中左侧卖眼药的人,此形象所穿服装为宋代士子常穿的道衣。关于道衣的具体式样,见罗大经的鹤林玉露野服一章中:“衣用黄、白皂皆可,大襟交领,两带结之,缘以皂,如道服”。喻世明言中:“只见一个卖布的客人,头上带一顶新的孝头巾,身穿旧布道袍
12、。有官之人闲常燕居亦可著之。明王世贞翘不航录:“无线导者,谓之直掇这些文字中所提的道服并非指道士所穿的法服,而是宋代男子常穿的便服。其名为“道服”的原因,则是其式样与道士所穿袍服类似,都为斜领右衽,领袖等处均有缘边,所以统称为道服,但衣身宽博不便劳作,庶人阶层一般不会穿着这种服装。在现实生活中,穿着者多为当时的文人士子,或未取得功名的秀才等低层知识分子,从这点也可证实此角色所扮演的应是文人士子。眼药酸杂剧中副净色的道衣式样在其它图像中也多有出现,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马远的雪屐观梅图、佚名文会图、以及李公麟的维摩演教图等,都有穿着道衣的文人形象。这些图像中的道衣式样与眼药酸中的式样基本一致,都是
13、宽衣大袖、衣长及地、斜领右衽,衣身部分为白色,领襟下摆等处有黑色缘边。但也稍有不同之处,眼药酸中的衣身为白色,领襟部、袖口、下裾部位的缘边为黑色,从侧面开衩的式样来看,领部应为斜领右衽式,袖式较宽大,从袖口处的外露部分可以看出,演员在道衣内穿着黑色内衫,而Fl常生活中的文人雅士或秀才士子则极少穿用这种色彩搭配的服装。2、眼药酸中的副末色服装副末色即眼药酸杂剧图像的右侧人物所穿服饰,此人所穿服饰为圆领衫,式样为圆领窄袖,衣长及膝。这种形式在清明上河图中较多,从其整体着装与形态来看,清明上河图中穿圆领衫的人物大部分是在官府或酒店工作的随从、差役。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即宋代官服一般为圆领,市民常服则为
14、交领之说”。这种观点正确与否关系到本小节中副净色的身份问题。即,其身份是先前所认为的普通市民,还是和官府有联系的公差或衙役?圆领衫,也称团领”或者上领在汉魏以前多用于西域,是胡服的一大特征,有别于中原地区传统的交领。六朝之后渐入中原,礼服、便服均可用之。朱子语类第九十一卷:“上领服非古服,看古贤如孔门弟子衣服,如今道服,却有此意。古画亦未有上领者,惟是唐时人便服,此盖自唐初已杀五胡之服矣。”明史舆服志三:“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文震亨长物志卷八:“方巾、团领之为国朝服也。所以,圆领在唐至明时,确实常被官员或地位较高者穿着。但在宋代的笔记小说中,平民男
15、子也可穿着圆领袍衫,见水浒传:“蔡福看时,但见那一个人生得十分标致,且是打扮得整齐,身穿鸦翅青团领,腰系羊脂玉闹妆。”以及宋人的京本通俗小说:“只见一个汉子,头上带竹丝笠儿,穿着一上领布衫:从这些文学作品来看,唐宋明时期虽然官员服饰为圆领,但没有禁止民间男子穿着,普通庶民阶层仍可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圆领袍衫。眼药酸杂剧副末色所穿的圆领衫,领襟部无缘边,通身深青色,袖为窄袖式,衣长及膝,并把前片的卜.裾部位向上收起,与腰间的白色腹围系结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应主要为便于行动。这种穿着方式与清明上河图中穿圆领衫的市民相近,都是把下裾收起,系结在腰间。由此可见,眼药酸杂剧中副末色的服装造型也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O四、眼药酸绢画中的装饰道具经以上分析可知,眼药酸中的演出服饰是在平民服饰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夸张处理的结果。作为戏剧服饰,如果要强调演员的角色身份,还需要运用更为夸张或具有职业特色的道具进行强化。在这幅图像中,副净色身上、冠帽、布袋上挂满的眼药,以及副末色手臂上的“点青”或“用”扇等都是对剧中人物身份的强调。1、副净色身上悬挂的眼睛副净色所穿服饰为土子常穿的道服,因所扮演的是卖眼药的人,所以从画面上来看,整件衣服上装饰着大小不一的眼睛26个,冠帽上3个,身上连接成串的2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