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教案.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996161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之道》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学之道》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学之道》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学之道》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之道》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之道》教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大学之道教案【教学目标】: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巩固“三纲”的具体概念和逻辑关系;2 .了解“八目”,理解“三纲”“八目”的内在关联和“成己达人,内圣外王”的内涵;3 .思考大学之道对于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儒家思想的人文情怀。【教材分析】:大学之道是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要加强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要思考其学说的现实意义,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本课作为大学之道的第二课时,关注课文具体内容的赏析和,帮助学生理解“三纲”和“八目”的核心,并且结合现实感受大学之道的现实意义和永恒的文化魅力。【学生分析】:本节课面向广州市全体高二学生,无真正的

2、师生互动,以基础知识点教学为主,帮助绝大部分学生了解课文知识,感受儒家思想的真正魅力。【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三纲”(一)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和“八目”,第一段中阐述的“三纲”是什么?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二)“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吗?为什么?并不是,应该是递进的逻辑关系。明明德:彰显美好的品德。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但不论是哪个意思,“亲民”想表达的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身边人乃至天下人的修养,也即由己推人。都强调了“明德”对人的重要性。“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此三者,从低到高,从个

3、人到群体,逐层递增。不可调换。二、内容梳理:“八目”(一)通读第二段,并说出“八目”分别是什么,以及第二段是以怎样的顺序来介绍“八目”的。“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挨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影响,克服私欲,消除不健康不合理的欲望和情绪,做到专心致志,精力集中。“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在提出“八条目”时,作者运用了

4、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先以学习者为主语,明确各条目的先后次序。从“欲明明德于天下”的远大目标写起,通过“欲,先”的句式,把“八条目”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再以学习对象为主语,通过”而后”的句式,由近及远、从内到外地“正叙”一遍,突出结果的水到渠成。后人总结“八条目”,通常采取学习者的立场,将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专注心性修养,属于“内圣之学”;后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属于“外王之学”,二者结合就是儒家最高理想,亦即达成“三纲领”的不二法门(一)“八目”的核心应该是哪一个?如何理解?“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

5、本。)通过阅读本文可知:修身之前要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为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达到身修的目的。而修身的目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管理好家族,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它们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三、深入理解(一)思考:根据学习的内容,“三纲”和“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三纲领”是“八条目”的指导思想。“八条目”是对“三纲领”的补充和发挥,“八条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领”。(“内圣外王

6、”是儒家的主要学术思想之一。这一词最早出自庄子杂篇天下,源自道家,成于儒家。自宋以来,儒道释三教合流,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大学通篇所阐释的是一种修己治人之道,即儒家思想一以贯之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克己修身而实现人格的完善,“外王”就是积极入世,关怀社会,心忧天下,建功立业的人生态度。“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王”,“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一 V 于 M明明德亲民止 三L -标目目物知志心身家国天八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人生进修阶

7、梯内Ir之学善其身)外王之学(善天下).LD 7、,.,达则兼善天 至善下* (孟子尽心上)(二)除了“三纲”和“八目”,课文中还告诉我们如何实现“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既要有目标,又要有定、静、安、虑、得这样的美好品德。还要持之以恒,践行不戳,逆流而上。(“而后”)四、课堂小结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本文深刻地体现了儒家学

8、派“内圣外王”的思想,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大学之道答疑一、课文具体内容的扩展解读1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真正的静,其实是一种境界。诸葛亮有“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睿智哲言。意思大概是保持心灵的宁静,不事张扬,向着心中那个目标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从而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怀着恬淡自在的心境,使自己的心灵得到自然的滋养,在宁静淡泊中,渐渐走近人性的真正本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繇,繇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人们在树立了自己所要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的志向时,应当心怀宁静,使浮躁的心绪回归透明

9、纯净,不要让过多的杂念干扰我们的思考。这种静的境界,应该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修行,让我们不断反观自己的内心,在纷纷攘攘的尘世中,不断认识并超越自己,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创造人生道德的至高境界。2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万物有理,四时有序常言道:“万物有理,四时有序。”这里的“序”,乃顺序、次序、程序之意,也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和步骤。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展开的,如庄稼的种植活动,就可以分解为松土、播种、施肥、灌溉、收割、打碾等多个环节。如果不在一定的时间播种,或者把收获和施肥的次序颠倒,那么粮食种植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从社会角

10、度看,科学、严谨、规范的程序有利于实现和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反之则会带来损害。我们的身边不乏不讲程序、不重程序的事情。为政者,如果能时时处处记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的道理,凡事遵循自然规律,严格按照程序办事,那么,加快发展,为民造福“则近道矣”。3 .正心修身,格物致知正人必先正己“格物致知”在儒家的道德观中,“格”的意思是穷尽,“物”是指“天下事物之理”。就是说我们要研究探求一切事物的规律,这叫“格物”。“致知”是指更深地发展我们的知识学问。对外界事物进行深入的认识,使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能够明了,这叫“格物致知”。“格物致知”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指格除物欲的蒙蔽,推致自己的良知。唯有

11、摒除物欲,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回归本真。修己安人或修齐治平,是儒家治国哲学的基本条件。人作为历史的存在、道德的存在,参与天地化育、社会改造,就需要孜孜不倦地自我省察及努力。那么如何去做呢?从哪里做起呢?从“格物”做起,从“致知”做起。“格物致知”,不仅要推究事理,扩充知识,更要摒除物欲,回归本真,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得正。4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人在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从生命个体来说,都是平等、无差别的。但是,后来随着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教育等诸多外因的影响,人就有了差距,甚至天壤之别。有的人衣食无忧,有的人穷困潦倒;有的人名位显赫,有的人平席无奇;有的人挥金如土,有的人身无分文。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如果我们未能富贵名显,甚或处于庸碌穷困之中,不必怨天尤人,也不必自叹凄凉,而应以乐观的心态面对身边的一切,积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并凭借自身的努力去追求,去奋斗。即使不能成就一番事业,我们也会因此而自豪,因为我们是实实在在地活着,我们的行为合乎社会的规范,我们的人格是能够站立的,我们没有做出有愧于天地良心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