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习题分析:阅读能力的体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下人家》习题分析:阅读能力的体现.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乡下人家习题分析:阅读能力的体现新型试题开始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教材中课文的习题是否也有类似的功能呢?以四下第一单元乡下人家的习题为例:1 .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画几幅?试着给每幅画取个名字。2 .你对课文描写的哪一处景致最感兴趣?和同学交流。3 .读一读,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生动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O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选作你眼中的乡村景致是怎样的?用一段话写下来。先看习题1,这道题的主要目的就是梳理情景结构。这个步骤也是分析性阅读语篇层分析的第一步。梳理散文的情
2、景结构有多种方法,在习题的题干中提供了一种从二年级就开始训练的方法一一通过语境来划分情景。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其实与三下第一单元“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是类似的。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语句需要生成画面,而只是“优美生动的语句”,也就是描写类语句。为什么要将描写类语句转化为“画面”呢?这需要理解“画面”在文学理论中的隐喻。所谓的“画面”,隐喻的是一个心理空间(也称为话语世界),是作者和读者共享的一个虚拟的文本世界。由于作者和读者往往在年代、地域、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就可能导致理解上也存在偏差,例如一个中国读者阅读南美洲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再如,一个当代的小学生阅读李白的静夜
3、思。这种差异在文学作品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种差异呢?就是读者通过描写构建一个心理空间,这个空间其实是读者按照作者的要求生成的。在这个心理空间中作者和读者的差异性降到了最低,更容易形成理解上的共鸣。这个“画面”越具体、越清晰,那么读者与作者之间达成的共识程度就越高。“画面”的本质就是语境,所以这也是语境的主要功能。就生成心理空间而言,描写类语句分为两类,一类生成心理空间的时空环境、内部的道具或世界规则,这些构成了“画面”的背景;一类生成心理空间内聚焦的事物,例如某个对象、景色、事件等,这些构成了“画面”的前景。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白习题1中通过“配图”来梳理情景的方法:找到生成心
4、理空间前景和背景的描写类语句,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也就是一个情景。例如: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在这段描写中,可以区分出描写背景的部分: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描写前景的部分: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
5、风趣的装饰。从建构心理空间(话语世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描写背景的部分视为构建了一个乡下人家的场景,并提供了场景中的一些元素,如屋前的瓜架、爬满藤蔓的瓜果等。这些描述创造了一个乡村环境的背景,让读者能够在心理空间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图景。另一方面,描写前景的部分则更加注重具体物体的呈现和视觉表达,如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以及它们形成的有趣装饰。这些描写创造了一个色彩丰富、生动活泼的画面,进一步丰富了心理空间中的细节,使读者能够更具体地感受到瓜藤和瓜果带来的美感和装饰效果。因此,从建构心理空间的角度来看,描写背景的部分为读者构建了一个乡村环境的心理空间,而描写前景的部分则为这个心理空间添加了具体
6、的视觉细节,让读者可以在想象中更真实地感受到这个场景的存在。可见,在这个段落中,即包含背景的描写语句,也包含前景的描写语句,共同构成了一个情景。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描写背景的部分: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到那里走走,你
7、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描写前景的部分: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几场春雨过后;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从建构心理空间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描写背景的部分同样视为构建了一个乡下人家的场景,也提供了场景中的一些元素,如门前种植的花草和屋后的竹林。这些描述共同创造了一个乡村环境的背景,让读者能够在心理空间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图景。而描写前景的部分则更加注重具体物体的呈现和感受,如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以及春雨后出现的鲜嫩的笋。这些具体的描述在心理空间中为读者呈现了具体的视觉和感官细节,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花朵的颜色、竹林的绿意、春雨的气息以及笋苗的生长。通过这样的
8、描写,读者可以在心理空间中感知到乡下人家场景的美丽和细微的变化,如花朵的开放顺序、竹林的绿荫效果以及春雨后土壤孕育出的新生命。这些细致的描绘能够勾起读者对于农村生活、自然环境和农业文化的记忆和情感共鸣,与作者在心理空间中形成一种理解上的共鸣。与第一个情景中的描写语句不同,在这个情景中,背景描写和前景描写整合在同一个语句中,需要读者自行去拆分。所以就句式而言更为复杂,体现出来的前景和背景关系也更为自然和密切。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你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
9、边,在绿树荫下,你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这两段的主要背景来自前面两个情景,也就是说前面两个情景中的前景在这里也变成了背景。这就是所谓的前景背景化的文学效果,其目的是呈现焦点的转移。这种焦点转移形成了新的背景和前景,也构成了一个情景。可见,同样是构建情景,作者到这里就用了三种不同的写作方法,这种写作方法的多样性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带来了新鲜感。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你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
10、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描写背景的内容包括: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描写前景的内容包括: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从构建心理空间的角度来看,这段文本中描写背景的内容主要是描述环境、时间和行为,让读者了解散步时间、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以及他们将桌椅饭菜搬到门前的情况。这些描写帮助读者形成一个较为宽阔的心理空间,让他们能够想象出夏天傍晚的气氛和景观。而描写前景的内容则更加注重细节和感受,如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归巢的鸟儿,以及它们与乡下人家一起形成的和谐田园
11、风景画。这些描写将读者的注意力聚焦在具体的视觉、听觉和情感体验上,有助于更深入地感受到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营造出更加真实、生动的心理空间。因此,这段文本描写背景的内容提供了整体的场景框架,而描写前景的内容则通过细节和感官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场景中的细节和氛围,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有层次感的心理空间。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在这段描写中:描写背景的内容包括: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描写前景的内容
12、是:纺织娘们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这歌声让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这些内容构建了一个背景,即秋天的夜晚,有月亮和安静的环境。而纺织娘们唱歌的描述则是描绘前景,引起读者的注意并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在上面的示例分析中,我们已经完成了对整篇乡下人家情景的梳理,体会了多种构建“画面”的方法,对每个情景的构成也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可见,通过回答第1题,可以训练学生梳理散文情景的阅读能力,这也是在分析性阅读中最先需要运用的能力。第2题“你对课文描写的哪一处景致最感兴趣?和同学交流。”就是在梳理完情景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到核心情景。所谓核心情景,就是整篇散文中表达情感最充
13、沛的部分,也是文本中最接近主题的地方。如果散文属于隐性主题类,读者就可以通过分析核心情景来推导出散文的初始主题。不过这篇散文是显性主题,这一步作用就不是很大了。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句段层面分析时重点关注核心情景的表达方法。第3题:读-读,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生动形象的句了,抄写下来。O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O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这道题进入了分析性阅读的句段层面,需要学生围绕主题探讨各个情景的写作方法。两个范例都是不同情景前景的描写,在分析和摘抄时一定要关注其背景的相关描写,因为只有在语境中,才能体会到前景描写中作者
14、真正的情感。选作“你眼中的乡村景致是怎样的?用段话写下来。”是仿写,一般选择核心情景来进行仿写。所以在句段层面要重点分析核心情景的表达方法,体会其是如何围绕主题来展开的。在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有一道习题将这个目的更清楚地表现出来:读句子,再选一幅图画照样子写一写。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飞翔的海鸥,金色的沙滩,白色的浪花,构成了迷人的海岸线。其中的第一个例句就是乡下人家和核心情景中的前景描写。其中包含了一个非常实用的表达模式:分总结构。在这种结构中,首先进行分述或描述各个描写元素(红霞、微风、归巢的鸟儿
15、)的特点,然后通过总结或总览的方式将它们归类或联系在一起。具体来说,在这段文字中,首先分述了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以及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每个元素都在独立的分句里进行描述。然后,通过总结的方式,将它们与乡下人家共同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这种分述和总览的结构使得读者可以先对各个元素进行逐项了解,然后在总览中获得对整个描写和意境的概括。“分总”结构适用于描述包含多个相关元素或事物的情境,其功能在于提供清晰的结构和组织,强调各个元素或事物的重要性,并归纳或总结信息。可见,乡下人家的习题都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在课程设计中对习题的解答需要与阅读能力挂钩,将习题中提升的相关阅读理解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明确化,充分体现习题的作用和价值。除了单元导语提供的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外,还可以增加以下来自习题的教学目标。1在语篇层分析中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来梳理情景结构2在句段层分析中带着主题去分析各个情景的表达方法3掌握核心情景的写作方法并仿写,体会其适用语境和功能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来重新设计教学课程,就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