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也要“出乎其外“”--以《促织》和《变形记》小说教学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入乎其内”也要“出乎其外“”--以《促织》和《变形记》小说教学为例.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入乎其内”,也要“出乎其外一以促织和变形记小说教学为例小说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的重点和难点,一篇小说如何让学生真正读懂,进而学会鉴赏小说,爱上读经典小说,这些都是需要思考和探究的问题。而面对一篇小说,在教学当中笔者觉得应该“入乎其内,也要“出乎其外。所谓入乎其内,就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小说所写的内容。比如在促织和变形记的群文阅读教学时,就要分别让学生梳理出两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归纳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这些内容,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和信息筛选,都是可以在文本当中找到的,也是我们分析和鉴赏小说的基础和立足点。例如促织情节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朝廷”征虫,让成名薄产累
2、尽忧闷欲死觅虫又不得而惟思自尽,从征虫到觅虫,成名的命运一路下跌。卜虫带来转机,然后按图索虫,终于“得虫,成名命运达到了一个高值。一切似乎沿着好的方向发展,因为儿子的好奇,造成失虫,情节一下跌落,紧接着儿子投井,成名的命运彻底跌到最低谷。但又留有一线生机,到第六段儿子复苏心稍慰,接着儿子“化虫,成名也复得一虫,从第五段的最低谷到第六段结尾,成名命运又开始往上走,至旷斗虫大胜,到最后献虫受赏,成名命运达到了最高点。而其中的核心,就是人变蟋蟀这一情节设置,具有新奇性。变形记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3、。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而其中的关键情节,就是“人变成甲壳虫。当学生对两篇小说的上述内容都了解之后,对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的鉴赏,就该出乎其外了。就不要再过多纠缠情节,问学生你想变成什么?或者“人变成蟋蟀或者甲壳虫,是否现实?等问题,这都是还没有“出乎其外。小说本来就是一种讲究虚构的文体,情节安排本来就与真实无关,情节就像花,而主题则是“根,要了解根,则就要将目光从鲜艳的花朵上移开,深入下去。这两篇小说都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类型,蒲松龄和卡夫卡都
4、在用小说的形式来批判当时他们所处的社会,这也是这两篇小说最大的共同点。而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就是观察与批判,要通过对小说主题的探究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批判精神。而不是只教会学生应该珍爱生命,要坚强,要领悟一种圆滑的处世之道。这两篇小说的关键都是变形,而这种变形就是个人的异化,或者说是物化。而变形的原因都是来自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而作为个人来说,应该反抗这种“变形,那么如何反抗,如何突破这种个人困境,如何让社会变得美好。这就需要出乎其外,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合理处,进而反思如何解决的策略。例如促织中,蒲松龄批判的是封建君权和贪虐官吏对底层读书人的多重压迫,主人公成名无力反抗,最终陷入变
5、形的困境。那么,该如何突破这种困境,应该引导学生从社会方面入手来思考问题,而不是只从个人方面找原因。让学生思考怎么样让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像成名这样的好人才不再受压迫。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困境,主要来自于社会现代化和工业文明对人心灵的异化。如何突破这个异化,就要引导学生反思人类的现代化道路,以及个人生活中的取舍问题。在现代高压力的生活中,个人如何能够实现真正幸福,我们究竟该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的问题。总之,在小说教学中,既应该入乎其内把握小说的内容,也要出乎其外探究出小说的真意。小说虽然是在讲故事,但故事只是外在表层。既要让学生读懂故事,更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写故事的意图,以及作者对读者的期待,最终读出作者的“不言之言或者说难言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