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979388 上传时间:2024-03-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马原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马原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马原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马原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马原笔记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马原笔记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马原笔记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马原笔记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马原笔记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原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笔记整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马原笔记整理导论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社会根源:堂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根源)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的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政治条件)(2)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恩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和继承,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3)阶级基础: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2)马

2、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人发展性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1)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何为世界本原。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2)第二方面:存在和思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

3、火、气等。缺陷:直观性、猜测性、缺乏科学依据。(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定义(1)恩格斯对物质的初步概括: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2)列宁对物质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鲍网,这种翻瘫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一一客观实在确5、马克思主义物质

4、范畴理论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性,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6、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固有的属性。(2)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3)世界上不存在离开运动的物质。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7、运动是其对静曲地对运动I的对立统一8、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1)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反性。空间:指物质

5、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长、宽、高(2)时间、空间的客观性(3)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时间、空间还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统一(4)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9、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1)实践是分化的前提,统一的基础:人类社会产生的逻辑起点;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与自然关系的应然。(2)实践是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钥匙: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10、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6、(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一脆动作用I: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势与主体选择的关系。IL世界物质性(1)体现:意识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以物质力量改变物质力量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7、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典够口叵蛔。2、事物的普遍联系(首要特征)(1)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2)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第之中;整个世界是由彼此相异又相联的事物所构成的有机整体。(3)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4)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5)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Q)用联系的观点看事物是世界

8、普遍联系原理的基本要求一一克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孤立性;基本要求: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3、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颍特同。事物的相互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1)发展的遍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事物以过程而存在。4、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5、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9、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矛盾分析方法。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范畴的含义及其属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属性(斗争性)和统一属性(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并共处于一个统二宿;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源与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特性寓于同一性之前,同一性通过

10、斗争性体现出来。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的前提;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遭氐,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麴7、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

11、不有。(2)矛盾的特殊性: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主要表现有: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和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双方而言,又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8、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原理的方法论(1)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2)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两点论和重点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

12、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怏性寓于个性之中I,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3)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10、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二、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含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1)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所具有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2)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3)社会历史性:实践

13、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4、实践形式的多样性:(1)物质生产实践;(2)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5、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快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认识的本质:(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揭示认识是过程的能动性;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揭示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14、(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7、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频表象。其特点为直接性与具体性。(2)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有解念判断和推理三解形式。其特点为间接性和抽象性。8、从认识到实践:(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践是认识

15、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T殳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客观性(本质属性):(1)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2)真理的客观性表明要想发现、拥有、发展真理,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只能采取科学的态度,尊重真理并按真理办事。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3、(1)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表明,真理总是痛谬误向比较而存在、相斗争二发展。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1)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2)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