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妇女发展规划(2016-202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仁市妇女发展规划(2016-2020年).docx(7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铜仁市妇女发展规划(2016-2020年)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保障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推动男女平等,对于打赢脱贫攻坚、实现同步小康、促进经济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2月,铜仁市人民政府颁布了铜仁市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确定了妇女与健康、妇女与教育、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与社会保障、妇女与环境、妇女与法律七个发展领域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将妇女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部署、同安排。五年来,全市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各级政府认真组织实施,到2015年底,铜仁市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确定的主要目标全部实现。我市在促进
2、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方面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妇女健康保障更加有力,妇女教育水平、综合素质、参政议政能力等不断提高,妇女贫困状况明显改善,妇女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妇女生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五年来,全市妇女事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全面小康目标、妇女需求期盼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有些瓶颈急需突破:两性之间存在法律权利平等与机会事实不平等矛盾;妇女发展地区、城乡差距较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妇女健康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妇女工作机制仍需健全;男女平等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十三五”时期,是我市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决战决胜时期;是我市大有作为、奋发有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
3、市快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的最关键时期,也是我市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决战时期。这既为我市妇女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贵州省妇女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我市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的实际,制定铜仁市妇女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定未来五年妇女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以期抓住机遇,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我市妇女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围绕市委“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全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内陆开放要地、文化旅游胜地、安居乐业福地、风清气正净地”发展思路,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定目标任务,创新方式方法,以更快的节奏、更实的作风、更佳的举措,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提升妇女综合素质,优化妇女发展环境,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推动妇女全面发展,促进男女两性和谐发展,保障妇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妇女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推动富民强市和黔东崛起。(
5、二)基本原则。1 .平等发展原则。完善和落实促进男女平等的法规政策,大力倡导社会公平,构建文明先进性别文化,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缩小男女社会地位差距,促进两性和谐发展。2 .全面发展原则。从妇女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关系妇女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努力实现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3 .协调发展原则。 妇女发展的支持力度, 优化项目布局等举措, 差距。4 .妇女参与原则。尊重妇女的主体地位,依法保障妇女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地区通过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加大投入、全面缩小妇女发展的城乡差距、区域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权利,引导和支持妇女在“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实
6、践中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二、发展目标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法规政策体系,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促进两性和谐发展,促进妇女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状况实现大改善;平等享有教育权利与资源,整体素质结构实现大优化;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参与经济发展,经济地位实现大提升;平等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参政议政环境实现大改进;平等享有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水平实现大提高;平等获得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妇女权益保障实现大发展;平等获得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生存保护和发展环境实现大改观。到2020年,铜仁市妇女发展总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努力在妇女健康、教育、反贫困、经济、参与决
7、策和管理、社会保障、环境、法律八个方面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三、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一)妇女与健康。主要目标1 .全面提高妇女健康水平。妇女在整个生命周期享有良好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妇女健康寿命延长。2 .保障妇女安全分娩。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0/10万以内。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85%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8%以上。3 .实现妇女常见病普查普治。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达到80%以上。提高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4 .妇女艾滋病新发感染率与性病感染率得到控制。5 .提高妇女营养水平。降低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
8、6 .提高妇女健康知识和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7 .保障妇女享有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权,减少非意愿妊娠,降低人工流产率。8 .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妇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策略措施.1 .加大对妇女卫生事业发展的支持。优化妇幼卫生与健康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和边远地区特别是贫困村妇幼卫生与健康经费投入,加强妇幼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妇幼卫生和健康事业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以妇女健康助推全面小康。2 .推进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增加农村妇幼健康服务经费投入,积极推进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市、区(县)均设置1所标准化妇幼保健机构。完善基层妇幼健康服务体
9、系建设,加强县、乡、村三级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妇幼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加强妇幼保健机构人员配备。完善设施和设备。改扩建市级妇幼保健院1所、新建市妇女儿童医院1所,新建县级妇幼保健院4所。3 .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以妇女健康为中心,围绕全生命周期实施生育健康全程服务。提供规范的青春期、育龄期、孕产期、更年期和老年期妇女生殖保健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妇女特殊生理时期的健康问题。提高妇产科服务能力,以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创建为引领,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环境,为妇女提供均等化的保健服务。4 .保障孕产妇安全分娩。将规范化孕产妇保健门诊标准化建设纳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室“三
10、个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强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孕产妇医疗急救网络,推广产科适宜技术,为孕产妇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普及自然分娩知识,帮助其科学选择分娩方式,控制非医学需要的剖宫产率。加大“导乐分娩关爱服务”公益项目申报和实施力度,提高自然分娩率。继续深化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逐步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比例。5 .保护孕产期妇女身体健康。降低孕产期妇女的工作强度,形成全社会保护孕期妇女的良好氛围。依法保障哺乳期妇女的休假和哺乳时间。6 .提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有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全面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健康检查,做好孕产期保健服务和出生缺陷
11、干预综合防治。加强教育和引导,增强孕产妇自我保健能力。推广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新技术。7 .加大妇女常见病普查普治力度。建立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制度。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逐步扩大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覆盖面,实现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全覆盖。将宫颈癌、乳腺癌纳入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病种,并实行定额付费。争取中央资金、省级专项资金对贫困、重症患者给予治疗补助。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妇女常见病防治知识。加强基层妇幼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及服务能力培训,提高医疗保健机构宫颈癌、乳腺癌诊治能力。8 .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完善艾滋病和性病防治工作机制。针对妇女重点人群加强宣传教育,推广有效干预措施。强化对娱
12、乐场所的监管,严厉打击吸毒、嫖娼等违法行为。将艾滋病、梅毒、乙肝等母婴传播阻断纳入妇幼保健日常工作,强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孕产妇艾滋病、乙肝和梅毒检测率分别达到95%,感染艾滋病、乙肝和梅毒的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比例均达到90%以上。9做好流动妇女卫生保健工作。将流动妇女纳入城镇基本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范围,扩大流动妇女基本卫生计生服务区域、服务项目、服务人群覆盖面。深入开展关怀关爱流动妇女活动,加强健康教育,增强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促进流动妇女的社会融合。到2020年,有关流动人口在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上的“覆盖率”“入库率”“反馈率”均达到90%以上。10 .关
13、注女性精神卫生。开展妇女产后抑郁症预防、早期发现及干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精神卫生防治网络建设,建立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建立患精神疾病妇女健康档案,提供社区随访管理;加强精神卫生队伍建设和培养,为妇女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和干预。11 .促进妇女参加经常性体育锻炼。积极营造城乡社区体育锻炼氛围,鼓励妇女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妇女健康水平。(二)妇女与教育。主要目标1.教育工作全面落实性别平等原则。2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3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女童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4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女性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5
14、 .保障女性接受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权益。6 .女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o7 .高等学校增设女性学类课程,推动妇女理论研究。8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9 .加强妇女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改善妇女学习环境和条件。10 .保障少数民族女童受教育权益。策略措施1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育领域。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社会性别平等课程,培育学生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纳入教育法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修订、执行和评估中,增加社会性别视角。实施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过程的社会性别评估。2 .保障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抓好0-3岁儿童
15、早期综合发展,提高幼儿园的覆盖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鼓励举办特殊教育幼儿园,巩固与提升山村幼儿园的办学条件与办学质量,新增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城乡结合部倾斜,确保山村幼儿园全覆盖,确保农村地区和困难群体女童、孤儿、残疾女童、随迁女童和农村留守女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3 .确保适龄女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规,提高家长保障女童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加强女童的“控辍保学”工作,设置女童入学率、女童辍学率等指标,并纳入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考核指标。4 .保障女性平等接受高
16、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继续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保障未升入高中的女学生在就业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女生给予资助,确保每个女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5 .保障女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在高校、高职院校招生录取和专业选择上确保男女学生一视同仁。对就读普通高校本专科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助一免(补)”教育精准扶贫资助,实现“应助尽助”,拓展贫困和残疾女大学生资助渠道和形式。6 .提高女性终身教育水平。鼓励女性接受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女性利用新媒体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能力。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女性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特色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7 .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和女性学专业课程建设。积极争取社会性别和女性发展的课题,推动妇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