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之美:文体与语体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言语之美:文体与语体的关系.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言语之美:文体与语体的关系【专题解释】聚焦整个单元,联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说“木叶”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感受实用文语言准确、客观、理性的严谨之美与灵动、主观、形象的诗意之美,思考文体与语体的关系。【预习任务】1 .研读四篇课文,概括言语风格。2 .参照论文原文(教师事先提供),精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找出修改的地方,思考修改原因。3 .细读说“木叶”第6段节选内容(教师事先告知),写一段语言赏析微评论。【学习任务】任务一因体而学,悟语言底色1.导入:比较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不霁何虹”)与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在平面布置上围绕着一个或
2、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片段,思考:同样是描写中国的传统建筑,两者言语风格有何区别?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异。2.活动探究:屠呦呦的论文编入教材时,个别词句作了修改。小组合作,比照原文,找出修改过的地方,并从科学语言的角度谈谈修改缘由。原文课文疟疾威胁人的生命长达数千年。上世纪50年代,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失败。由于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全国范围的523工程抗击疟疾。我所在的研究所很快参与到这一工作中,并任命我领导疟疾研究团队,由植物化学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
3、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和药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组成。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提纯可能具有抗疟效应的成分。我们随后将提取物的酸性和中性成分分离。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中性无毒的提取物,对感染的老鼠和猴子100%有效!这是青蒿素发现的突破口。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
4、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嵩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进行探寻:(1)对研究过程的说明,譬如用“20世纪”替代“上世纪”,因为科研有具体实验过程,明确时间节点是说明研究过程的必要元素;(2)对研究对象的描述,譬如将“无毒”改为“安全性高”是对青蒿素药性的准确描述,药品剂量的使用是有标准的,过量则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3)对逻辑事理的阐述,譬如将“由于肆虐”两句提前,使得上下句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加严密。3.概括整合:科学语言,美在严谨;而严谨之美,美在准确、客观与理性。实用文就是通过准确地遣词造句,来客观地陈述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理性地阐述事理,传达科学精神。基于这样的研究对象
5、与研究目的,准确、客观、理性的严谨之美就是实用文语言的底色。正如汪曾祺所言:“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任务二因物而文,赏语言异格1 .活动探究:以说“木叶”第6段节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为例,找出最能体现文学语言特点的词句,写一段微评论。先引导学生从词汇、句式、手法(修辞)三个方面进行评论,然后教师列表概括:语体要素特征词汇形容词绵密、叠词(特征:用词文雅,音韵和谐)句式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特征:句式灵活,错落有致)手法(修辞)拟人、视听结合、想象、引用(特征:手法丰赡,文质兼美)2 .精读细研:以品读“形容词”为例
6、展开三步教学。(1)挖空填写,让学生整体感知绵密而又雅致的形容词;(2)教师采撷文句拼凑为诗,通过单人读、整体读等方式感受林庚文字的诗意;(3)引入北大教授葛晓音的评价来概括林庚“诗理交织”的文风:“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3 .概括整合:文学语言,美在诗意;而诗意之美,美在灵动、主观与形象。其灵动,在于词汇、句式等的灵活转换;其主观,在于说理时鲜明的个人印记;其形象,在于运用各种修辞进行精致的论述。“木叶的暗示性”,过于抽象,所以林庚引入大量古诗词进行形象的解说,营造强烈的画面感,引发我们的阅读联想
7、,将抽象的事理说得具体可感。因此,实用文语言在严谨的底色上,还可以有另外一番诗意。4 .拓展延伸:朗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第7段、中国建筑的特征第15段,根据上述语体要素,分别概括其言语风格。前者引导学生抓住拟人以及第一人称叙述特征,体会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言语风格;后者则引导学生抓住比喻论证,体会简明缜密、深入浅出的言语风格。任务三条分缕析,辨语言内质1.活动探究:“严谨之美”与“诗意之美”,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美”在不同的权重配比之下,给不同的实用文带来了不同的言语风格。请结合下表,思考:有哪些因素影响着言语风格的生成?篇名作者(身份)文体说明对象言语风格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
8、(药学家)科学论文青蒿素(药理研究)朴实准确,理性客观说“木叶”林庚(诗人、学者)文艺随笔木叶(诗歌、意象的暗示性)诗理交织,灵动典雅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物理学家)自传性质的科普文高维世界(物理实验)生动活泼,富有趣味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建筑学家)建筑学论文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明缜密,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1)作者身份有别,如林庚曾以古代文学研究立身,又以现代派诗歌闻名,毕业论文即第一本诗集夜,这样的跨界思维方式,使其不但有扎实的文言造诣,还有深厚的诗歌功底;(2)受众不同:科普文是面向非专业人士来介绍科学技术,因此语言轻松活泼、通俗易懂;科学论文是面向专业科研人员,要求逻辑严谨;而文艺随笔则是面向文学爱好者,所以文学性较强;(3)文体有差,说明对象有差:科学的说明对象,本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研究手段往往是实验性的;而文学的说明对象,是抽象的人文现象,因此研究手段常常是主观性的。2.启发思考:言如其物,物如其言。从这个层面看,“主观”并不等于随意、无依据,它是建立在对事物科学、准确并富有创造性的、独到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事理阐述。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说,灵动、主观、形象的诗意之美,其实也是另外一种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