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鉴定、药敏前期处理的注意事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鉴定、药敏前期处理的注意事项.docx(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细菌鉴定、药敏实验前期处理的注意事项1、分纯的必要性a)鉴定细菌的前提条件是被检测细菌必须为纯菌落。b)分纯与否、分纯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细菌鉴定的准确率:有研究发现,细菌鉴定出现的误差中,有20%的错误是由于未进行分纯、引起菌种污染造成。对于我们用户的调查也发现,用户反馈的准确性问题中,三分之一以上是由于没有进行分纯引起的。2、不进行分纯可能导致的后果国内的一些临床微生物室习惯使用将标本接种后的初代培养基上的单个菌落直接进行鉴定,可能造成:a)无法鉴定到真正的致病菌,在临床微生物室的标本分离中,存在混合菌落的标本还是为绝大多数,对于这些标本如果不进行分纯,可能无法找到真正的致病菌,反而鉴定了正常
2、的条件致病菌。b)增加了污染的可能性:从初代培养基(特别是选择性培养基上)挑选的单个菌落不能保证纯度,活的但不生长的污染菌常可存在于被挑选的菌落之中或附近,并随选择菌一起进行次代培养,从而影响鉴定结果。c)其他物质的干扰:在初代培养基上除了相关的菌落以外还有接种时其他残留物质的干扰(如尿残渣等),会对细菌的鉴定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细菌鉴定前,必须对于初代分离的致病菌使用非选择性的培养基(如普通的血平板或不含抗生素的巧克力平板)继续分纯一代后,再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工作。3、 分纯是细菌检测的规范性要求a)卫生部发布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在鉴定病原菌前必须进行分纯培养。b)美国的临床微生
3、物学手册(ManiialofciinicalMicrobiology)中规定,纯培养是进行细菌手工和仪器鉴定的前提条件。c)所有通过FDA认证的微生物鉴定产品(如API、VIETKMicroScanPhoeniX等)都明确规定,在进行细菌鉴定前必须进行分纯。d)伯杰细菌鉴定学手册指出,所有细菌的表型特征都是建立在被测试的细菌为纯培养的基础上。4、 不能使用选择性培养基上的(分纯)菌落进行菌种鉴定选择性培养基可以抑制污染菌的生长,因而使用选择性培养基应用于临床标本的接种,对于发现可能的致病菌很有帮助。如果直接使用选择性培养基上的单个菌落来进行细菌鉴定,这样操作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I)从选择性的平
4、板中挑选的单个菌落不能保证纯度,活的但不生长的污染菌常可存在于被挑选的菌落之中或附近,并随选择菌一起进行次代培养,因而不能得到纯培养的细菌。2)选择性培养基除了含有细菌生长所必需的成分之外,加入选择性抑制剂和指示剂,其目的是使目的细菌生长而其他细菌不生长或少生长。如煌绿,胆盐,亚硫酸钠,玫瑰红酸等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生长。指示剂是:澳甲酚紫、中国蓝等。使用鉴别培养基上的菌落做生化鉴定时,很难免不把这些抑制剂和指示剂带进来。而这些对生化鉴定过程可能存在干扰。因而在细菌鉴定前需要使用非选择性培养基(如普通的血平板或不含抗生素的巧克力平板)对被鉴定细菌进行分纯。5、不能在一块血平板上接种多个标本1)在
5、一块培养基上接种多个标本,标本之间很容易污染。对于某些动力较强,存在迁徙现象的细菌(例如变形杆菌),会造成标本间的污染,导致需要重新接种。2)影响分区划线,不能得到单个菌落。一般在1块9cm的平板上可以使用4区5区的接种方法,一般都能得到分离较好的单个菌落。而在同样一块平板上接种2或者更多个标本,就很难进行分区划线,就不能分离到单个菌落。对下一步的分纯和鉴定造成妨碍。因而推荐在一块固体培养基上仅接种一个标本,来避免标本间的互相污染,得到单个纯菌落。综上所述,为了获得准确的细菌鉴定结果,必须按照正确的细菌鉴定步骤进行操作,在进行细菌的表型鉴定试验前,使用非选择性培养基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纯培养,并确认所测试的菌落为纯菌,而后再进行进一步的试验,这对获得正确的鉴定结果提高细菌鉴定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