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分析.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953205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灾区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灾区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灾区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灾区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灾区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灾区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灾区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灾区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灾区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灾区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灾区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区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灾区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分析一、自然灾害现场组织与管理方案(一)灾区现场卫生应急指挥体系自然灾害发生后,根据需求成立现场灾后卫生防疫指挥部,遵循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由当地疾控机构负责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方案和统一信息。为了实现灾区卫生防疫力量全覆盖,指挥部应统筹、管理、分配灾区现场各级疾控机构(国家、省、市、县四级)及卫生防疫机构的专业卫生应急队伍。灾区现场灾后卫生防疫指挥部除设立正副指挥长外,建议考虑设立综合协调、信息报送、现场处置(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媒介生物控制、消毒和感染控制、风险沟通(新闻宣传)、健康教育和后勤保障等工作组,必要时可以成立后方专家组对现场工作进行技术支持,

2、明确指挥部管理机制,包括例会制度,信息报送要求等;确定各组主要工作职能和现场任务,提供各组成员名单、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二)网格化管理自然灾害发生后,根据灾情严重程度和实际工作需要,对灾区灾后卫生防疫工作实施网格化管理。按照指挥部统一要求,统筹灾区各级疾控机构卫生防疫专业人员,采取巡回和驻点等不同形式,向灾区各乡、镇、村或集中安置点派驻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指导、协助各项灾后卫生防病措施的开展和落实,实现灾区卫生防疫全覆盖。巡回卫生防疫专业队伍应该明确其负责的区域、巡查活动内容、需开展的防控措施和巡查频率,按要求对其辖区内的村或集中安置点进行定时巡查。驻点防控人员则派驻在特定的村或集中安置点,同

3、安置点医疗人员、志愿者和灾区居民共同开展各项灾后卫生防病措施。灾区现场主要卫生防疫工作任务包括制定安置点灾后卫生防病工作方案;对安置点公共卫生状况与人群健康需求开展快速评估并定期持续更新评估结果;巡视安置点居民饮用水和用餐情况,根据需要完成采样和送检工作;巡视安置点环境卫生情况,发动临时安置居民或志愿者做好安置点生活垃圾和厕所的清洁和管理;协助开展安置点重点区域的消杀灭工作;启动安置点症状监测工作,根据指挥部的要求协助登记并及时上报安置点法定报告传染病和主要症候群病例情况;协助开展健康宣教工作,并提供灾后卫生防病知识咨询。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志愿者的管理和日常培训,对协助开展卫生防病工作的志愿人

4、员进行登记审核,尤其关注从事饮用水保障、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及托幼机构服务等工作的志愿者是否满足相应的健康要求。二、自然灾害应急准备分析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应该突出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风险管理的理念,坚持依法、科学、规范地开展各项防灾减灾备灾工作,强调以科学评估为导向,以预案方案为基础,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推进疾控机构灾害卫生应急技术、人员和物资准备,全面提升灾害卫生应急能力。三、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方案各级疾控应该根据需要建立本单位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专家库和现场卫生应急队伍,对其资料实行信息化管理,及时更新成员的信息资料;并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情况,对专家库和

5、应急队伍及时进行调整。以现场应急处置为主要任务,人员组成应确保专业结构合理。尽可能选择具备良好身体素质、具有现场救灾防病经验的卫生应急管理、风险评估、现场流行病学、疾病预防控制、环境卫生、实验室检验、消毒与感染控制、媒介生物控制、健康教育、信息网络和后勤保障等领域的专业人员。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队伍推荐小分队的建队模式,队伍物资和队员个人携行装备应该按照以满足队伍在灾后极端条件自我保障72小时的标准进行配备。同时,规范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制定队伍管理手册,明确界定队伍的日常管理模式、应急任务派出机制,队员应具备的能力及奖惩方式。面对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队员和承担管理队伍职责的工作人员,根据其不同的工作职

6、能和应具备的能力定期系统地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如会议授课、研讨会、自主学习等)和演练(操练、桌面推演、全方位演练等)活动,不断提升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现场处置能力。四、灾区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分析自然灾害发生后,各级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和/或卫生应急小分队成员应在受灾地区持续开展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工作,及时了解灾区居民的公共卫生状况并分析其健康需求,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救灾防病工作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灾区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可在灾后立即开展,而后根据需要持续更新信息。通常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和知情人访谈等方法,对受灾地区的临时集中安置点、返家灾区居民家庭等地区和人群收集包括灾区

7、居民居住状况、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厕所与粪便管理、垃圾管理)、媒介生物控制、医疗服务可及性、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及健康需求等数据信息,分析灾区居民及安置点的需求及公共卫生状况的薄弱点。完成需求评估后,根据灾区公共卫生状况快速评估分类表单调查内容,掌握灾区各社区/村/临时安置点的公共卫生状况,并将表单中反映的公共卫生隐患列出,分析引起原因和解决办法,并根据其责任归属向相关机构提出改进建议,完成评估建议反馈。疾控机构/卫生应急小分队应将现场评估结果以报告的形式报送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五、灾后疾病防控方案(一)监测自然灾害发生后可能会对各类传染病、慢性病、疫苗可预防疾病以及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监测系统产生冲击,如人员伤亡、网络中断、报告设备损毁等,灾区各级疾控机构需在灾后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及时恢复各类原有监测系统的有效运转,如紧急采购与配备直报设备、启用手机端网络直报等。此外,根据不同自然灾害可能衍生的公共卫生风险,受灾地区疾控机构可根据需要在灾后第一时间建立包括症状监测、媒介生物控制、饮用水卫生监测、食品卫生监测等在内的临时主动监测系统。(二)疾病和症状监测自然灾害发生后,在受灾地区开展传染病监测可为灾后卫生应急工作提供预警和防控策略制定依据。灾后疾病监测除常规疫情监测外,还需根据灾害可能导致的疾病病种、受灾地区既往疫情特征等因素提出需要开展强化监测的重点传染病监

9、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传染病强化监测的病种可以包括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麻疹、水痘、乙脑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而对于出现肝炎(甲肝、戊肝)、痢疾、伤寒、霍乱和腹泻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群应注意是否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除医疗机构常规开展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外,可根据实际监测需要将报告用户扩展至灾区居民集中安置点的医疗点以及学校等重点场所,以保证监测的敏感性。灾后根据需要应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受灾地区的医疗机构、灾区集中安置点以及学校等重点场所建立临时症状监测系统,灾后常见的症状监测可包括发热症候群:发热症状、发热伴呼吸道症状、发热伴出疹症状、发热伴头痛、发热伴黄疸等;腹泻症候群:腹泻症状

10、、腹泻伴便血症状和腹泻伴水样便等。此外还可根据监测需要开展如出血症状症候群、神经系统症候群等症状监测指标。开展症状监测的医疗机构、临时集中安置点每日汇总信息后以电话、传真或邮件等方式向当地疾控机构报送,如无相关监测信息,也需进行零报告。疾控机构发现聚集性等异常信息时,要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及时开展调查处置,确保有效控制疾病苗头事件。1、病媒生物监测受灾地区疾控机构需在灾区持续开展媒介生物监测工作,监测工作分别于临时集中安置点、返家灾区居民村落等区域开展。媒介生物监测的种类包括蚊子、苍蝇和老鼠等,同时需结合受灾地区历史媒介传染病的媒介种类适时做出调整。疾控机构依据监测结果指导开展相

11、关防治工作并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灾后媒介生物控制遵循以下原贝!:当媒介生物密度不高或未发生媒介生物性传染病流行时,以加强环境治理,对孳生地进行管理并辅以个人防护为主;当媒介生物密度过高或媒介生物性疾病流行时,应以化学性防治为主,辅以个人防护和环境治理措施,迅速降低靶标媒介生物密度。2、饮水卫生监测受灾地区疾控机构应及时启动对临时集中安置点、医疗点、救灾人员临时居住地等场所人群集中区域以及返家灾区居民家庭的饮用水卫生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水源水和供水点饮水监测,水源水监测包括浑浊度、pH、色度、氨氮、耗氧量以及其它相关检测项目;供水点饮水监测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中的水质常规指标以及

12、其它可能存在的风险指标进行监测,重点监测包括色度、臭与味、浑浊度、pH、氨氮、余氯(或二氧化氯)、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等指标。集中式供水的浑浊度和余氯(或二氧化氯)每日每批处理水均需测定,以便指导应急水处理措施的进行。3、实验室检测灾后实验室检测工作以灾害衍生的各类公共卫生风险管控需求为导向。受灾地区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受灾地区通过症状监测系统发现需要明确诊断的,或各级医疗机构、医疗点采集并送检的传染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的临床标本,包括分泌物、痰液、呕吐物、排泄物、血液、脑脊液等,对此类标本开展传染病病原的快速检测和/或病原检测项目;另一方面为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

13、卫生应急小分队人员在临时集中安置点等重点场所持续采集和送检的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等标本,如食品标本、饮用水、蚊子、鼠肺、鼠血、及土壤等环境标本等。(三)免疫规划灾后,需尽快组织人员开展免疫规划受损情况统计和疫苗可预防传染病暴发流行风险评估,及时向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反馈结果。灾后免疫规划工作重点应以尽快恢复受灾地区适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服务和推进迟种者补种工作为主,可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具体要求实施。在特定情形下,经综合调查评估结合专家论证建议,并报灾区灾后卫生防疫指挥部或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后,可开展群体性预防接种或应急接种工作。(四)暴发疫情处置通过灾后疾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灾

14、区可能出现传染病暴发疫情的预警信息,根据需要组织疾控机构专业人员及时开展病例核实和现场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灾区传染病防控方案和疫情处置措施,并组织专业人员逐一落实。并在疫情处置结束后对防控措施进行效果评价。灾后传染病的防控重点区域为灾区集中安置点、学校和返家灾区居民家庭等,需在该类地区加强病例的监测与报告,管控食品卫生、环境卫生、饮用水卫生和媒介生物等易导致传染病暴发流行的中间环节,严防疫情发生。六、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方案自然灾害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作为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和响应的重要工作内容,原则上应该贯穿于灾害卫生应急的全过程,持续开展。不同的时间开展自然灾害传染病

15、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的议题会略有不同,评估目的、收集数据、评估时间要求和评估方法等环节也会有所区别。原则上,接到灾害预警信息后,或每年特定时间根据灾害预测信息,各级疾控机构可定期开展特定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点传染病事件风险评估。通过文件查阅、系统数据分析等方式,可参考本地区特定灾害人群健康脆弱性评估结果,对区域内可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可能带来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风险开展评估。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建议疾控机构在灾后48小时启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风险评估工作,通过文献查阅、系统数据收集和舆情信息检索等方式,收集灾害类型、受灾范围、受灾地区近五年传染病疫情和突发

16、公共卫生事件、受灾地区重点传染病疫情特征、免疫规划覆盖情况、人群脆弱性、卫生应急能力状况和卫生资源等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进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评估,主要是根据现有资料和既往经验评估出灾区传染病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风险等级,有条件可以绘制灾区风险地图,从而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措施。灾害应急响应期,在灾后快速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受灾地区监测数据、现场调查、现场检测、当地已采取的灾后卫生防疫措施等信息,根据灾害风险评估的实际需要开展趋势性风险评估和/或专题风险评估,采用专家会商法、德尔菲法(Delphi),风险矩阵法、分析流程图和层次分析法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整体情况或者某个传染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对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的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得出风险等级,并结合灾区现有的卫生资源和卫生应急能力,提出灾后卫生应急策略和措施。灾害应急响应期结束,考虑到自然灾害对传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预防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