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应计策略我国金融监管格局金融行业一直以高风险特点著称,金融监管是全球经济的基础。为了规避与分散金融风险、保障金融机构的健康经营、保护金融行业的稳固、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进展,世界各国都在逐步加强金融监管改革的力度。继英国、日本之后,美国于1999年正式出台并实施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着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开始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我国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固、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加快了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步伐,在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法制、改进监管手段的基础上,对金融监管的组织框架进行了重大调整,分别于1992、1
2、998与2003年成立了证监会、保监会与银监会,形成了证券、保险与银行分业监管的格局。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随着我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及入世后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金融机构多元化、国际化经营趋势的日益增强,使我国分业监管格局下的金融稳固性面临严峻挑战。尽管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监管,但是银行、证券与保险等业务之间已经出现了相互渗透的现象,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随着混业经营的出现及不断的加剧,使得分业监管体制所隐含的矛盾日益突显,要紧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业务交叉使原有的监管模式难以发挥作用,抑制了金融创新;事实上的混业经营(如中信、光大、平安等金融控股公司
3、)缺乏有效监管:数据与信息的共享机制尚未形成;等等。我国金融监管的应计策略从我国金融业的进展阶段来看,尽管我国出现了混业经营的进展趋势,也出现了金融控股公司,但金融机构的主业还没有太大的变化,即使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各子机构不管在资金还是在业务方面都存在着较为清晰的界限,因此,基于我国当前面临的情况,就短期而言,建立一系列有效的正式契约安排,通过加强监管者之间的协调合作将有助于解决目前分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法制建设与制度安排:将联合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化,考虑建立分级联席会议制度等;成立金融协调委员会,对各监管机构进行统一部署与安排协调,防止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的出现,提高监管效率;信息共享
4、:完善监管协调的人事制度:建立日常信息交流与数据共享机制等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加速进展,综合监管与统一监管将成为金融监管未来的进展方向,同时将为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所使用。因此从长远来讲,对分业监管体制进行完全的改革建立统一的综合性监管体制,进行功能性监管与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将是势在必行。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color=00000color二,OOoo0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理论界一直有不一致的看法,大体能够归纳为三种观点。第一为单一目标论:认为我国中央银行只应选择稳固通货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其理由是:中央银行是独占货币发行权的银行,操纵货
5、币、信贷的增长,防止通货膨胀,是中央银行的首要职责。假如给予中央银行多重目标的使命,就可能在目标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忽视稳固通货的目标,难以保证币值的稳固。第二是双重目标论: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应是稳固币值与促进经济进展。这是由于,进展经济是最根本、最中心的问题,不能把进展经济排除在最终目标之外,但同时稳固币值是进展经济的前提,一国假如用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进展,可能在短期产生经济超常增长的效应,但由于物价上涨所导致的种种问题,最终要制约经济的进展。反过来,经济进展是稳固货币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进展了,有效供给增加了,货币才能真正持久地保持稳固。两大政策目标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第
6、三是多重目标论:认为货币、信贷活动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货币政策及货币流通的状况,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国民经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部过程。因此,制定货币政策,不能仅仅着眼于稳固货币,进展经济等目标,而应当考虑社会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标。本人认为:经济的高速进展离不开社会人员的充分就业;而币值稳固是经济收支平衡(包含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保障之一。币值不稳、必定影响经济的收支平衡;经济收支不平衡、必定影响社会人员的充分就业;社会人员不能充分就业、必定影响经济的进展。因此经济要高速进展,要求币值需稳固。二、我国特殊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
7、定的中间性或者传导性金融变量。货币政策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20世纪80年代,我国货币政策在中介目标的选择上,沿用了改革开放前的做法,即以贷款规模与现金发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把贷款规模作为中介指标的理论根据是:货币都是通过贷款渠道供应的,“贷款=存款+现金”,只要操纵住贷款,就能操纵住货币供应。随着市场化金融体制运行机制的确立,货币政策实施的基础与环境都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贷款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逐步失去了两个赖以生存的条件:一是资金配置由计划转向市场;二是国家银行的存款在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趋于下降,而其他银行与
8、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比重迅速提高。因此,中央银行指令性的贷款规模不宜再作为中介指标,而是作为一种指导性的变量,中国人民银行按月进行统计监测,以利于调控货币供应量。1994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今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要紧有四个: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与银行超额储备率。目前在实际工作中,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要紧监控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率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要紧监测货币供应量与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三、我国货币政策手段的使用及其原因近期我国货币政策手段的使用,特别是应否采取加息的手段成
9、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从世界经济实践活动来看,货币政策手段特别是利率手段通常被视为是市场经济体系中运用广泛,见效最明显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另一方面也在于中国经济通过多年的市场化进程,货币政策手段的运用及其有效性成为检验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同时也是关系到宏观调控能否打破回归旧体制质疑的一个关键性指针。但是,正如我们在有关研究中所指出的,此轮投资过热要紧反映的仍是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即未能摆脱行政主导的过度投资增长方式。从对症下药的角度,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好土地、看紧信贷”仍是当前实施宏观调控切中要害的做法。尽管通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但总体
10、上仍带有转轨经济的特征。以增量促存量的渐进式改革方式,与由此形成的二元结构(增量的市场经济特征与存量的计划经济残余并存)的现实环境。使得货币政策手段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种种制约,阻扰其有效性的发挥。因此,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是从根本上提升货币政策手段效用的不二选择。货币政策手段尽管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但关于其有效性在理论上却备受争议。从考察中国货币政策手段的有效性来看,不仅要考虑到各类因素的内在矛盾与关联,更要放到中国现实的运行环境中加以分析。当前较突出的制约货币政策手段有效性发挥的因素有下列几方面:1.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手段的目标冲突。2.银行体系的传导机制有待完善。3
11、.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硬化尚未形成。4.汇率政策与外汇占款的干扰作用。四、近期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价2007年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与矛盾,需要货币政策调控加以缓解。但与此同时,货币政策面临的制约因素也进一步突出,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现阶段,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因此导致基础货币被动增加,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下降。为了保持国内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中央银行需要对冲外汇占款,保持基础货币的平衡增长。而中央银行在对冲外汇占款时,经常会面临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的冲突问题当。当中央银行收回流淌性导致利率上升,或者直接提高利率以操纵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时,会使国内利率水平相对国外来说上升,吸引资本流入,反而
12、加大本币升值的压力,导致外汇占款进一步增加。前一段时期,由于美国持续加息,美国的利率水平高于我国,因此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的冲突问题相对缓与。近期,随着美国经济趋缓,美联储停止加息,而我国由于操纵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市场利率逐步回升,这使得美国与我国之间的利差逐步缩小,进一步限制了我国利率调节的空间。面对2007年的经济环境与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需要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与银行体系流淌性管理,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要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与有效性,保持价格稳固;继续发挥“窗口指导”与信贷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
13、改革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与金融市场的进展,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多方面采取着眼于中长期的综合性措施.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实现向以内需为主导、内外需并重的经济进展战略转型,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基本平衡。我的论文关于我国2009宏观经济态势与货币政策调控(2010-07-2317:43:50)1标签:分类:摘要: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的宏观经济进展形势严竣。本文要紧通过讨论宏观经济进展态势与物价的关系,维而比较近几年来经济形势与居民消费的有关联系,再通过居民储蓄与消费的关系,得出货币政策时经济与居民消费的影响.关健词: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居民消费
14、:物价水平;影响一、宏观经济进展态势回顾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经济是持续增长的,根据任建雄教授上课提供的资料来看国家统计局在2009年1月14H公布最终核实的2007年GDP比初步核实数增加了7776亿元人民币,现价总盘为257306亿元。比初步核实数提高1.1个百分点至13.0%,这也是1994年以来中国GDP最高娴速“从中我们能够看到我国本轮经济周期在2007年达到顶峰后,2008年的回落态势比原先预期的要更加显著,这也更好的说明了我国经济在2007年度过火的程度。而在1月22口公布的2008年GDP指数中增幅为9%,这相当于较2007年回落多达4个百分点。当然,2007年GDP增速过快,可能
15、会凸显2008年的经济回落的态势在加快。因此我们要着重于提高宏观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祎要我们调整经济结构,提供适宜的环境,具体需要在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上增强建设。当然,除因是不是唯的.是多方面的,我们在调整结构的同事还务必深化经济改革。二、宏观经济进展态势财物价水平的影响从课堂上的任教投提供的图中,我们能修清晰的看到我国自80年代以来发生了五次通货膨张。而物价回落却各自用了不一致的时间。其中1985到1986年经历的一次通货膨胀,价格从8%以上回落到5%以内用了12个月,1987到1990的通货膨眼中价格从8%以上操纵到5%以内却用了29个月,比前次
16、所花的时间更长,到了1992JiJ1997的通货膨胀,价格从8%以上掾纵到5%以内用了52个月,物价高涨水平持续的时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但是在2008年的2月,物价回落到5%以内却只用了短短的6个月时间。2007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上涨4.8%,2007年CpI总体呈上升趋势,而2008年全年CPl上涨5.9%.涨幅比2007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三、货币政策调整后居民储爸对消费的影响从任教授上课提供的“1992-2007年中国储都率变化”的图表中,我们能修而到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水平与储箫水平也随之提高,但储翡的刖长势头过于猛然,导致居民的边际消甜倾向过低,而边际储第倾向上升过快.从1993年以来,我国中央银行猱繁运用利率杆杠来调节宏观经济,利率调整的频率与力度是强烈有效的,因此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强烈反映。央行的利率政策除了对我国的投资有较大影响外,对居民的储蓄与消费行为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