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市战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造强市战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制造强市战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城之本、兴市之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市会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1 .指导思想。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三个做优做强”、“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建圈强链为引领,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体系,打响“智造”品牌,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有力支撑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 .发展目标。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占
2、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以上,制造业区域带动力和发展竞争力明显增强,成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制造强国战略重要支点城市;制造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较2020年提升25%,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42%以上,建成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标志性产业链和世界一流企业;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实现全覆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0%以上,制造业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到80%以上。到2035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二
3、、构建“支柱、新兴、未来”现代产业体系3.突出发展支柱产业。实施产业集群培育行动,支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支柱产业提能升级,规模达到4万亿元以上;做优做强做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万亿级产业和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绿色低碳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打造世界软件名城、全球智能终端产品制造基地和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4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发展高端芯片、人工智能、柔性电子、抗体药物、卫星互联网、超高清显示、绿色氢能等产业,创
4、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35个全球、全国产业地标,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发展新优势。5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瞄准中长期颠覆性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方向,完善新赛道主动发现和前瞻遴选机制,重点布局基因治疗、类脑智能、未来网络、元宇宙、区块链、量子信息、光芯片等产业,抢占新赛道,下好先手棋,力争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形成引领。6 .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大力发展总部型、创新型、微加工型现代都市工业,积极发展科技研发、信息技术、现代商务、产业金融、智慧物流、节能环保等服务,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和特色化聚集,为制造业提供核心能力服务和高附加值支持,增强
5、产业体系竞争能力。三、推行“智能、绿色、服务”先进制造模式7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实施“智改数转”行动,免费为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智能化诊断,鼓励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推逃数字化改造、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升级,提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推广共享制造中心、虚拟产业园等智能制造新模式,鼓励企业开放实验验证、仿真模拟、智能产线,推动区域生产资源高效协同利用和智能制造水半整体提升。8 .突出发展绿色制造。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推进产业生态化,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先进节能、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加快清洁能源替代,积极发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推进生态产业化,加快发展光伏、绿色氢能、动力电池、节能环保、
6、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加速集群成链,打造一批绿色产业地标,建设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9 .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顺应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积极发展总集成总承包、工业设计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定制生产等服务型制造,增强工业设计全球资源聚合平台、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平台、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等平台功能,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加快建设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协同攻坚突破10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产业建圈强链,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等优势产业锻长板、补短板、提能力,发挥“链长”牵头作用,落实1个发
7、展规划、1张产业图谱、1套专项政策、1个创新平台、1份企业名录、1个品牌会展“6个1”工作机制,分产业制定完善发展规划、空间布局、政策支撑体系,着眼关键产品、装备、工艺推动产业补链强链延链,重点产品本地配套率提高10个百分点;推动“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介机构+产投基金+领军人才”聚集共生,高效配置产业资源,形成产业生态优势。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加伙“总部+基地”研发+转化”“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跨区域协作协同。11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创新驱动行动。支持产业引领创新,依托城市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开展光电技术、生命健康、空天技术、先进能源等关键领域原始创新,策源产业发展。支持
8、企业技术创新,实施研发投入倍增计划,鼓励企业领建新型研发机构,紧扣国家重大专项和产业链需求,定期发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录,组织“揭榜挂帅”,推动高端芯片、航空装备、重大新药、基础材料等领域攻关突破。支持集群协同创新,以龙头企业和公共平台为支撑,建立创新联合体,完善产学研用深度协同创新模式,优化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运用激励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12 .增强供应链稳定性。推动搭建都市圈企业供需对接平台,开展“主配,牵手行动,定期举办供需对接活动,发布协作机会清单,支持“链主”企业开放供应链体系,鼓励中小企业以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与,链主,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嵌入木地产业生态o
9、提升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水平,支持“链主”企业、第三方企业建立端到端的全流程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增强供应链韧性和敏捷性。建立重点企业、重要产品供应链风险监测体系,完善预警处置机制,全力保障供应链稳定。五、夯实“平台、工厂、园区”发展功能承载13 .搭建一批专业高效、聚势赋能的服务平台。聚焦产业创新,建设国家航空动力重点实验室、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国家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创建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在工业云、信息安全等领域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公共服务,面向重点产业加快建设信息技术、研发设计、仿真验证、小试中试、检验检测、孵化转化平台。聚焦数字赋能,建设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数
10、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C2M平台,聚合产业资源、直连生产消费。14 .建设一批智能互联、高效协同的智能工厂。引进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和服务供应商,持续实施“云行城市”行动,推广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智慧化管理,探索聚能协同的“平台工厂”、智能高效的“数字工厂”、灵活敏捷的“柔性工厂”、轻量共享的“云端工厂”等多种智能工厂形态。制定建设指南和培育计划,打造50个智能工厂、5个数字化车间,支持更多企业建设全球“灯塔工厂”。15 .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特色鲜明的现代园区。实施产业功能区提能升级行动,加快空间结构向圈
11、链协同联动升级,加快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为主升纵,加快功能结构向产城融合、多元复合升级,加快资源利用向节约集约、高质高效升级,加快传统要素服务向新兴增值服务升级。文持高新区、经开区、医学城、城市国际生物城等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行业竞争力的品牌园区。六、打响“名企、名品、名家”智造品牌16 .培有百家知名企业。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培有发展产业链领航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支持冲榜稳榜各类“5强”;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单项冠军企业,增强细分领域影响力;持续壮大有根企业和中小企业群体,支持企业上规入库、进阶升级倒2025年,力争入选世界5强”企业3家、千亿级企业5家、五百亿级企业
12、5家、百亿级企业20家,具有全球影响力、国内知名度、城市辨识度的地标企业1家以上17 .打造千个品牌产品。着力技术创新驱动,在高端芯片、柔性显示、航空装备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品牌;着力先进生产支撑,在智能网联汽车、轨道交通、智能终端等领域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品牌;着力现代消费牵引,在消费电子、定制家居、国潮汉服、时尚美妆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市场拓展性的新锐品牌;着力文化价值挖掘,在高端白酒、调味品、蜀锦蜀绣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品牌18 .汇聚万名名家名匠。实施优秀企业家培育计划和“工匠”培育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创新型、技能型、经营型人才引进培育,评选5名卓越企业
13、家、15名产业领军人才、30名“工匠”和50名其他优秀人才,支持更多人才入选“大国工匠”和全国优秀企业家。七、提升制造业要素保障水平19 .加强工业用地保障。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划定工业用地保护线,形成“四带多片”工业空间结构,全市工业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不低于20%,每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工业用地面积不低于出让总规模的30%。实施工业用地弹性供应,加快工业“标准地”改革,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支持“工业上楼”,加大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力度,鼓励购买使用标准厂房。开展“亩产论英雄”评价,严格项目用地监管核查,依法打击国地炒地、非法转用、非法转让等行为。开展低效闲置工业用地清理处
14、置,对涉嫌构成闲置的工业用地,严格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调查、认定和处置。对已动工建设但未构成闲置的低效工业用地,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供应的,支持通过扩建续建生产厂房、建设标准厂房、发展新型产业、整体或分割转让、收储收购等方式进行处置。20 .加强能源要素保障。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政策,进一步提高电力、燃气、通讯保障水平,加快对有条件企业实施“一户一表”直供,降低用能成木。引导企业用好分时电价政策,落实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电池、电解水制氢、光伏等绿色高载能企业和重点优势企业纳入全水电交易,对暂未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工商业用户,由电网企业代理购电。21 .加强数据赋能支
15、撑。加强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算力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建设,提升大数据运用能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服务商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并给予补助。探索政府数据授权运营,支持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建设,深化数据资源共亨和应用。支持“链主”企业、核心企业打造产业“数据巾台Z推动订单、产能、渠道等信息共亨,探索基于信息衍生的预测性维护、在线监测、远程管理等新模式。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赋予“链主”企业等市场主体人才评审权,对入选人才给予资金资助和子女入学、人才安居、交流培训等配套服务。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端人才给予奖励。支持在蓉院校院所设立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绿
16、色低碳、前沿医学等紧缺专业课程,校企联动培育更多满足产业需求的“高精尖”技术人才、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和实用新型人才O落实礼遇“工匠”政策措施,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23 .加强财政金融支持。统筹全市政府性基金资源,形成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发展基金体系,带动50亿元以上社会资本投资。科学确定种子基金、天使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的风险容忍度。创新“壮大贷”“科创贷,等产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符合要求企业给予低费率银行信用贷款担保支持。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单列制造业专项信贷计划,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完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推动应收账款融资提质扩面;扩大金融租赁服务覆盖面,提升先进制造业金融租赁服务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八、组织保障24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领导,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