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共同富裕蕴含的丰富伦理意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共同富裕蕴含的丰富伦理意蕴.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党课:共同富裕蕴含的丰富伦理意蕴内容提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中国人民的梦想,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追求理念善、价值善、制度善和过程善“四位一体”。这一伦理意蕴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仅丰富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创新性研究,也有助于深化对共同富裕的理解把握,更好地推进共同富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行稳致远。“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摆脱贫穷、实现富裕,是千百年来人类魂牵梦萦、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共同富裕作为人类文明新形
2、态中的“文明之花”,深深植根于党领导人民百年砥砺奋斗的伟大实践,特别是新时代的实践沃土,麝续和倡扬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党的初心使命,共同富裕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研究和把握共同富裕的深刻伦理意蕴,不仅在理论层面有助于丰富对于共同富裕的多维意蕴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在实践层面有助于敷设共同富裕的伦理之道,引领共同富裕开启时代发展的新境界。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的理念伦理共同富裕可谓内在善和外在善相统一的“内外兼修”,它在基本理念上是具有强伦理性的道德命题,同时是一个在现代社会才能“浮出水面”的真问题。正如著名哲学家冯契所说:“人的行为的目的在于利益。满
3、足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就是利益。合理的利益,就是广义的善。道德意义上的善,是狭义的,是指涉及人伦关系的好的行为。”解读共同富裕问题,我们需要从外在维度分析共同富裕依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伦理特性,也需要从内在维度分析共同富裕理论本身的伦理特性。一方面,从外在维度上看共同富裕依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卓越的伦理特性。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具有伦理意蕴,这一点连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也不否认。譬如,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理查德诺曼说:“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吸引力在于它表现了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更美好社会的向往,这种批判和向往来自深刻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对阶级利益的反映,它是有理性基础的。人们被马克思
4、主义所吸引是基于这样一些判断: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剥削和压迫基础上的,它压迫和束缚人的生命力,阻碍人们充分实现人生潜能,它应该让位于社会主义社会,在那里人们能够获得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平等,社会主义不是那种用意识形态的合理化来为社会现状作辩护、保护特权者利益的制度。马克思主义看起来是要提供一个实现所有这些判断的前景。”正是凭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撼人心魄、振聋发喷的总体性批判,马克思主义才占据科学的制高点和道义的制高点,令那些“抽离历史基石”“充满道德愤懑”的伦理浪漫主义,以及“调和折中”“修修补补”的改良主义或者资产阶级的辩护士都难以望其项背。如果没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度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倡扬,马克思
5、主义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震撼力、穿透力和魅力必将大为逊色,甚至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一书中表示,“马克思以自己的卓越才智创立了一种研究方法,这有幸使他在世界上名垂青史。我们求助于马克思,不是因为他毫无错误之处,而是因为我们无法回避他。每个想从事马克思所开创的研究的人都会发现,马克思永远在他的面前,因此,他必须认同或反驳、扩展或抛弃、说明或辩解马克思遗留下来的思想”。实践一再证明,尽管社会在发展,时代和科学在进步,马克思主义因为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而具有独到的魅力。对马克思主义来说,伦理不是无科学基础的伦理,科学不是纯粹的“伦理无涉”的科学,科学与
6、伦理、知识与道德“水乳交融”,正如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其科学性能够涵盖自然科学和实证科学,但又解决了后者无法解决的知识和信仰、现象和本体、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统一问题。”另一方面,从内在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本身的伦理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谐相统一。马克思分析大工业问题时,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的,为何如此?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发展道路的共同富裕,不可能单维突进,只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来思考。何为“共同富裕”?可以分而思之,“富裕”折射了一个社会的财富积累情况,体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高下
7、;“共同”则折射了社会对财富的占有,表征了社会生产关系特质。共同富裕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一体两翼”,诠释和定位了共同富裕的性质和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者的结合,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既包括生产力,也包括生活关系,“富裕”是生产力方面,“共同”是生产关系方面。共同富裕不是物质至上,其虽然强调“富裕”,却是在“共同”基础上的富裕,强调的是共享。共同富裕建立的思想基础是唯物史观,不是唯心史观,不是宗教救世济人的祈祷,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均富”“共富”,质言之,共同富裕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唯物史观所认同和讨论的人,不是抽象的、与世隔绝的、
8、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具体的、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从事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这里的“现实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自私自利的市民社会的个人,而是以“非市民社会的市民社会阶级”为内核的全体人民。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破解从资本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大的历史时段课题,主张消灭阶级差别、取消阶级对立,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以说,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在于,超越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消除两极分化,彰显人民至上,实现全面发展,最终是与消灭剥削、私有制和阶级消亡
9、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过程。因此,共同富裕摒弃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彰显的是社会利益最大化,体现出开阔的眼界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反映了历史发展潮流。二是物质共同富裕与精神共同富裕相统一。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是,资本主义财富伦理实践当中多有吊诡现象:财富惊人的增长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物质财富的“井喷飙升”与精神财富的“惊人贫乏”相伴随,物质浪漫取代了精神浪漫,物质财富成为“最具有诗意的存在”,而“真正的存在却本质虚无”。正所谓“德行消失在利益之中,正如江河流逝入海”“财富能使我们的美德和恶性充分表露,就象光线显示出各种物体”。为了突围财富伦理的困境,必须寻求具有超强解释力的历史唯物主义指引,以寻求有力的破
10、题之道。为什么我们要追求物质共同富裕与精神共同富裕相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有物质生活的维度,也要有精神生活的维度。因此,共同富裕不仅是指人民在物质层面上的富裕,也是指人民在精神层面上的富足。进言之,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物质富裕为精神富足创造了良好条件,精神富足要围绕物质富裕展开;精神富足要发挥对物质富裕的促进、引导作用,使物质富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更平衡更充分发展。可以说,只有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共同得到满足,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共同实现,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11、、社会全面进步。因此,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是我们的基本定位。三是普遍性富裕与差异性富裕相统一。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同步富裕,更不是均贫富、杀富济贫。共同富裕当然不是“共同贫穷”,需要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共同财富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马克思写道:“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总体社会财富的提升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物质支撑。但共同富裕不是平
12、均主义,而是基于生产力高度之基上的生产关系调整,最终达及生产力发达和生产关系和谐的有机统一。就是说,共同富裕是预留有一定的差距或差异的富裕,不是同步的、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之富裕。与此同时,共同富裕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谓“全民富裕”幌子下的“少数人的富裕”,死劳动控制和奴役活劳动、物的增值与人的贬值、”资本富裕与劳动贫穷”等背反现象频频出现,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由于倾向于实现全民共富而造成的全民富裕假象和幻想。”发达的生产力只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却不能自动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制度失灵是共富“无望”的根本原因,因而只有从制度上解决社会危机,才可能有效避免两极分化,
13、真正走上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人民富裕的道路。总之,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不是仅仅物质上富裕而精神上空虚,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的同等富裕。二、以人民中心价值为主旨的信念伦理在马克斯韦伯看来,指导行为的准则可以是信念伦理,也可以是责任伦理。前者意味着行为者只考虑善的动机,导致的后果只是上帝的安排,即宗教意义上的“基督徒行公正,让上帝管结果”;后者意味着行为者必须顾及自己行为的可能后果。韦伯是一个融通的哲学家,推崇两者的结合,他说:“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是一个成熟的人(无论年龄大小),他意识到了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责任,真正发自内心地感受着这
14、一责任。然后他遵照责任伦理采取行动,在做到一定的时候,他说:这就是我的立场,我只能如此。”可见,韦伯此处是在强调人行事时考量到善的动机与结果两者不可偏废。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的殊途同归之处在于,人们都意图行善或追求道德价值。与韦伯的信念伦理仅仅关涉道德行为的动机不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以人民中心价值为主旨的信念伦理,既是对于一个信念的科学追问,同时也关涉信念的伦理问题,既是对道德动机的考量,也考虑到道德的结果。这里的结果考量,关涉道德动机发生之后的复杂性考量中的科学性问题,也就是说“能否实现”以及“能否达到善的结果”。基于此,将共同富裕斥之为“空想论”、现实版的“乌托邦”,是绝无可能的。质言之,
15、共同富裕之所以与剥削阶级所谓“富裕”学说迥然不同,说到底在于新世界观的革命以及在新世界观引领下的道德谋划和人民幸福谋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离开了世界观革命来解读共同富裕、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来谋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无异于缘木求鱼。实际上,共同富裕以人民中心为价值主旨,具有独特的实现理念伦理和信念伦理辩证法。(一)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相统一。在设计了具有“价值善”共同富裕的蓝图之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不仅关乎党的威信和执政合法性,也关乎共同富裕的信念伦理的实现。基于初级阶段的国情和中国东中西地区的发展差距,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构想:一个大局是东部“先富”的大局;另一个
16、大局是支持中西部“后富”的大局。这就是“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盘大棋”。先富和共富是局部目标和整体目标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先富是手段,是实现共富的必经之路和必要手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独特的共同富裕的“理念伦理”“信念伦理”。共同富裕是实现先富的最终目标,必须借助先富的方法、途径得以实现,否则目标就是坐而论道、空言无补,也就无所谓共同富裕的“信念伦理”或者“伦理信念”。(二)阶段目标和共同理想相统一。共同理想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设定的相对长远意义的伟大目标,阶段目标是为实现相对长远目标而在某一阶段、某一过程中实现的阶段性、局部性的目标,两者辩证统一。共同富裕充满着阶段目标和共同理想、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之间的辩证统一。其一,共同富裕是阶段目标和共同理想的统一。“我们党作为目标导向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基于国情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具有超越性和想象力、且具有可行性的愿景目标,是我们党的一贯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