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研究: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911953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课研究: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党课研究: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党课研究: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党课研究: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党课研究: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党课研究: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党课研究: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党课研究: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党课研究: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党课研究: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党课研究: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研究: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党课研究: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一、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诉求(一)课程思政是维护新时代国家安全的客观要求新时代,国家安全已从传统安全拓展到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新型安全领域,其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形势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国际竞争全面覆盖、中美博弈不断升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国内“三期叠加”矛盾等多种显性和隐性的安全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发展。这样的时代每一个人都要成为国家安全的“捍卫者”“践行者”,才能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也是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重点目标群体。因此加强大学生群体尤其是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2、迫在眉睫,他们既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和传承者,也会沦落为拥有专门技术的反社会群体,威慑力更甚。当前单一的研究生思政课、传统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工作队伍等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需要,亟需既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又注重价值塑造的课程思政协同作战。利用14个学科门类及47种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广泛课程群传递隐性德育资源,才能培养有利于国家安全稳定的时代新人。(二)课程思政是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质量发展”成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后的学术热词,而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历史选择,也全面进入了“十九大”的行动轨迹。2020年意见提出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

3、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在从大到强的转变过程中,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而衡量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学术探索与服务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所遵循的政治逻辑,要受到政治约束,且必须为政治服务,比如当前“双一流”建设。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以政治逻辑为第一要务,研究生培养一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担当、大格局,才能在国际竞争舞台上争得一流。新时代研究生只有把个人理想信念融入国家民族事业、将小我融入大我,才能与新时代同向同行,肩负起应有的政治使命。重拾并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全方位强化研究生精神“补钙”,领悟属于这一代人的价值追求和时代使命,才是对

4、习近平总书记“教育三问”掷地有声地回答。(三)课程思政是加速研究生教育本真回归的理性遵循从中国教育史上看,德育始终处于首位。西周的“乡三物”、孔子的“六艺”、司马光的“德与才”都是将德放在首位。这些也是至今我们所大力提倡的教育本质。从意识形态来看,教育是上层建筑属性和生产力属性的结合体。上层建筑属性是指教育理念、方针政策等,生产力属性是指为生产力发展培育人才,所以教育本质是育人,传授知识是育人的一部分。作为教师尤其是承担国家众多科研任务的研究生教师,必须同时做好教书和育人工作,并把育人作为首要任务。然而长期以来,行政化、功利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使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严重的教育异化现象,忽视育人工作,偏

5、离教育本真。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强调,要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在“五唯”现象严重的研究生教育领域更应引起高度重视。由教育本质决定的课程思政,能帮助受教育异化影响深重的研究生教师尽快走出教育误区,回归教育本真,自觉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使命。二、教育规律审视下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课程思政是由教育规律决定的。对此在前人提出的发展规律、育人规律和办学规律,社会需求导向,历史与实践等多角度揭示研究生教育规律基础上,文中着重从发展规律、育人规律和社会适应规律三个方面审视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原则,有其必要性。(一)研究生教育规律推动课

6、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1 .发展规律意见提出了“面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因此作为承担了全国60%以上基础研究工作和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研究生教育必须紧密结合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需求,找准自身发展定位,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方略而调适发展,即为发展规律。至此,以学术性、研究性、探索性为特征的研究生教育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需要有文化、价值、伦理等方面素养,才能通过思维的辩证运动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服务性。比如随着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广泛应用,相关课程教学必须有工程伦理素养融入,否则就有可能失去“科技为服务人类”的本

7、质,成为人类发展的“控制者”。这就要求研究生课程教学需加强专业知识和价值素养的知识糅合,即为课程思政建设理念。2 .育人规律主要有两重内涵:一是研究生教育是集前沿性、原创性和不确定性为一体的高深专门知识体系,需要研究生具备较强的高级认知和思维水平,才能对专门的科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和再创造,因此“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育人逻辑必须符合研究生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特点,但这一重内涵如忽视人的精神、道德和情操,就是“忽视另一半教育,即第二重内涵要关注研究生道德品质养成。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如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8、集智攻关的协同精神等支撑都是人才的“脊柱”,在不同专业课中也都有内蕴。通过深度挖掘和协调运用各育人要素能补研究生精神之“钙”,这就是育人规律隐含的具有砥砺研究生意志品质功能的课程思政之所在。3 .社会适应规律研究生教育作为有阶级特性和政治属性的人才培养活动,受到政治体制和政治纲领影响,并自觉适应政治发展需要,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适应社会发展是其根基所在。但相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研究生教育需主动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才能发挥应有作用。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下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

9、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就是研究生教育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产物,从根本上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培养大批具有全球视野、政治意识、能力担当的国家安全人才。由此可见每一个学科产生背后一定具有极强的时代需求、责任使命、家国担当,这些丰富的育人要素一定隐喻在不同学科的课程体系中,即所谓的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精髓。(二)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原则1 .坚持政治性与知识性相统一课程思政的政治性是通过专业知识展现的政治,知识性必须是表达政治的专业知识。政治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教师在追求“政治目标”和“为国家服务”的理念基础上,用先进的政治诉求引领知识传授,用高深知识探寻专业课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和价

10、值理性,两者有机融合转化为更高质量的生产力服务于社会。“各执一端”或“若即若离”关系都会直接影响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培养,造成马克思主义价值建构“失落”“贬值”、高深专业知识精髓“失根”“失德”等危机,因此坚持政治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高质量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根基。2 .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具有主导性作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方面具有选择主动权,能整体把握教育向度和教学进度。研究生是受教育者,具有对教育目的、教学内容的价值认同权,能展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教师和受教育者不是孤立的两个范畴,课程思政离不开教师主导,同时也需要加大对研究生认知规律、思维水平、接受

11、特点的研究,调动研究生主体性作用,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研究生主体性作用,在促进研究生学术探索、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同时,挖掘有助于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的思政元素,运用多种形式提升研究生参与度和价值认知。3 .坚持差异性与协同性相统一相对本科教育,研究生课程思政要克服更加鲜明的专业隔阂,面对心智更加成熟和行为更为社会化的研究生群体,因此实践中既要区分本、硕、博不同受众对象的纵向差异,也要区别不同学科内蕴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的横向差异,实现有的放矢地施教。尽管面对多重差异的研究生教育,但也要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教育三问”的逻辑起点一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

12、政本质上是育人效应在高校各类型课程之间的拓展过程,既需要课程间、学科间、教师间、部门间的横向协同,也需要不同教育阶段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纵向协同。因此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实效,必须重视横纵差异和横纵协同,坚持两者统一。4 .坚持创新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研究生课程思政要坚持“和而不同”原则,在本科教育经验基础上依据研究生特征进行特异性调试,有目的地筛选鉴别、优化重构和继承创新,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创新,使专业学习和价值塑造紧密结合,在理论教学、实验操作、参观实践、组会答疑、引导自学等环节强化开拓,并贯穿专业素养、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等价值引领。多重创新只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外在形式,其内在应契合教育对象的认

13、知规律,重在提升研究生对专业知识和思想价值的吸收、转化、再造的实效,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创新性与实效性统一原则,杜绝“贴标签”“两张皮”“美而不实”的教学实践。三、基于“四体”论的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剖析(一)研究生课程思政构成要素辨析从观念层面来看,课程思政既是一种课程观,又是一种以课程建设为载体,联动多维要素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观”,精准揭示专业课在立德树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时代思政观同样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结构。学术界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由其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四种基本要素按一定联结方式所构成的,也有学者从课程、思政、课堂、教师、评价五个方面分析课程思政核

14、心要素。但综合来看,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四种要素更能全面反映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基本构成。课程思政主体是指在施教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专业课教师群体。这一关键主体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掌握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而且还需将两者巧妙融合后传递给课程思政客体。客体是课程思政教学的承受者或受教者,也即文中所谈及的研究生群体。客体可以被动,也可以主动接受教育,被动和主动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反映。课程思政介体是指以课程思政知识性和思想性为核心,由主体向客体传递的内容1及承载内容的中间介质一一方式方法、手段等。课程思政环体是指课程思政教学所处的环境条件,如社会大环境、成长小环境等,具有

15、很强的客观实在性,不受主体和客体影响,但能经过主体的主导作用,向客体转化为积极的思想教育活动。课程思政构成要素并非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的。厘清各要素逻辑关系,是抓住课程思政建设难点的关键。课程思政主体起主导作用,通过自身学习,增强育人意识和教学能力,并采取实际行动将介体所承载的课程思政内容以不同形式传递给客体。课程思政客体在接受、吸收、转化主体传递的知识内容基础上,进行知识和价值再造,实现“知”与“德”的双维提升。这一过程中,主体和客体同时受到外部环境即环体影响,会出现正向激励或反向拖拽现象,这就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运用恰当的介体,将环体的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或激励因素,促进自身再学习和客体认知

16、升华,形成良性循环。图1课程思政构成要素逻辑关系(二)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问题课程思政主体的育人意识和能力与时代需求不匹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相对研究生教师而言,最基本的变化就是要从过去那种“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重科研产出、轻学生成长”等认识误区,向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转变。适应这一转变,要求教师具有高度自觉的育人意识,为国家服务的责任使命,且有能力促进这一转变落地。需从三个方面加以关注:一是部分教师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教学态度,未把研究生培养看作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对社会发展缺乏理性把握,无法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社会意识,致使承担专业教育和价值塑造双重任务的育人意识淡薄。二是专业课教师普遍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不透,个别老师受西方思潮和意识形态影响,政治站位不高,因此政治把握能力、思想融合能力乃至教学实践能力不足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思想政治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