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docx(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于漪,是名字,是符号,是标志,是教育界最优秀教师的代表。见她,在央视新闻里;听她,在专家、老师的发言中。她的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在基础教育界广为传颂,耳熟能详。这样一位老师,对我来说很遥远,在云端。前段时间,读了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一书,行行文字拉近着和她的距离,日日阅读增进着我的敬意,于老师从云端到身边,再看她的照片,觉得亲切随和。教师队伍庞大,优秀人才众多,于老师为什么能站在顶端?这本书给出了答案。于老师的卓越,在学术。她从事基础教育50年,做过班主任,教研组长,当过教导主任,校长,她扎根一线,深知其中利弊,她的理论基础来自真实的土地。50年的工作
2、经历,她亲身经历了正确与谬误,先进与落后,她能用历史的眼光看未来,用未来的眼光看现在,能抓住本质剖析各个阶段的变化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语文学科被工具性左右,她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写入语文课程标准,改变着语文教学的方向;当年,中国语言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方向,似乎无可抵挡,她说方向毕竟是方向,现在我们教的使用的还是方块字,我们使用的汉字是音形义的组合体,是反映我们几千年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的文字,不能把我们现在教学生的汉字与外国的拼音文字画符号。这段话今天读来并无独特之处,但在当年,其中的分量可想而知。正因为她对教育,对教学孜孜不倦的思考,实践,才有了30
3、0万字的于漪文集。于老师的卓越,在人格。她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改行教语文的第一年,撇开教参,逐字逐句写教案;第二年,搜罗所有教参改教案;第三年,整合新的体验再度重写教案,改行三年就成为语文骨干教师。她不仅有“天天明灯伴我过午夜”的板凳功,更有厉害的田野功,反思功。她想而行,行而思,思而说,说而写,提炼以语文教育理论探索为轴心的各类著述。她甘为人梯,把一个个后来者用力托举,书生校长程红兵写导师于漪先生的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书彰显着导师的价值和意义,她将和徒弟程红兵的交谈于漪答问改为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对话;对青年教师不怎么样的公开课鸡蛋里挑骨头,数出一条一条优点来,并鼓励他,“好好干,你是很有希望的!”针对学生作文词藻华丽,内容空泛的现状写下“作文应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的批语,并多次耐心指导如今,于老师仍会到基础教育一线,去上课,去演讲,勉励老师们做大先生,坚持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老师是教育工作者的标杆、楷模!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