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与思政教育具有融合互通的基础,两者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内涵特点互通,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可以促进“育心”与“育德”的深度结合,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有利作用。文章在研究中着重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策略,提出了精准提炼思政元素,形成“心理健康+思政”教育格局:进行课堂浸润,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载体,开展立体化教学活动等策略。并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1+N”队伍模式;构建教学评价机制,开展“交互式”评价;构建常态化管理机制,形成课程思政“长效”教学体系等方面构建了保障
2、措施。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思政元素:师资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是高校人才培育的核心环节,只有将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理水平,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拔节孕槐期”,在这个时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康的心理品格,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构建课程思政,实现心理健康与思政工作的不断交融,对大学生开展全面深入地育心”与“育德”教育,对于大学生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3、意蕴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有理想的四有新人,促进国家人才软实力的提升。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健康课程在高校整体课程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高校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课程。但面对当今复杂的网络环境,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更为多元,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一些问题,难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更高层次、更深刻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打造新型教育模式。而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能够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使“育心”与“育德”工作得到同步开展,对于大学生进行更为全面、深入地引导。如此不仅能够促进心理健
4、康教育成效的提升,而且还可以实现“三全育人”教育目标力从根本上来看,课程思政属于一种新型的课程观,将学科德育理论、隐性教育理论、三全育人理论等作为主要教育理论,引导高校教师从多层面推进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最终构建“大思政”格局。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体验性、实践性和知识性特征,是培育大学生可贵心理品质、积极社会心态及灵活心理调适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这两者存在共通性,具有融合的基础,在相互交融过程中可以发挥出规模效益,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打破边界限制,构建交互式学习场景,从而能够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长远发展带来积极作用。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5、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策略(一)精准提炼思政元素,形成“心理健康+思政”教育格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构建课程思政,实现两者教育工作的有机融通,需要精准提炼思政元素,形成“心理健康+思政”的教育格局。在高校整体教学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一项必修课,旨在通过教学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掌握全面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最终实现健康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心理健康教师重视对大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深化价值观引导,达到身心合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蕴含十分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这些元素能够起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意义,教师应当
6、深度挖掘和运用思政元素。在讲授“人际关系处理”有关内容时,融入感恩、友善、诚信等内容,使大学生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学会感恩,并时刻坚守诚信,与他人友善相处;在学习“情绪管理”这章节内容的过程中,融入逆商、情商、智商等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保持情绪稳定,并不断提升逆商、情商、智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学习“压力”章节知识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调适压力、缓解压力,促进其深刻理解压力管控的内容,可以在教育中纳入生命教育、抗疫精神、革命红色精神等,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与压力共舞,不断提升抗压能力和自我解救能力;在学习“生派规划
7、”章节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融入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等知识,使学生学会规划自我职业生涯,并坚定职业理想,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二)进行课堂浸润,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在健康成长的同时贯穿价值引导,成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尽量减少显性教育,多开展隐性教育,使大学生在启发和引导中逐渐蜕变。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运用丰需多样的教学方法,构建立体化的学习场景。1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学习案例、思考案例过程中体会和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
8、建设中,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案例的内容,提升心理健康学习的效果,促进正确三观的树立。例如,在学习“生命教育:让生命充满阳光”章节内容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教师就可以引入党史纪录片重生、抗疫电影你是我的春天,并以此影片为案例让学生进行全面思考、分析和讨论,必要的话还可以引入社会中发生的“跳河轻生”事件、“跳楼”事件等,让大学生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系统学习,明白生命的可贵,自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2 .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近年来随着网络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对教学信息进行立体化呈现,打造个性化的学习场景。在心
9、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法,结合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灵活运用PPT、展板等展现教学资源,为学生打造生动形象、鲜活有趣的教学场景,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视觉感受,深化对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思政知识的理解。借助短视频的方式制作经典红色教育短片红色小八路红色烙印一革命文物的故事等,或者运用手机录拍红色文物、革命展馆等,并配以个人解说,采用短小、精悍、趣味化的方式对红色精神进行表达;运用多媒体播放血战湘江绝命后卫师,带领学生开展一场“湘江战役之旅”,引导其在观看影评、参与谈论与互动中学史崇德,树立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运用网络解说的方式简述邓毅超的散文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10、,学会采用理性态度面对爱和性。3 .模拟扮演教学法模拟扮演教学法属于一种沉浸式教学的方法,要求学生参与模拟扮演活动,在活动中对知识进行内化与吸收。在心理健康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扮演活动,在排练、扮演、模拟的过程中深化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通过角色思考和自主分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实现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的共同提升。如开展“话剧表演”“歌剧模拟”等。三)创新教学载体,开展立体化教学活动在新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政教育的载体逐渐多样化,教师应当通过多元化载体的运用,丰富教学过程,提升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具体可以开设公众号、微博账号,并开通个体咨询坊等与大学生进行多层面互动;
11、定期在校园内部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主题演讲、心理剧比赛等,将第一课堂向外部扩展延伸,并将友善、诚信、敬业、爱国等核心价值观融入活动过程,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大学生进行感化:运用互联网构建“大学生之家”,安排专业人员24小时负责窗口值班,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之后,可以匿名登录窗口与教师进行沟通互动,说出自身的困惑,值班教师则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树立健康的心态,并在引导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品质;运用人际情境互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教师对大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沟通对话,在沟通交流中加强心理建设和学识教育,充分发挥朋辈共生效应和引导作用,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此外,还要
12、构建多级联动的心理安全预警体系,在校园内部构建心理安全网格化队伍,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师、学工部、保卫处、班主任、辅导员等在内的一站式心理安全教育机构,对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心理服务,不断培育其枳极向上、理性和平的心态;在入学之初对每一位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构建心理健康档案,将测评结果装入档案,并根据测评情况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早发现心理危机、及早敢于、及早评估和预防:在特殊时期对大学生开展特殊性心理硫导活动,降低心理危机的发生概率,如在毕业季对大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活动,使大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保持平和心态巴在考研时期对大学生开展压力缓解活动,注重心理
13、引导和压力排泄,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考研这一活动,做到“以平常心应对考试”,看淡得失;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打造具有人文情怀的校园环境,借助建筑、植物、雕塑等对校园进行布置,帮助学生对校园文化进行深刻了解,以文化为载体推动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机制要想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理想效果,还离不开保障机制的建设,要从师资队伍、教学评价机制、长效教学体系等多方面着手构建保障机制,为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保障。(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1+N”队伍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本身并不属于同一个科目,将两者结合
14、在一起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就需要对教师加强培训,构建强大的师资队伍。通过“1+N”式教师队伍建设,能够形成以心理健康教师为核心,其他科目教师有机配合的师资队伍结构,为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带来有效的助推力。具体而言,在“1+N”教师队伍中,“1”代表的是心理健康教师,“N”代表的是各科目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思政课程教师等,各主体有机交融、相互合作,共同服务于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为了促进各主体的深度融合,真正对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起到有益作用,要构建协同体系和管理小组,从每个专业挑选出三位负责人,其中一位为心理健康教师
15、、另外两位为专业课教师或思政教师,共同负贡教师队伍建设。每月教师队伍对课程思政建设活动开展精细化研讨,寻找心理健康课程中蕴含的思政知识,并将这种思政教育活动与其他学科、思政教育课程相契合,形成统一的思政教育脉络。同时,学校定期对教师队伍开展培训,从外部聘请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课程思政教授对教师们传输新知识,使之保持浓厚的研学风气。(二)构建教学评价机制,开展“交互式”评价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要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通过系统评价了解教学活动中面临的问题,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从而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开展明确方向。在具体的评价机制建设中,要注重各主体作用的发挥,引导多主体参与评价过程,形成“交互
16、式”评价的氛围闻。第一,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对知识的掌握有自我认知,且对教师讲述的内容、教学方式等都有自我理解,因此要引导其参与评价过程,通过对自我学习情况的反思和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提供教学依据;第二,鼓励其他科目教师参与评价过程。虽然其他科目教师并未直接参与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但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引导其参与评价过程,对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教学方案等进行评价,寻找不足,明确优势,以便教师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第三,心理健康教师开展自我评价。心理健康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导者,要注重对自我教学活动的反思,通过回想、观察、思考等寻找教学中的不足,明确教学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后续教学计划。三)构建常态化管理机制,形成课程思政“长效”教学体系要构建常态化管理机制,对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常规性管理,最终形成“心理健康有思政、思政教育有心理健康”的长效教学环境。一方面学校要大力推进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