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讲两个关于魁星的成语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一讲两个关于魁星的成语点.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讲一讲两个关于魁星的成语点自从隋代发明科举制度以来,寒门学子开始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但是,科举三年一次,比现在的高考要艰难许多。而站上鳌头的状元,更是何止经过十年寒窗。捋一捋读书郎参考的经历:县考的童生,考试合格被称生员,也叫秀才;秀才参加三年一度的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参加全国范围科举考试(会试)合格,叫贡生;贡生有机会参加全国春闱。会试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而在明代考中进土的平均年龄是34岁。读过儒林外史的人大都忘不了“范进中举”的故事。毕竟有的人穷其一生,连参加殿试的机会都没有。“八十老童生”并不是调侃。“独占鳌头”属于状元的高光时刻。进士中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都是御笔钦点,
2、他们被称为“天子门生”。金榜题名时,状元第一个出列站在众考生最前面,他的脚会踩在皇宫正殿台阶正中石版之上,而这上面刻有雕龙和鳌头。“独占鳌头”之说即由此而来。鳌头则是状元代称,亦是古代读书人最高的追求。戏文中,状元代表高官厚禄、代天子行使巡查之事的“巡视”官。他们手持尚方宝剑,审核小大之狱,为民除害,为生灵平冤。那么赤发黑面、捧墨斗、执朱笔的魁星又是谁?为什么是“魁星点斗”呢?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海之滨天台山羲和部落的后人伯益,为部落首领时在扶桑山鳌头石梦见了魁星,并受到魁星的点化,于是画就了山海经图。而为了纪念山海经成书,该部落便在天台山鳌头石后,修建了一座魁仙阁。故事一直流传,到了唐代,成熟
3、的科举制度让考生在迎榜时,头名状元便有了站立鳌头的荣誉,并将这行动称为“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由此,读书人拜谒魁星既是心灵的安慰,也是日思夜想的追求。魁星很瘦,用身体语言告知读书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最公平的制度,它给了平民士子以梦想,希望借此改变自身和家人的命运。书房内挂一幅“魁星点斗”,时时刻刻激励着:用功、努力。“独占鳌头”作为成语,则来自于无名氏的剧本陈州泉米,在楔子中有这样一句戏词:“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成语出现的时间,比典故晚。宋朝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曾写诗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锤粟”。理是这个理,就是太直白了,好像读书的唯一追求就是富贵。带了这样的功利,压力太大。“范进”便是典型代表,证明想拿到“千锤粟”何其艰难!从隋朝出现科举到清统治灭亡新学兴起,一千多年历史,总共出过多少状元?即便连同特例的恩科等全部加上,独占鳌头的状元,又会有几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