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地域资源创新德育课程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耕地域资源创新德育课程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深耕地域资源,创新德育课程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地域文化,一方地域文化创新一方德育课堂。因德育课程具有活动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让德育课程获得了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广阔的实践空间。同时,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也让德育课堂形式灵活多变,以校为单位,形成独有的校本文化,辐射周边社区,实现良性循坏。关键词:地域文化,德育课程,劳动基地,工匠精神引言:白墙红瓦的明亮教室里,有孩子们的书声琅琅,这是我们的校园;风吹过,稻田里涌起金色的稻浪,这是我们的家乡万春;生机勃勃的种植园里有学生忙碌的身影,这是我们新开辟的劳动基地;全神贯注在板材
2、上篆刻的师生,这是我们木工坊里日常一幕学生日常生活的这一幅幅生动场景,丰盈着我们的德育课堂素材。丰富的地域课程资源对我们的德育课堂既是一种挑战,又让我们满含期待!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万春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万春地域文化。将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德育课程融合,既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学校的家园情怀,又能够将地方特色资源合理整合,扩充我们的德育课程内容,建构不同以往的德育课程体系。实际教学中,教师依据本地区、本校的具体情况,调整相应的教
3、学活动,深度挖掘地域文化资源,让学生在具体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个体情感体验,感受家乡优秀文化的无限魅力。一、春之名:歌声里的万春坪历史万春地处万春坪腹地。万春坪是历史上最早、最大的江南坪田,也是安徽古代农田水利建设中卓有成效的名区之一,其规模和科技含量均名列榜首。万春好初筑于后唐清泰(936),北宋嘉祜六年(1061),宁国县令沈披招八县民工重修万春坪,坪田修复后,宋仁宗赵祯赐名为万春坪。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沈括参与筹划并撰写万春用图记一文。万春坪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历史和民俗的沉积,田园风光和乡土风情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万春文化。我们校名中所蕴含的春文化,正是基于对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的
4、美好愿景。每天都会看到的校名,每时都会佩戴的校徽,每日都会传唱的校歌,都是校园生活中的“习以为常。这太多的习以为常,随处可见,却很少有学生思考校名里的历史故事,校徽里传达的寓意,很少有学生静下心来聆听校歌里的美好希冀。执教老师在备课时,仔细查实家乡和学校历史和发展变化,挖掘出校本素材中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内涵,将校园文化带入德育课堂。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了解这一徽一歌中所蕴含的校园文化,对学校的过去和未来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了解家乡、学校的“古往今来,增强了对学校的亲近感、荣誉感和归属感,最终实现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学校的情感认同、情感归属。现在,穿越千年的时光,掀开壮阔的万春画卷,让我们
5、把家乡的历史在课堂重现。三上说说我们的学校中“我们的学校不简单这一板块的内容。教学片断:1、课件出示我校校徽图片。师:这个图案大家在哪里见过?学生小手都举得高高,纷纷指着自己的校服告诉我,这是我们的校徽。师:再仔细看看,你们都从这个校徽里看到了什么?片刻后,学生回答。生L老师,这个校徽图案像一只飞翔的小鸟。生2:老师,这里面是个春字。师:你们观察的都很仔细。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我们的校徽图案会是一只飞翔的小鸟?生3:我们的校吉祥物春春就是一只鸟呀!生4:还有,我们的校歌就叫春之鸟。师依据学生发言,出示校吉祥物和校歌。引导学生总结:以“春字为主体图案演变为一只展翅的春之鸟,寓意着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6、状态,体现了学校春主题的校园文化。整体色彩以绿色为主,则是象征学校充满蓬勃的生机,未来春意盎然。师继续提问:同学们刚刚回答得很精彩,那你们知道校徽里有关“春的故事吗?(引导学生对校名来历产生浓厚兴趣)学生陷入沉默。师:现在就让吉祥物春春带我们一起走进我校春的故事。微课视频展示:万春坪的历史。(介绍万春用的由来,以及万春的地域历史文化)(微课视频详细介绍了沈披力排众议的“珏田五说、沈括万春好图记深度解读、宋徽宗赐名“万春好的缘由。)学生观看津津有味,发言积极踊跃。学生5:原来我们的地名万春居然是宋仁宗赐名的。校歌里唱的:古万春,洪荒地,宋沈括,湖造田。竟然是这样来的,我们家乡可真了不得。学生6:
7、沈披、沈括俩兄弟可真伟大,我们家乡能有现在这样美的环境,他俩功不可没!执教教师在查阅大量史实材料的基础上,用心制作的微课视频大大助力了课堂教学,千年历史再现到课堂,“万顷沼泽变良田”的沧海巨变让学生深受震撼,深感劳动人民的伟大。课堂教学结合学校校名、校徽、校歌深层次解读我们的校园文化,既让学生对家乡历史多了一份敬重,又升华了对学校的喜爱之情,进一步激发他们爱家爱校的情感,核心价值观深植人心。德育课堂结合地域特色文化,打造了这一份独有的精神食粮,学生对学校有了归属感,才会油然而生对学校的亲近之感,进而为学校自豪、骄傲,最终实现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教学目标。二、春之种:劳动基地里的春华秋实万春,自古就
8、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千百年来,朴实、勤劳的万春人民用辛勤的劳动让这片土地美丽富饶,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希望。辛勤的劳动是万春人民建设美好家乡的成功秘籍。劳动教育亦是最好的德育。劳动在德育课程里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的活动实践环节都需要通过劳动来达成。但现行的劳动教育模式,大都形式单一,灵动性不足,由于受到场地、空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只能小范围的设计一些诸如家务大pk、班级大扫除等常规在校园能够操作的劳动实践活动。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劳动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实用性不足,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只有烈日下的汗流淡背,才能体会劳动的艰辛,从内心敬畏劳动、实现热爱劳动的德育目标。
9、德育课程利用万春独有的地域条件,扩充劳动教育内容,不拘形式,通过实践劳动内化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要躲在教室一隅,到广阔天地里去,到自然中去,大有作为。挥锹、铲土、浇水、拔草,只有真实汗水的流淌,才会有收获时的万分喜悦,拥有克服困难的决心,获得真实的劳动本领,体会无数劳动人民的不易和艰辛。这才是最高级别的德育课堂。经过整合,学校将原本废弃的分校校园打造成劳动基地,变废为宝,为学生打造专属的德育劳动课堂。挖沟渠、引水源,我们的学生春天在这里种植,夏天在这里采摘,秋天在这里收获,冬天在这里翻新。苗木种植一直是万春的支柱产业。基地里每一棵苗木都是学生经过仔细挑选,和家长、老师一
10、起亲手种植下去的。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认养i棵树苗,呵护它健康长大,让基地绿树成荫、瓜果飘香。蔬菜种植园里各种蔬菜也依着时节有序生长,以班级为单位,中高年级每个班级负责一小片责任田,自选一种蔬菜种植。在种植员的指导下,大家共同完成播种、施肥、浇水、拔草等劳作。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具体分工,每位同学都会有自己的养护任务。责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深植每个学生心中。等到果蔬成熟后,分享会也是十分热闹。同学们既可以互相交换各自种植的蔬菜,带回家品尝,也可以分享交流种植经验,俨然一个小型农产品交易会。我们的德育课堂不仅在劳动基地,还在家乡的绿水青山中。学校旁边有一条小河,社区、学校共同合力清淤治污效果显著。如
11、何守护这来之不易的一河洁净?通过宣传,我们发动学生和家长一起开展了“守护青山绿水,亲子投放鱼苗的活动。看到亲手放养的鱼儿在水里畅游,水清岸绿,花香习习,周边居民也自觉维护起沿河环境,学校周边自然环境越来越好。德育课堂是教人向真向善向美的课堂,以灵活的德育活动课形式辐射社区周边,带动周边居民,大家一起自发守护我们的家乡河,爱护我们的环境,这是最好的真善美教育,最有正能量的德育。只有将使命感、归属感深植于每一个心中,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才不会是一句空谈。德育教育的魅力也正在于此。三、春之工:木工坊里传承工匠精神近年来,万春的经济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苗木种植和木器包装两大支柱
12、产业,尤其是木器包装更是驰名海内外。一代代拼搏奋进的万春人用执著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点一点建设家乡,让我们的万春更美好。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是万春人民世代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精益求精,方可臻于至善。习主席曾说过:耍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鲁洁教授也曾多次建议我们要大胆利用社会资源、地域资源丰富学生的教学活动。德育课堂充分利用地方产业优势,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传承工匠精神,就必须创新课堂模式,不拘泥于一方课堂。德育课堂既需要与时俱进学习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又需要坚守一方情怀,把家乡优秀的文化精神弘扬继承。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挖掘,因势利导将本土
13、可开发利用的生活课程资源带入课堂,让特色产业发扬光大,让学生得以了解我们引以为豪的木器产业,掌握木刻技能,传承工匠精神,精雕细琢,锐意进取,进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放手去做,大胆实践。结合学校实际,依据万春地区独特的产业文化,学校为高年级学生开创性地设置了木工雕刻课程,努力将这些鲜明的地域特色产业文化融入到我们的德育课堂中,培育心灵手巧的技能,浸润专心专注的品质,让地方产业文化资源更好服务我们的德育课堂。每周五下午同学们在木匠师傅的精心指导下,熟悉各种木工工具的使用方法,知晓木工雕刻流程,了解木刻注意事项。木工坊里没有喧哗,有的只是一个个埋头木刻的一张张稚气却专注的小小
14、工匠。这是最好的传承。同时,每一位“工匠都是年少时从零开始,潜心钻研技艺,精耕细作,精雕细琢,往往一生只专注了这一件事,吃了许多的苦,这才有了人人称赞的“绝活,从学徒一路成长为有一技之长的大师。”工匠的言传身教,学生的耳濡目染,学生从每一位工匠身上不光学到精湛的技艺,更有对手艺的执着坚守。将地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让传统产业走进德育课堂,这不仅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也是让高高在上的德育课程更接地气。再者,以家乡特色文化产业为载体,辅以活泼有趣的课堂形式,这样的实践课程,它摒弃了日常教学的常规说教。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一点点掌握技能、一点点情感渗透,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专心专注做好每一件事,工匠精神代代传承。总之,以地域文化为轴,特色产业文化为承,用好家乡资源,用活地域资源,逐渐形成万小独有的德育课程体系。这德育课程以家乡资源为载体,大胆创新,敢于实践,把课堂搬到了劳动基地里,搬到木工坊里,搬到绿水青山中。如此,才不负这大美山河!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百度百科一万春街道3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的重要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