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务六村教育领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那务六村教育领域.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那务六村教育领域教育发展解放之初,在党和政府的倡议和关护下,六村境内的六村、灯集、禾堂地等村庄开办了初级小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招收当地适龄儿童,学生人数较少,办学规模小,中高年级则转读邻近的勒竹围就读。六十年代,六村初小由旁边的油行迁到六村旧城附近办学。三个分教点有效完成了扫瞎工作。文革时期,响应党和政府关于“上高中不出公社、上初中不出大队”的号召,学校于1969年春季至1980年附设有初中班,期间称为六村学校。学校开荒种植甘蔗。1969年,初中班由三年制改为两年制。后来,初中班撤并于壶洞中学,割掉了小学兼办初中的尾巴。1968年,六村学校取消校长制,成立革命领导小组对学校进行管理,直至
2、1978年后才恢复校长制,并逐渐实行校长负责制。1970年后,高华农中曾一度迁入南地坡生产队办学,吸引周边村庄适龄学生入读,提高了六村的社会知名度。1980年,为了抓好学前教育,六村小学开始招收学前班,对象为各生产队6周岁幼儿,班额40人,学习期限一年。八十年代初,六村大队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小学部整体迁入灯集,与灯棠初小合并。1982年,学校由五年制恢复为六年制。1988年,化州县农村学校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各村委会辖内的小学由村委会管理。1991年,六村小学开展改危而决定搬迁,选址白坟坡,广大村民参与建设新教学楼,翌年,竣工使用。新校区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布局,不断完善校园建设。同时,
3、六村小学领导班子与六村管理区干群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原六村初小遗址和白坟坡地块置换利用,六村小学让出六村初小遗址,产权转归六村自然村,白坟坡地块归属六村小学。目前.,六村初小遗址由村集体所有分到村民个人,自主利用。原灯集校区改设学前班至二年级,以解决当地村庄孩子上学难等问题。前几年根据上级的要求撤并了灯集和禾堂地两个分教点。六村小学狠抓“三风”建设,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办一流的现代化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学校重视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成果不断涌现,树立了“文明、团结、勤奋、创新”的校园精神。2002年8月,那务镇教办任命徐朝东为六村小学校长,与教导主任赖章汉搭班子
4、。新班子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重申办学宗旨,实行从严治校,整顿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管理教育,刹住歪风邪气,取得了良好成效。2014年元月,乘着教育创强的东风,六村村委会和六村小学通过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发放倡议书等形式,广泛发动群众捐款,掀起捐资助学浪潮。六村小学现有学生一百多人,7个教学班,10名教师,师资队伍学科配套,结构合理,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90%的专任教师一专多能,能适应两门以上学科教学。六村村委会的小学适龄儿童均按法定时间全部入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9%以上,年辍学率控制为0,毕业率达100虬办学五十多年来,六村小学忠诚党的教育,执行国
5、家教育方针,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2004年夏天,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热心教育人士在六村投资创办幼儿园,位于六村村委会办公楼处,属于民办性质,招收各自然村3至6周岁儿童,调整了村庄教育结构,满足了家长让子女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需求,后与上垠幼儿园合并。附:(一)1992年迁校以来六村小学历任校长名录序号姓名籍贯任职时间1黄宗文1那务大旺铜1992-2002年2徐朝东播扬平太2002-2004年3黄卫锋那务上垠2004-2007年4封琪芳那务上垠2007-2009年5陈理华那务壶铜2009-2013年6刘建道那务泉埔2013年至今注:1、迁校前,黄宗文已担任六村小学校长,在灯槃主持学校教学管
6、理工作,原任壶铜小学教导主任,在六村工作生活十余年,现已退休。2、数据截至2016年3月。(二)1992年迁校以来六村小学历任教导处主任名录序号姓名籍贯任职时间1赖章汉那务六村1992-2011年2钟林杞那务上垠2011年至今注:数据截至2016年3月。(三)治校方略:浅谈农村小学如何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陈理华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国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一留守儿童。我校所在地的14个自然村全分布在山岭地区,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艰苦,外出务工人数较多。我校在今年开学时,进行了一次调查摸底工作,调查中发
7、现,220名学生中,双亲外出务工学生有131人,单亲外出务工学生有22人。留守学生已达到59.1%o在双亲外出的学生中,117个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9个学生由亲戚代管,5个学生无人照管。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状况:一、心理健康问题。隔代监护人中,多数是年老体弱者,与孩子之间很难沟通,这种感情的欠缺影响了孩子对外界的认识,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性格孤僻自卑、封闭和逆反的心理;同时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会迷上电子游戏、上网、拉帮结派、抽烟喝酒、逃学打架。特别是无人照管的留守儿童更为严重。二、学习状况令人担忧。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缺乏主动
8、性、自觉性,作业完成情况糟糕,抄袭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司空见惯,考试几分十几分的在班中占大多数,有的甚至出现了厌学、弃学现象。三、思想道德教育缺失。有相当数量的农村留守孩子在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出现了偏差。有的存在小偷小摸的行为,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对于孩子的小偷小摸行为,有的隔代监护人对孩子进行声色俱厉的训斥,甚至采用暴力,有的对孩子百般袒护,认为孩子还小,可以原谅;有的孩子在学校受到别的孩子欺负,他们不但不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反而鼓动孩子实行报复,导致事态扩大。四、安全问题突出。农村地域广阔,有山坡、水田、河流、池塘、水库,加上好玩特性、独立处事能力还低下,
9、他们的行为活动常常会发生意外。比如,在山林里放火烧黄蜂,酿成火灾;在马路上追逐、打闹造成车祸;偷摘农户喷洒了农药的水果来吃,发生中毒事件;几个小伙结伴去游泳,造成溺水等。针对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与探索: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1、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能分工。学校可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德育主任为副组长,班主任为组员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其中,职责分工可为校长一一负责全盘工作的协调,德育处一一具体布置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工作,班主任一一负责各班成立爱心小组,并对留守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建立本班留守孩子的档案,作好详细记录。2、建
10、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3、学校定期对留守孩子开展专题教育。为了有利于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定期对留守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体验父母教育、卫生教育、安全教育、法制道德教育等,使留守学生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除不良的心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的成长。4、学校和班
11、级努力创造条件,让留守学生从中体会到家的温馨。教职工与留守学生“结对子”,一帮三或一帮四。经常找孩子们谈心,对他们进行定期家访,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思想方面、心理方面和学习方面的困难。5、学校和班级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各种文艺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开展,可让留守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在活动中忘记的是烦恼,得到的是快乐。通过活动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6、教师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睡等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
12、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二、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浓厚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应主动与当地社区、村组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重视家校合力教育,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努力形成了政府、村社、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出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三、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应集中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争取一切积极力量,尽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原文载茂名日报2011年11月8日第11版,作者时任化州市那务镇六村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