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827464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近30年来,心理分离一直是家庭研究与治疗领域探讨的热点问题。国内关于心理分离的专门研究不多,但国外研究者近30年以来围绕心理分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且有向跨文化研究发展的趋势。家庭治疗的一代宗师BoWen认为心理分离是青少年发展的主要任务,心理分离的水平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心理学家Blos认为分化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一个成人人格和社会关系的健康与否。大量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心理分离与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心理分离影响到一系列的心理适应,包括自尊、家庭关系质量、同伴关系、抑郁、焦虑等。心理分离对个体的重大影响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得到了证实。研究个体的心理分离,可以指导我们更好

2、地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水平,促进他们个性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拟从心理分离的界定、心理分离的理论、心理分离的研究方法、心理分离的研究现状等四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以便为我国今后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1心理分离的界定对以往的文献阅读发现,研究者们对心理分离的界定并不是那么的清晰一致。心理分离是客体关系和个体心理学以及家庭治疗里比较重要的内容。前者更多的使用分离一个体化概念,例如客体关系理论流派代表人MahIer;后者更多的使用自我分化概念,例如系统家庭治疗的代表人Bowen;也有学者用心理分离概念,例如Hoffmano由于学者们关心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因此对心理分离的定义也不相

3、同,学者们对心理分离主要有以下一些表述:EriCkSOn(1968)认为,这种身体和心理上的分离是一种必要的发展任务,能帮助青少年在家庭外建立亲密的关系。但是Erickson并没有对这种心理分离做过多的阐述。Mahler(1975)认为,分离一个体化的过程是依恋和分离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儿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开始减少对母亲的情感依赖。分离一个体化是Mahler的客体关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后面会详细的介绍她的理论。个体心理学家BIOS(1979)强调青少年必须摆脱对家庭的依赖,脱离内在父母的影响,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在成人世界中发展。AnderSon和FIeming(1983)认

4、为,个体化是一个内在的、主观的过程,是个体在心理上与父母分离,并建立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形象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青少年确立了自己的独立性,不再那么依赖父母了。近几十年兴起的结构性家庭治疗理论也渗透了心理分离的思想。代表人物MinUChin认为成员之间界线分明、结构清晰,各个系统之间较少的纠结是家庭功能正常发挥、家庭成员适应良好的重要前提;在纠结的家庭中,界限是模糊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父母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干涉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导致家庭功能失调。Minuchin虽然从结构、界限等角度对家庭各系统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心理分离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创始人Bowen认为自我分

5、化是一个过程,包括把自我从他人那里分化出来,学会分辨理智与情感。从婴儿的发展来看,分化不仅表现在身体逐渐生长为成人的模样,而且情感也在不断成熟,婴儿在与母亲分化的同时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但还是和父母有着一定联结。较为系统的心理分离理论主要有下面的两个。2心理分离的理论2.1Mahler分离一个体化的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家Mahler(1975)的心理分离的发展阶段描述了孩子从最初的自我中心过渡到广泛的与母亲分离的时期。MahIer认为,分离一个体化发生的前提是婴儿和母亲之间建立起重要的关系,专注自我阶段和共生阶段是分化过程的前一个阶段。一旦亲子联系建立起来,心理分离也就发生了。MahIe

6、r把分离一个体化分为4个阶段:a.分化阶段(57月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探索新的世界,在开始新的尝试之前寻求母亲的意见,会有陌生情景焦虑;b.实践阶段(7-16月)。孩子开始在“没有母亲的空间”进行探索;c.和解阶段(1624月)。这个阶段里孩子有一种强烈的认知动力推动情感的发展,要和母亲分享新鲜的体验,它的重要性在于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作用;d.个体化巩固和客体永久性阶段(2436月)。这个阶段儿童内化了母亲的形象,这个永久的内在形象使儿童即使在一些压力和困难情景下其功能也能够独立发挥。Mahler的理论虽然是针对婴儿期的第一次分离,但这种早期对“内在父母形象”的内化会影响到青少年、成人人际关系的质量

7、。从后现代观点出发,Mahler等人(1975)认为分离一个体化的过程既是一个发展阶段,又是一生的过程,它不是直线性的,而是螺旋上升的。BlOS发展了MahIer的观点,将青少年时期视为第二个个体化的阶段,也就是青少年必须把自己和内化的父母分离,脱离对父母的情感依赖;同时,他又继承发扬了MahIer的儿童分离一个体化的客体关系理论,区分了童年期分化经验和青少年期分化经验,认为心理分离成功与否可以决定个体成年时的人格和社会关系的健康。具体来说,个体怎样学会去管理人际关系中的亲密和距离可以预测以后的心理社会适应,包括自尊,家庭关系质量,成功的同伴关系和抑郁以及焦虑的水平等。但是这个理论仅仅是关注青

8、少年对父母的分离,而忽视了青少年与父母的联结。Josselsn在Blos观点的基础上整合了联结和分离,认为早期孩子尝试与父母分离,这印证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第二阶段“实践阶段”,为迈入下一个更先进的阶段一一“和解阶段”铺平道路,其特征是亲子关系的和睡。即在青少年尚未成熟、有些盲目的独立之后,青少年晚期时,他们常常渴望与父母有更亲密的关系。2.2Bowen自我分化的家庭治疗理论自我分化是Bowen家庭理论的基础,它的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家庭成员之间过度的情感联系和家庭功能失调有着直接的联系,自我分化是家庭成员必要的成长目标。自我分化关注的是个体或系统在面对外界压力时,由于不同的个体对压力的敏感程度不

9、同,他们在压力下所维持自治能力的水平也不同,这使得他们有着不同的内在自我分化程度。内在的自我分化是指个体有能力将情感与理智区分开来。BoWen根据个体或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经历的压力和区分理智与情感的能力,把“自我分化”分为0100的不同等级,其中。代表极端焦虑的行为,100代表深思熟虑的行为。大部分人的自我分化水平位于这两端之间。良好自我分化的个体能与他人合作,考虑他人的利益,在处于压力时能保持平静;他们对各种各样的观点持开放的态度,尊重他人,为自己负责,也能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依赖,但他们处理问题时,不受情感的影响,是在对事实认真评估的基础上慎重选择行为,平静并清楚地处理冲突、批评和拒绝;高自我

10、分化的家庭中,成员不那么迫切需要寻求彼此的爱,赞许和情感,他们不会因为别人没有满足他们的需要,而想要控制别人为他们负责。良好自我分化的家庭成员能够在表达他们的个体化同时保持亲密的联系。低自我分化的个体在压力下更可能表现出焦虑的行为,包括害怕、退缩和优柔寡断,过于武断,责怪,防御和刻板,他们很少看到行动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自我分化不良的人更倾向于情绪化,他们迫使别人与他们要求的一致,这样他们的生活就容易受周围人的反应的影响,不一致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威胁。2.3两个理论的比较Mahler的分离一个体化理论属于新精神分析流派中的客体关系学派,其强调的是客体从主体中如何分离的过程和阶段,即婴儿如何

11、与母亲分离一个体化的过程和阶段。MahIer的分离一个体化包括分离和个体化两个方面,分离包括与母亲从心理上分开、拉开距离、脱离出来,个体化意味着发展内心的自主性。而Bowen的自我分化完全是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阐释的,从根本上和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上就与Mahler的不同,Bowen理论强调的是在家庭中个体自我分化的能力,强调的是结果而非个体自我分化的过程。BoWen的理论虽然没有详细阐释个体如何进行自我分化,但在其理论中也涉及一些相关内容,他认为个体的自我分化具有代际传递性,这种代际传递性是通过家庭投射过程进行的。这个过程也与Mahler的理论不同。虽然两个理论强调的重点不一样,但是二者有一个共

12、同点一一不管是Mahler所说的分离一个体化还是Bowen的自我分化都与个体的心理适应密切相关。另外,Mahler的概念强调的是过程,BoWen的概念强调的是结果,过程与结果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关联的。3心理分离的测量工具目前有很多关于心理分离的测量工具,大部分工具建立在BoWen的代际家庭系统理论基础之上。概括起来,按照量表所评价的关系,可以分为评价家庭系统中心理分离的量表和评价个体心理分离的量表。其中,测量家庭系统中心理分离的量表主要有家庭系统中的个人权威问卷和家庭系统分化量表,其他的量表多从个体的心理分离角度来评价,在这方面比较著名的量表有心理分离量表、自我分化水平量表、自我分化量表修订版和

13、青少年心理分离测验。3.1家庭系统中的个人权威问卷家庭系统中的个人权威问卷(PAFSg)OPAFS-Q是Bray,Williamson和HarVey于1987年基于BOWen的理论发展起来的。此量表共有141个项目,是一个5点量表,高分意味着更健康的关系(例如,更亲密,更少的胁迫,更少的三角关系,更多的个人权威等)。该量表包括7个分量表,可以归纳为3个大方面。第1个方面包括4个分量表,主要考察个体与父母的交互作用动力,包括:代际间亲密,代际间融合/个体化,代际间三角关系和胁迫,个人权威。有2个分量表评价个体与配偶/伴侣的交互作用动力,包括:配偶亲密和配偶融合/个体化。最后1个分量表,即核心家庭

14、三角关系,测量在配偶/伴侣与孩子的人际间动力。PAFS-Q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0.76-0.93)再测信度(0.71-0.95).区分效度。因素分析证明该量表有良好的结构效度,结果表明7个分量表大部分由互不重叠的项目组成。此量表用来测量家庭系统中个人权威的发展,适用于成人。它被广泛的用来检测Bowen的假设,但是,它并不是为测量心理分离而发展起来的。准确地说,它是一个用来测量Williamson的个人权威的工具。Williamson综合了跨代理论的很多思想,包括BOWen,Nagy和Framo的思想,修正了代际理论,强调成人代际间的权力和权威。他更感兴趣于成人孩子与父母发展出和同伴关系一样

15、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成人孩子和父母分享平等的权力。但是Bowen却关注的是情绪过程。虽然PAFS-Q的很多分量表都与Bowen的理论一致,但是它并没有直接的测量Bowen的心理分离概念,而是从个体在家庭中权威的发展这个角度间接地反映了个体的心理分离。3.2 家庭系统分化量表家庭系统分化量表(DlFS)。DlFS是AnderSOn等人在1992年依据Minuchin的概念发展出来的测量家庭分化的工具,该量表考察了家庭的一个成员对另一个成员的行为的评价。该量表有66个项目,DIFS的题目要求每个家庭成员对他们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进行评论,采用循环提问的形式,采用5点评分,答案从1(非常同意)到5

16、(非常不同意)。DIFS一共有6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有11个题目,测量家庭中的各对关系,在一个只有一个青少年子女的双亲家庭中,11个问题都要被问6次,就是6个分量表:母亲对孩子,孩子对母亲,父亲对孩子,孩子对父亲,母亲对父亲,父亲对母亲,例如,“我父亲对我母亲的观点表示尊重”。分量表的内在一致性信度从0.86到0.94。Minuchin的概念延伸自Bowen心理分离的概念,Anderson将其扩大到整个系统的分化,以更接近于MinUChin提出的“界限”概念,也就是测量家庭系统中的个体的心理分离程度,适用对象是青少年和成人。Anderson和Sabatelli把家庭系统分化定义为:“在整个家庭系统中,个体调节彼此的距离与心理空间的互动倾向”,即家庭系统分化表现了个体不仅需要在家庭互动中找寻自我的“个体性”,也同时重视与家人的互动以保持彼此的“亲密性”。3.3 心理分离量表心理分离量表(PSI)oPSl是HOffm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