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刻山河 方寸万丈——丰中铁黑白木刻的美学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笔刻山河 方寸万丈——丰中铁黑白木刻的美学价值.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笔刻山河方寸万丈丰中铁黑白木刻的美学价值万水千山只等闲(版画)丰中铁大江东去(版画)丰中铁蜀山图(版画)丰中铁【艺旅回望】大凡文艺家要形成他的风格,要走一个长长的创作过程,不断地积累创作实践经验以后才能实现,有时一生也未必能达到高丰中铁(1917年一1998年)20世纪30年代初,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使木刻版画成为激发民族斗志的号角;新中国成立后,木刻版画从斗争的刺刀变为鼓劲的歌吟,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记录时代发展、描绘人民生活。丰中铁就是这样一位以刀为笔、以刻纪实、以画存史的木刻版画家。纵观他的黑白木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脚印和不同时代的画景语境。紧随时代,表现时代,就是丰中铁的创作理念和
2、审美追求。1917年,丰中铁出生于四川广安,自幼喜爱绘画。14岁时,他考入艺术师范班,从桐阴论画画学心印等入手,开始了对美术品评理论的研习。1934年,在新兴木刻运动的影响下,丰中铁投入木刻版画学习。此时,正值舞象之年的丰中铁,成年亦乘风,他的绘画创作在一次次的文学艺术界救亡运动中闪耀光彩。“一二九”运动前后,丰中铁创作了打倒汉奸高尔基像冰天雪地中的抗日游击队等救亡题材木刻作品,并在美术界崭露头角。重庆木刻研究会、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中,均有丰中铁戎马书生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在1985年9月1日的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丰中铁的第三届全国抗战木刻展览在重庆一文,文中记录了1939年4月由中华全国
3、木刻界抗敌协会主办本次展览的缘起,简要论述了中国木刻在人民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并为之发光发热的共荣共生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丰中铁从香港根转返回内地,其艺术创作与新中国的发展之路始终同向同行。“一五”计划的主要建设成就“一桥”“二铁”“三公”等成为丰中铁刀笔方寸间的刻画对象。丰中铁热爱采风,不怕吃苦,他认为艺术定要在丰富的生活积累与创作实践中才有路可循。纵观他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川陕公路秦岭盘道横贯绝壁狮子滩电站大坝贡嘎山、大渡河、川藏公路等作品,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位胸怀家国的美术家,手握刀笔,正迈着矫健的步伐丈量山河。丰中铁创作于1963年的版画大江东去,描绘的正是“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画面采
4、用传统山水画的竖式构图方式,营造出长江奔流不息的动势。近景中,重峦叠嶂、壁立千仞,远景中,武汉长江大桥横跨画面,气贯长虹。远观作品,黑白对比鲜明、线条疏密有致,如一幅水墨山水,近观细节,则会让人忍不住想要触碰那些细腻、有力的刻痕。大江东去是丰中铁黑白木刻版画的代表之作,通过画家于这一时期创作的其他作品,如四川山水组画蜀道名峰增秀林业尖兵等,不难看出他已进入自身艺术创作风格的形成期。新中国的建设场景和时代成就,在丰中铁的版画中似乎找到了最恰如其分的展现方式,它们皆以恢宏的面貌纵横于名山大川之中,与自然天地交融共生。其中,最令人震撼的作品当数1974年创作的万水千山只等闲。画面视觉中心处,环形铁路
5、贯穿于群山之间,铁轨串起峰峦,令人叹为观止,铁路建造过程的艰辛可见一斑。丰中铁笔下的桥梁、铁路、水电站等,皆因与自然交织而产生富有生命的律动,自然造化与人类创造相映生辉,因此,其木刻作品也被称为“山水木刻”。真正拥有艺术创新能力的画家,往往也善于总结创作经验,并将其提炼为艺术理论。1985年,丰中铁发表了版画在四川的发展一文,深入研究了中国版画的发展历程、苏联版画对我国版画的影响以及四川木刻版画的独特风格。通过实践与思考,丰中铁对自己的艺术道路更加清晰和自信。到了80年代末,丰中铁的黑白木刻变得愈加豪放且细腻了。豪放,指绘画风格与胸中的格局气魄;细腻,则是指刀法的精密与手上拓印功夫的精湛。其作品意境如水墨画般空灵、悠远,山石线条经由岁月磨砺而更显细密苍劲、古拙自然,极富金石气,体现出丰中铁骨子里对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追求。刀笔刻山河,方寸写万丈。丰中铁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创作风格的探索与实践,其作品贴近现实,紧随时代。他始终保持着对黑白木刻最质朴的热爱,更走出了一条纯粹的、具有中国美学特质的版画道路。(作者:崔念啥,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