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2010-2022年考研教育综合333真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师范大学2010-2022年考研教育综合333真题(含答案).docx(6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一、名词解释1 .教育制度答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以及这些教育机构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教育制度具有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和强制性的特点。2 .学校德育答学校德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规范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儿童与青少年心灵的教育活动。它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实现的:学科教学;全校、年级、班级或团队活动;课外和校外活动。3 .“五育”并举答蔡元培在1912年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
2、格”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蔡元培强调“五育”不可偏废。“五育”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但都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五育中也有重点,即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4 .教学做合一答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学做合一既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第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针对传统教育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制裂,造成“田呆子、书呆子”两个极端以及“长不出科学的种子”的现象,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第二,“行是知之始”。第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3、。第四,这是对注人式教学法的否定,即要求教育要与实践结合。5 .角色扮演法答角色扮演法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6 .形式训练说答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人的心智是由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等)组成的,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得到发展和加强。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以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含义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4、答(1)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与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按其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和纵向流动功能。(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意义: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2 .实施教学评价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答(1)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2)教学评价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教学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掺杂个人情感,防止评价
5、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发展性原则: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指导性原则:教学评价应在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计划性原则:教学评价必须紧密配合教学工作有计划地进行,科学地控制各科教学评价的次数及总量并做出合理的安排,避免评价太多或过于集中,使学生和教师负担过重。3 .简述产婆术。答(1)“苏格拉底法”,又称“问答法”“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2) “苏格拉底法”的基本内
6、容。讥讽:就对方的发言不断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帮助对方依靠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般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4.在现代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体现出哪些发展趋势?答(1)教师素养的构成。专业知识素养。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a学科内容知识;b.教育学与心理学等知识,现代教师必须系统地学习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教育理论知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c.广博的知识文化修养,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关于教育研究的知识。专业技能素养。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包括:a
7、.教学认知能力,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的概括水平,以及对所教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自己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水平;b.教学操作能力;c.教学监控能力;d.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专业情意(情感素养)。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关于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精神内核,是一一个教师成为“好”教师的精神动力。身心素养。教师不仅要身体健康,更要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会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优劣成败,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身心素养。(2)教师角色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深化,教师为了要适应新的课程环境,其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教
8、师应该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转变;由教师权威意识向教学平等参与者意识转变;由学科的个体化向学科的合作化转变;由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交往、积极互动转变等,让教师成为真正的课程决策者、平等参与者、学科合作者,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教师角色的转变,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三、论述题1.试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并说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答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包括:(1)在课程目标上,改变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
9、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在课程结构上,改变传统的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在课程内容上,改变传统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现代技术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在课程实施上,改变传统教学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在课程评价上,改变传统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
10、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评价要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与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6)在课程管理上,改变传统课程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的弊端,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发展趋势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强调学生是能动实践的主体。“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未来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这种趋势将使学习者有更多机会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激发学习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道德教
11、育绝不只是政治思想品德课的责任,不仅要重视正式课程的作用,也要重视非正式课程即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局面。加强课程综合化。综合化课程既是为了避免增设新学科造成学生课业负担的需要,也是学生认识和把握科学知识基础的需要。学生在学习综合化课程中不仅可以初步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而且可以养成综合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品质。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课程个性化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网络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普遍运用,为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技术支持。多样化的课程是我国未来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多样化是统一性前提下的多样化,它是与
12、特色化、层次性、可选择性结合在一一起的。课程法制化。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也必然会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前进。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课程教材建设的政策与法规。2.评述北宋的三次兴学。答(1)第-次兴学: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令州县立学,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停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创建太学,将胡谖的“苏湖教法”引入太学,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体现了对当时教育空疏、流于形式的教育的批判。(2)第二次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工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
13、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3)第三次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至此,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网络,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分布的范围上,都远远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兴学。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扩建太学,营建太学之“外学”,作为太学的外舍;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土。三次兴学虽然都因为守旧派的阻挠而中断,但是从总体上讲,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3.评述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答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主张:(1)
14、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经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但儿童早期的经验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分散、杂乱),需要通过教学加以补充和整理,反映在教材中则为直观教材。兴趣:兴趣存在于经验之中。因此,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它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兴趣课程体系。赫尔巴特把多种多样的兴趣分为两大类一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其中经验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包括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兴趣。各种经验、兴趣有对应开设的课程,如对应经验的兴趣,应该开设自然、物理、化学、地理等课程。(2)第二个
15、基本主张是根据统觉的研究得出的。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步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据此,赫尔巴特提出了“相关”与“集中”的课程设计原则。(3)课程应与儿童的发展相呼应。文化纪元理论是课程设计和选择课程的基础。文化纪元理论认为,在人类历史早期,感觉在人的认识中起主导地位。在这之后,想象逐渐发展起来,人类的想象力在诗与神话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最后,当理性发展起来时,人类就进人到成年。不同时代的文化成果集中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不同发展水平。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需要把儿童发展和课程联系起来。4.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教育的启示意义答主要内容:(1)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不仅有高低层次之分,还有先后顺序。前四种属于基本需要,是缺失性需要,缺失性需要一旦被满足,其强度就会降低。后三种需要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