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15.内分泌系统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15.内分泌系统疾病.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内分泌系统疾病组成:内分泌腺、内分泌组织、内分泌细胞。功能:分泌激素,调节机体的发育生长和代谢活动;有特定的靶器官和细胞,并有相应的受体。与受体结合发挥生理调节作用。调节与反馈: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把器官之间的调节机制控制,保持水平恒定。分泌方式:远距离分泌、旁分泌、自分泌、胞内分泌。第一节垂体疾病第二节甲状腺疾病甲状朦的正常集构与功能:功能低下 正常 上皮扁平 立方 胶质浓厚 均匀甲状朦激素的合成:滤泡上皮细胞摄取氨基酸(酪氨酸)-合成甲状腺球蛋白,贮存在滤泡腔一滤泡上皮摄取碘一甲状腺球蛋白碘化-在TSH刺激下,滤泡上皮重吸收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水解为T3和T4,释放
2、入血。甲状腺肿概念:由于增生和胶质储存伴甲状腺激素异常分泌而产生的甲状腺肿大。分类:据有无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分为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两类。一、弥漫性非毒性甲状朦肿(单纯性甲状朦肿)致病机理:常由于缺碘致甲状腺素分泌不足,TSH分泌增多,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滤泡内胶质堆积而使甲状腺肿大。病理变化:根据发生、发展过程和病变特点,可分为3个时期1 .增生期别称:弥漫性增生性甲状腺肿;肉眼: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中度增大,一般不超过150g(正常20-40g),表面光滑。镜下:滤泡上皮增生,呈立方或低柱状,伴小滤泡和假乳头形成,胶质较少,间质充血。甲状腺功能无明显改变。Thyroidf
3、oliclesofvaryingsizesFolliclesarelinedbyWPerPlaaiCstratifiedcolumnarepdbebmwithintraluminalPdPHidrYtuftingsColloidi(ntwatery,withscallopedappearanceBloodve$eHalongwithlymphoidawreeates.2 .胶质贮积期别称:弥漫性胶性甲状腺肿;病因:因长期缺碘,胶质大量储存在滤泡内;肉眼: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显著增大,约200-300g,表面光滑,切面淡或棕褐色,半透明胶冻状;铁下:滤泡大小不等,大部分滤泡恢复扁平,滤泡腔高度扩大
4、,内含大量胶质。3 .结节期别称: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因:随着病程的发展,由于甲状腺内不同部分滤泡上皮增生与复旧变化不一致,加上间质纤维增生包绕,形成不规则的结节。肉眼:甲状腺不对称性结节状增大,结节大小不等,包膜可有可无,切面常见出血、坏死、钙化、囊性变和疤痕形成;镜下:部分滤泡上皮呈柱状伴增生,部分上皮复旧或萎缩,胶质储存,间质纤维增生包绕,形成大小不一的结节状病灶。病因及发病机制:缺碘、致甲状腺肿因子作用、高碘、遗传与免疫。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定义:指血中甲状腺素过多,作用于全身各组织引起的综合征,临床统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临床表现:约1/3患者表现眼球突出,也称为突眼性甲状腺
5、肿;好发人群及年玲:多见于女性,20-40岁最多见。病理变化肉眼:病变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增大,为正常的2-4倍,表面光滑,血管充血,质地较软,似牛肉状;切面灰红呈分叶状,胶质少,无结节。镜下:1 .滤泡上皮增生呈高柱状,有的呈乳头样增生,并有小滤泡形成;2 .滤泡腔内胶质稀薄,滤泡周边胶质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上皮细胞的吸收空泡;3 .间质血管丰富、充血,淋巴组织增生;4 .免疫荧光显示滤泡基底膜上有IgG沉着。临床病理联系:1 .甲状腺肿大,血T3、T4升高,基础代谢率增高,产热增多(烦热)。2 .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心悸,心跳加速,多虑,易激动,性情急躁等,手震颤。3 .因甲状腺激素增多,影响
6、磷酸化过程,能量不足,患者常有食欲亢进,消瘦无力。4 .眼球后软组织水肿及眼球肌肿大,故将眼球推压向外,引起突眼症。治疗:放射性碘131或手术病因及发病机制:1 .自身免疫性疾病:血中球蛋白增高;有与TSH受体结合的抗体【其中可分两种,一种是能促进甲状腺素分泌的甲状腺刺激免疫球蛋白(TSI),另一种是促进滤泡上皮生长的甲状腺生长刺激免疫球蛋白(TGI)2 .遗传有关;3 .精神创伤。三、甲状朦功能低下四、甲状朦炎根据病程及临床病理特点可分为:1 .急性: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炎症2 .亚急性:与病毒感染有关3 .慢性:淋巴细胞性/纤维性(一)亚急性甲状腺炎别称:肉芽肿性甲状腺炎;病因:与病毒感染
7、有关;发病人群:女性多于男性,中青年多见;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颈部压痛,病程短,一般数月内恢复正常。病理变化肉眼观:甲状腺呈不均匀结节状,轻至中度增大,质实,橡皮样;切面病变呈灰白或淡黄色,可见坏死或瘢痕,常与周围组织由粘连。镜下:病变呈灶性分布,部分滤泡破坏,胶质外溢,引起类似结核结节的肉芽肿形成,并伴有中性粒、嗜酸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可形成小脓肿,可见异物巨细胞反应,但无干酪样坏死。愈合期,巨噬细胞逐渐消失,滤泡上皮再生,间质纤维化,形成瘢痕。(二)慢性甲状腺炎1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别称:桥本甲状腺炎或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疾病类型: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人群:女性多见;临床表
8、现:甲状腺无痛性弥漫性肿大,晚期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表现,TSH升高,T3T4低,患者血内出现多种自身抗体。病理变化肉眼观:病变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增大,质地较仞,重量一般为60-200g,被膜轻度增厚,但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切面呈分叶状,色灰白灰黄。镜下:2 .甲状腺组织广泛破坏,萎缩;3 .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有淋巴滤泡形成;4 .不等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5 .纤维组织增生;6 .有时可见多核巨细胞。2.纤维性甲状朦炎别称:慢性木样甲状腺炎或Riedel甲状腺肿;原因:不明,非常罕见;好发人群:女性多见,男女比1:3,30-60岁好发;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表现,增生的
9、纤维瘢痕组织压迫可造成声音嘶哑,呼吸及吞咽困难等。肉眼观:病变甲状腺中度肿大,病变范围和程度不一,呈结节状,质地较硬似木样,与周围组织明显粘连;切面灰白。钱下:1 .甲状腺滤泡荽缩。2 .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3 .有淋巴细胞浸润,但不形成淋巴滤泡。五、甲状朦肿瘤(一)甲状朦腺疝起源:甲状腺滤泡上皮的常见良性肿瘤;好发人群:中青年女性多见;临床表现:多无特殊表现,肿瘤生长缓慢,可随吞咽活动而上下移动。肉眼观:1 .单发、圆形或类圆形;2 .大小一般在直径3-5cm;3 .切面多为实性,色暗红或棕黄,可并发出血、囊性变、钙化和纤维化;4有完隹包膜,常压迫周围组织。镜下:1 .单兔型腺疝:又
10、称滤泡性腺瘤,疮组织由大小较一致、排列拥挤似正常甲状腺滤泡、内含胶质的滤泡构成。2 .胶样型腺病:又称大滤泡性腺瘤,瘤组织由大滤泡或大小不一的滤泡组成,滤泡内充满胶质,并可互相融合成囊。3 .胎儿型朦痛:又称小滤泡性腺瘤,瘤组织由小而一致,仅含少量胶质或没有胶质的小滤泡构成,上皮细胞立方形,似胎儿甲状腺组织。4 .胚胎型腺疝:又称小梁性腺瘤或实性腺瘤,瘤细胞小,大小较一致,分化好,呈片状或条索状排列,偶见不完整的小滤泡,无胶质,间质疏松水肿状。5 .嗜酸性细胞朦痛(徐特菜细胞腺疝):又称HUrthle细胞腺瘤,较少见。瘤细胞大,多角形,核小,胞质丰富,呈嗜酸性,内含嗜酸性颗粒。电镜下见嗜酸性细
11、胞内有丰富的线粒体,即HUrthIe细胞。瘤细胞排列成索网状或巢状,很少形成滤泡。6 .非典型朦疝:癌细胞丰富,密集,常呈片块状、巢状排列,结构不规则,多不形成滤泡。间质甚少。癌细胞具有轻度异形性,形状、大小不一致,可呈长方形、梭形;胞核也不规则,染色较深,亦可见核分裂像,故常疑为癌变,但无包膜、血管及淋巴管浸润。(二)甲状朦癌原发甲状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男女比2:3,40-50岁多见;主要组织学类型如下:1.乳头状癌占比:最常见类型,占甲状腺癌60%;好发人群:青少年女性多。预后:肿瘤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预后好,10年生存率80%以上;转移:局部淋巴结转移较早;组织来源:滤泡细胞;微小癌:
12、直径小于ICnb远处转移少,预后较好。肉眼:球形,直径约3cm;切面灰白色;质地较硬;无包膜;部分病例有囊形成,囊内见乳头结构,又称为乳头状囊腺癌。镜下:1 .乳头分支多,乳头中心有纤维血管间质;2 .间质内常见呈同心圆状钙化小体,称“砂粒体”,有助于诊断;3 .乳头上皮可单层可多层;4 .肿瘤细胞核常呈透明毛玻璃样,无核仁,有核沟,核内有假包涵体。2滤池癌占比:甲状腺癌20-25%;好发人群:40岁以上女性多见;转移:易血道转移,预后较乳头状癌差;组织来源:滤泡细胞,向滤泡分化。肉眼:结节状;切面灰白色;质地较软;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浸润周围甲状腺组织。镜下:可见不同分化程度的滤泡分化极好的
13、滤泡癌难与腺瘤区别,需观察是否侵犯包膜和血管;分化差的呈实性巢片状,瘤细胞异型性显著,滤泡少且胶质量少;临床表现:肿瘤分泌降钙素,引起低钙血症、严重腹泻。肉眼:单发或多发直径171cm;切面灰白色;质地较软;可有假包膜。镜下:1 .瘤细胞圆形或多角形或梭形;2 .核圆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3 .瘤组织呈实体片巢状或乳头状、滤泡状、旋涡状排列,间质内常有淀粉样物质沉着;电铳:胞质内有神经内分泌颗粒。4未分化癌占比:又称间变性癌或肉瘤样癌,占甲状腺癌570%;好发人群:50岁以上女性多见;转移和预后:生长快,早期即可发生浸润和转移,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组织来源:涯泡细胞。肉眼:肿块较大,切面灰白色;无包膜,广泛浸润破坏;常有出血、坏死。镜下:瘤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核分裂象多见;小细胞型、梭形细胞型、巨细胞型、混合细胞型。第三节肾上腺疾病第四节胰岛疾病第五节弥散性神经内分泌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