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模式在国内的应用现状.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822573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终关怀模式在国内的应用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临终关怀模式在国内的应用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临终关怀模式在国内的应用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临终关怀模式在国内的应用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临终关怀模式在国内的应用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临终关怀模式在国内的应用现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临终关怀模式在国内的应用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终关怀模式在国内的应用现状.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临终关怀模式在国内的应用现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疾病谱不断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不断的加剧,我国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近些年来在逐渐的增加。临终关怀服务通过短暂的发展,在我国有了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其发展的模式也在逐渐多样化和规范化。我国目前的临终关怀实施模式大致可分为五类,即宁养院模式、社区医院组织模式、家庭病床模式、综合模式和其他模式。不难看出,临终关怀对于我国来说尚属舶来品,最初是为了解除安乐死的伦理困境,其服务模式及组织结构由最初处于模仿西方国家的阶段,正努力朝着专业化、本土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关键字:临终关怀,服务模式,应用现状弓I言3L我国临终关怀模式的概述3

2、1.1 跨专业合作运作模式和宁养医疗服务31.2 社区医院模式31.3 社区家庭病床模式31.4 综合模式41.5 其他模式42 .我国临终关怀模式的发展建议42.1 1加强对病人家属的关怀42.2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42.3 3加强老年病人的临终关怀服务42.4 促进儿童的临终关怀的发展52.5 恰当而适宜的解决伦理的冲突52.6 其他方面的措施53 .总结5参考文献6引言临终关怀是主要针对临终患者死亡过程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医护环境,温暖的人际关系和坚强的精神支持,缓解临终患者的身心痛苦,维护患者的生活尊严,帮助患者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并给予家属安慰和关怀的一种综合性

3、卫生医疗服务O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疾病谱的变化,近年来临终关怀在我国的需求加大。临终关怀的对象是诊断明确、治愈无望、预计生命期约六个月内的疾病晚期患者。现代医学普遍认为:临终关怀是为临终患者提供姑息和支持性照护的医护措施。它强调的是对临终患者照顾的姑息性,而不是治疗性。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出现较晚,就目前来看,对于临终关怀的模式研究我国是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本综述对现有的国内对临终关怀的模式进行阐述,希望能探讨出更加适合我国的临终关怀的模式。1 .我国临终关怀模式的概述1.1 跨专业合作运作模式和宁养医疗服务跨专业合作模式就是一种通过完善的护理体系,为病人的临终关

4、怀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专业的护理模式,是一种比较系统化的护理模式。宁养医疗的服务就是根据患者或病人需求的不同,为患者提供一种多元化的宁养服务。其中主要包括住院服务,家居宁养服务,日间宁养服务,专科门诊,哀伤辅导等。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大陆地区宁养起步比较晚,国内第一所宁养院是在1998年由李嘉诚先生捐资,汕头大学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的宁养院,标志着中国大陆开始了对宁养医疗服务本土化的探索。截至2011年,共有30家宁养院分布于全国25个省,每年服务患者约L5万人。但是因为受到经济水平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的深度影响,宁养院机构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上的资金限制,因此,目前宁养院医疗服务的模式还不能够在国

5、内大面积的推广与实行,也因此,此模式的受益的人数也十分的有限,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1.2 社区医院模式社区医院模式是一种在社区的医院或者是社区的服务站开设临终关怀的病房或者临终关怀的服务中心。钟华从病人和家属,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社会这三个角度,系统的分析了开展社区临终关怀的可行性。通过牛欢欢的相关调查可以看出,与医院病房的临终病人相比,在社区的临终病房病人,费用明显的降低,但病人的满意度和家人的满意度却明显的上升。罗彩云3认为临终病人能够入住社区医院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其实是一种双赢的举措。这样不仅能够平衡病人以及家属的心理,也能减少家庭承受的经济压力,并且能够方便家人的照顾和探病。社区医院

6、的住院病人少,所以病床也相对的宽松些,病人可以享受单独的病房,与家里的距离也很近,更加方便家属的照顾和患者的探病,病人也能够安稳的接受护理人员和家人的照顾,医疗费用也比较低,医护人员也相对熟悉一些。但是,由于大部分的医疗费用还没有被纳入医疗保障额范围之内,所以,社区医院临终关怀的模式的社会收益面还比较小,并且社区医院关于普及死亡教育以及工作环节的薄弱致使我国现阶段的社区医院的临终关怀覆盖率还是比较低的gO1.3 社区家庭病床模式社区家庭临终关怀的模式就是以社区为单位,社区的医护人员为生命将要结束的病人提供临终前的身体护理和心理护理,以及对家人的心理舒缓和安慰。家庭病床的模式比较被公认的一种模式

7、就是施榕的“施氏模式t,31o张爱荣阿,张士斌年也先后的对家庭临终关怀护理开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论述。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孝道”的影响,中国人总是要把儿女在父母临终前是否亲自尽到了服侍的责任,是否给父母养老送终作为一个孝子的标准,因此,家庭病床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临终关怀模式。但不难看出其倍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基于传统伦理孝道。而随着人们价值倾向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独生子女增多,家庭规模与职能的缩小及“空巢”家庭现象的增多,在家庭护理日益注重专业设施与技巧的趋势下,家庭病床临终关怀模式的应用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1. 4综合模式公认的综合模式有李义庭的PDS模式:全面的构建了1个中

8、心,3个方位,9个结合的体系久综合模式的代表有三种,即PDS模式、陈春燕建议的家庭一社区一医护又员相结合的临终关怀模式、刘瑛探讨的三级网络姑息照顾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是李义庭的PDS模式,即以解除病人病痛为中心,在服务层面、及务主体和服务费用这三个层面上,都坚持国家(医院)、集体(社区)和个体相吉合的方式。其他两类模式也大致以这样的视角划分出三级照顾层次。但是邱高会指出综合的临终关怀模式需要参与的人比较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以及医疗政策的健全,而根据我国发展额现状,这一模式的发展和普及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12. 5其他模式临终关怀其他模式中包括:人文护理的模式,满足护理的模式以及本土化的临终关怀

9、等等。临终关怀的其他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从病人的护理角度来看临终关怀的模式内容,在病人临终关怀护理的过程中,比较注重病人的真实感受,更加注重患者在护理中的个人感受和舒服度,能够让患者带有尊严的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如唐戈设计的满足模式、李淑华探讨的本土化临终关怀、王翠英提出构建的临终关怀人文护理模式,这些模式都或多或少提出了对临终患者的全面照护理思想,只是在临终关怀模式构建的探讨中,更加的注重对护理要求和物力治疗方向的研究。2.我国临终关怀模式的发展建议2. 1加强对病人家属的关怀对于病人家属来说,更是难以接受病人死亡的现实。冯国和,的研究调查表明:病人的家属会因为失去亲人而痛苦,发生严重的疾病,

10、甚至是导致死亡。而亲人的离世也会造成家属因为压抑或抑郁的情绪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抗压能力减弱等副作用的产生。而我国现阶段对临终病人的家属服务还没有开展。国外一些国家的临终关怀服务业同时为临终病人的家属提供一定的关怀服务,比如会在病人死亡后的一段时间里通过信件和邮件电话等方式为家属提供安慰和心理疏导。3. 2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在西方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里,社会义工会在临终关怀的服务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临终关怀服务的费用和死亡教育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并没有做够的义工和志愿者参与其中,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是有专业的机构人员来从事,而且这项社会工作因为人们观念的不认同发展的也比较缓慢加。3

11、.3 加强老年病人的临终关怀服务老年人是一个临终关怀的服务的主体。陆萍通过对社区老年临终关怀研究中发现:现如今我国己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随着社会和医学的进步,老年人所患的疾病也在逐渐的变化着,尤其是一些慢性的发展的过程是比较缓慢的,会导致老人在疾病和死亡之间痛苦的挣扎,所以,老人的临终关怀机构的作用逐渐的凸现出来,发展老年临终关怀也逐渐变得重要。3.4 促进儿童的临终关怀的发展同西方国家相比,对于儿童的临终关怀的发展,我国的发展比较落后。王翠英附在对临终关怀的人文关怀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的发展中,还没一家专门的机构为儿童临终关怀提供服务,因此,我们应该主动的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从

12、而加快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3.5 恰当而适宜的解决伦理的冲突邱高会囹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展开临终关怀服务的冲突包括:传统的死亡观和临终关怀的新观念在理念上的冲突,传统的医学人道主义与医学的功利主义在理论上的冲突,生命的神圣观和生命的质量观在价值观上的冲突,病人的知情权和病情的保密在知情权上的冲突。所以,在各种冲突之下,我们更要普及死亡教育,尊重病人的权利。2 .6其他方面的措施对于其他的方面的服务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增加服务机构整体的数量,加大医保管理的投入以及护理人员的传承等等。应加强其他方面的服务措施,比如提高执业人员的综合索质、增加服务机构的数量、加大国家医保的投入、家庭护士

13、与家政服务人员相辅相承等方面。3 .总结临终关怀服务事业是一项比较长远发展的事业,需要国家和集体作为主体,共同发展的一项事业。我国的临终关怀服务起步比较晚,发展的速度相对来说还比较迟缓,国家应该建立相关的组织和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法律的具体条文,帮助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并且加强宣传的力度O民办的临终关怀服务也是事业发展的一股有力的力量,应该在临终关怀服务的模式发展中充分的挖掘民办临终关怀机构的潜力,使其能够发挥最大限度的能力。同时,各级政府也应动员全社会和大众力量,在全社会中开展对死亡的教育,推动临终关怀的知识普及工作,扩大公众心中临终关怀的影响力,改变社会大众对临终关怀的偏见,从而引起社会大

14、众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和重视囹O参考文献1郭潇雅.“医学善终”锵锵行J中国医院院长,2016(2):38-41.2史宝欣.生命的尊严与临终护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27.3岳林,张雷.我国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其发展展望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7-119.4尹诗,姜冬九.我国临终关怀模式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2):48-50.5谢开,巫纪英,黄伟坤,等.跨专业合作运作模式在临终关怀中的实践运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6):487-489.6李嘉诚基金会“人间有情”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办公室.生命尽头宁静的港湾德宏州人民医院(记德宏宁养院)J卫生软

15、科学,2013,(04).7朱海玲,史宝欣,王丽娜.国内临终关怀模式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护理研究,2011,25(13):1217-1219.8钟华.我国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其发展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12,1(23):604-605.9牛欢欢.社区临终病房护理模式调查J.临床合理用药,2009,2(2):8610罗彩云.社区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护理,2003,6(11):137-138.11郭晶,刘素珍.我国社区临终服务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2,3,26):758-759.12王颖丽,金其林,陈风华.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的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0):3198-3199.13施榕.21世纪中国乡村家庭临终照护的伦理展望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2):97-9914张爱荣,尹爱华.浅谈对癌症患者开展家庭临终关怀护理的可行性及必要性J.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10):58-59.15张士斌.社区家庭临终关怀服务模式探讨J.河北医药,2006,28(8):772-773.16李义庭,刘芳,付丽.临终关怀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5):45.17朱金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的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护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