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专项训练(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常谈》专项训练(附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经典常谈专项训练(一)选择题1 .下列说法中和说文解字不符的一项是()A.文字不断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B.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C.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D.说文解字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体相同的。2 .下列说法中和说文解字不符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B.说文解字只有秦篆和一些晚周民间书,再古的可以说是没有的。C.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只有“契”,还有“书”和“印”。D.“印”是在模子上刻字,印在陶器或封泥上。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A.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B. “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C. “人”“言”为“信”,“信”是会意文字,“江”“河”是转注文字。D. “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4.对下面图片中的字,对应现代汉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A.山火木叶B.山水木叶C.山水支叶D.凸水木苗5.下列说法和三礼第五的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A.君师们认为社会混乱,所以需要排列次序制定礼法,人人各得一份应有的。B.有人说“礼教是吃人的礼教并不吃人,只是人的思想、社会进程变化了,成了“伪礼”。C.歌词就是诗;诗与礼乐是可以分开的
3、。D.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填空题1 .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朝代)末期有了(人名)造字的传说。2 .“六书”,即“”“指事”“”“”“转注”“。其中字最多。3 .讲五行的经典有尚书洪范,讲八卦的便是。4 .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乐包括和,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这便是O5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史书。左传传为鲁国(人名)所作。阅读题(一)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八卦的基磔便是一、二、三的数目。整画“一”是一;断画一是二;三画登而成卦是三。这样配出八个卦,便是乾、兑、离、震、艮、坎、巽、坤,是这些卦的名字。那整画
4、、断画的排列,也许是排列着著草时触悟出来的。八卦到底太简单了,后来便将这些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按照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1 .周易里的六十四卦是如何形成的?2 .回忆原著,说说为什么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二)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各题,(甲)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5、、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说说供奉“天地君亲师”的原因是什么?2.这篇文章选自礼记。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等各方面的内容,请你结合(乙)语段,说一说语段阐述了哪方面的内容,你有什么感受?(三)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书”原是纪录的意思;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
6、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1 .请说说尚书中内容的由来。2 .尚书记言也记事,记言和记事的区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
7、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
8、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1 .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2 .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3 .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4 .为什么说诗经是经典?请简要分析。(五)阅读下面选段,回答文后问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
9、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格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鳌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乙)他觉得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
10、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的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国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1.有人评价左传既是好史笔,也是好文笔。请你结合第段说说好文笔体现在哪里?2 .孔子修春秋的目的是什么?3 .你是如何理解春秋的大义的?答案:选择题1. D【解析】说文解字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故选D.2. C【解析】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除了有“契”和“铸”,还有
11、“书”和“印”。故选C。3. C【解析】“江”“河”是形声字。故选C04. B【解析】四个字都是象形字,描物之形。5. C【解析】歌词就是诗;诗与礼乐也是分不开的。故选C。填空题1 .战国仓颉2 .象形会意形声假借形声3 .周易4 .歌舞乐本5 .编年体左丘明阅读题(一)1.八卦逐渐演变,由整画、断画形成八卦。八卦再次排列组合,成了六十四卦。2.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这传里借着八卦和卦、爻辞发挥着的融合儒、道的哲学,和观象制器的故事,都大大增加了周易的价值,抬高了它的地位。(一)1.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2.本文
12、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语段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三)1.虞夏商周时代,汉人将当时留存的档案整理编辑,编成了尚书。2 .所谓记言,是记事的一种特别的方式。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四)L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3 .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口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口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4 .节奏要
13、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5 .诗经是春秋时期的民歌与宫廷伴乐的歌体,涉及当时流传的民歌与宫廷雅乐很多,诗的内容大体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制度、文化等,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概貌。孔子时代,孔子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解释那些诗篇。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育学生做学问要精益求精。“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以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诗经是孔子编录的集子,其它几部是书礼乐易春秋,称
14、六经,后乐失传,始称五经,所以诗经是比较重要的儒家经典。(五)L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鸳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2 .修春秋的总目的是为了说服君王实现自己的救国抱负。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的多。3 .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
15、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旃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经典常谈专项训练(二)判断题1 .小军读了四书第七后,作了如下知识梳理,请你判断对错,错误的请帮他更正。朱熹认为古时的大学里教“六艺”,小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它们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二步,他的意思是,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2 .根据战国策第八的内容判断对错,如有错误请更正。战国策士的心思是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汉代刘向在战国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探究题1.班级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阅读古文经典”的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任务:读楚辞】楚辞经典经典常谈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