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2022年关于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及对策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2022年关于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及对策建议.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XX市2022年关于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及对策建议一、“双减”政策落实基本情况1.深化教学改革。市教育局积极打造“三个课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近期,组织开展了新教育实验专题研修活动和全市首届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加强了“第一课堂”建设;全面实施课后服务,推进集体活动课程化、多样化供给,丰富了“第二课堂”内容;组织开展了“沿循总书记足迹、度续红色血脉”“传承治沙精神、争做国防卫士”等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构建基于研学实践的“第三课堂”,形成实践育人新模式。2 .强化作业管理。市教育局共命名首批作业管理示范学校34所,通过打造典型案例,积极探索作业管
2、理新模式。其中*区教体局从规范办学角度,规定了学期作业总量;靖边县教体局制定了作业实施情况月监测表和学校班级家庭作业审核公示卡;*高新区实施作业“三清J即作业管理堂清、日清、周清。通过创新作业管理新模式,对新型教与学方式的改革起到了支撑作用。3 .全面推行课后服务。2021年起,市政府将课后服务列为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之一,作为政府工程加以推进。今年秋季开学起已全面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目前,全市351所学校已参与课后服务,实现了完全寄宿制学校之外的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和有需求学生全覆盖;参与学生43.3万名,学生参与率达到96%。4 .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双减”工作开展以来,按照全省校
3、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的要求,8月份,市政府组织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校外培训机构“大摸底、大排查、大整治、大引导”行动,摸清了校外培训机构底数,规范了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目前,全市共有1610家校外培训机构,8月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以来,全市已有91家校外培训机构终止办学。二、存在的问题1.教师配置不合理,课后服务不到位。“双减”意见中着重提到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而现阶段学校人员结构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学校教师的人员结构配置以学科类教育为主,一些课后素质教育培养课程主要以学科型教师兼任,质量参差不齐,依赖教师个人素质水平,其投入时间精力不足,专业性也同专门的教师有较大差距。这类问题集中凸显在小学,
4、因此大部分小学目前课后服务内容主要以体育锻炼为主,缺乏更多类型课后服务。5 .升学压力巨大,作业减负难落实。当前中考已经实施分流制度,高中升学率不超过50%,中小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教师落实“双减”政策,不敢多布置作业;家长因为孩子升学焦虑,要求老师多布置作业;有些家长不满意孩子成绩,回家后主动布置课外作业。意见实施以后,学生作业量并没有得到明显减少。6 .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缓慢,培训方式隐形变异。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推进还较为缓慢,导致多数校外培训机构仍处于观望状态,没有进入全面转型和退出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全市只压减了40所,占比6.99%。校外培训机构和个人打起了“擦边球”,以“一对
5、一”“高级家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补习,不但隐蔽难以查处而且补习费用大幅度上涨,更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三、对策和建议1.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守住减负“支撑点”。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应教尽教。强化作业统筹管理,提高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作业质量,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必须严格执行作业公示制度,严控作业总量。增加教师编制,优化教师配比,盘活学校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实施中小学课后服务“扩面提质”行动,努力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引导学生从校外回归到校内。7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管住减负“关键点”。坚持严格落实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相关政策,强化培训内容监管、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尤其
6、是在从业人员资质、资金监管、合同使用、培训质量等方面加大监管力度。大力压减学科内校外培训机构数量,严厉查处隐形变异培训行为,切实减轻学生、家长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和家长合法权益。8 .深化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抓住减负“突破点”。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要持续以考核评价机制改革为抓手,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工作开展。不应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应将升学率与考核、绩效和奖励挂钩,加快建立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9 .大力宣传科学教育理念,扭住减负“平衡点”。减负是一场观念和认识上的改革,家长不理性、焦虑情绪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因素,需要培植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才能找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又避免负担过重的“平衡点”。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科学育人理念,大力提倡重视职业教育,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全面准确理解“双减”政策,为“双减”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