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江北冲河口轶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渡江北冲河口轶事.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南渡江北冲河口轶事南渡江,又称南渡大江,古称“黎母水”,是海南岛最大的母亲河,发源于霸王岭山脉海拔1223米的南峰山。南渡江在不同的流段,过去有着不同的名称。在临高境内的一段河流,称为“大江”;在澄迈段称作“新安江”“金江”;在定安段,称为“建江”;在海口段称为“南渡江”,其中上段称“白石河”(溪),下段称“北冲河(溪)”。从史籍资料看,“黎母水”是南渡江最早的名称。最早记录这个名称的是南宋人王象之,在其编纂的舆地纪胜中记载:“黎母水,在琼山县东三里”。另外,“北冲河”的名称比南渡江名称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而且还因为“北冲河口”的千年古谶,演绎出不少稀奇的故事。一、“北冲河”之名的由来南渡江弯
2、弯曲曲,从霸王岭山脉发源,干流贯穿海南岛中北部,流经昌江、白沙、琼中、脩州、澄迈、屯昌、定安、海口等市县,在定安县巡崖一带横穿G98东线高速公路后,犹如一条巨幅白练,来了个将近九十度的大转弯,向北奔流进入琼州海峡。南渡江也因为向北直冲大海,被人们称为北(博)冲河,或者北(博)冲溪。北冲河(溪)之名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从史志记载来看,“北冲”这一名称在宋代已被广泛使用,当时南渡江下游琼山段已出现“北冲河口”,以及“北冲渡”“北冲桥”的名称。明代万历琼州府志载:“博冲河口,在县东南五里顿林、东昌二都界。水从南湖流出,亦从大江迎入,为郡治巽方之水。”又载:“博冲桥,县东南四里顿林都,宋建。博冲渡
3、,县东南八里顿林都,在南渡,久移。水源自五指,历临、澄、定三县,会于本渡,接潮入海。兹渡系东路,来往甚众,原编渡夫三名,凡有置船下河博载者,轮充渡夫。”需要指出的是,“北冲河”“北冲渡”,史籍上记载为“博冲河”“博冲渡当地民间口头念作“博聪河”或者“博昌河”。在海南方言中,“北”字与“博”字读音相近,“冲”字也与“聪”“昌”谐音。二、北冲村和北冲馆北冲村是个古村,元代前已存在并建有村庙,其明清时属于顿林都,因村址靠近北冲渡而得名。正德琼台志载:“孝义祠,在郡东南博冲村,元建,祀孝子王绍,名南天庙。”北冲村已于2016年底被整村拆迁,其村址作为滨江路绿化用地建成带状公园。村址现仅余下村庙和一座日
4、军碉堡楼作为史迹予以保留,另外还有一方说不清年代的遗物“南无阿弥陀佛”四方石立柱,作为文化古迹留在原地,默默地诉说着这里的过往岁月。北冲村的地理位置因靠近“博冲渡”,处在琼州府东路驿站的起点,人们南来北往都途经此地,可以说是个交通要冲。1925年开通的“琼文公路”和“琼定公路”,都是以琼山府城为起点,途经北冲村。1939年2月10日,日军数千人在30余艘舰艇和50余架飞机的配合下,从海口天尾港登陆入侵海南。为了扼守交通要道及北冲渡口,日军于1939年10月在北冲村路边建了一座碉堡楼。碉堡楼高三层,四方形结构,顶上设有望台,边长3米。碉堡楼的东向面临南渡江北冲渡口,南北是从府城往定安、嘉积、三亚
5、榆林的必经之路,碉堡楼的存在,见证了日军的侵略行径。据咸丰琼山县志记载,明清以来,海口一带曾建有“海口公馆”“白沙公馆”。“海口公馆”建于明成化年间,位置在今海口天后宫附近,其作用主要是“为各官渡海驻节之所”。北冲村也建有“北冲馆”,位置在日军碉堡附近。清代僧州诗人李文彬曾作诗北冲馆即事:“窗外烟消四望平,此间山水可怡情。闲游江上观鱼跃,一片苍波澈底清。”诗中句里,读来让人感受到北冲村一带的风光之美。可惜的是,日军在北冲村建碉堡楼时,强行拆掉北冲馆的房子,用拆下来的砖头、石料和木材建碉堡,使得北冲馆成为一片废墟。三、北冲河口在琼州府城的南面,古时有一条溪流叫“学前水”,它源自西湖(即玉龙泉),
6、流经丁村、洗马桥、南桥,分为两条支流,一条向北绕府城东门,经攀丹、龙岐向北,流经仙桥路、海甸溪入海,被称为“河口河”(也称潘公河),即现在的美舍河;一条经薛村响水桥,向府城东南流,汇入南渡江,流入江口的地方,即是“北冲河口”。乾隆琼州府志在琼山县图中,还显要标出北冲河口的位置。在明清时期,“北冲河口”可以说是个海南名气很大的地方,缘于不知是哪个朝代,有个风水方家留下一句谶语,使宋代以来海南上至州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特别关注这个地方,并且引发了一些稀奇的事情。万历琼州府志对此作了记载:“谶云:博冲河口塞,五解状元生。万历甲寅年,尚书王弘诲、知府谢继科、通判潘大熙议,塞以图应谶。因乙卯年两学脱科
7、,水涨淹田,乡人共称不便,鸣于署府事推官傅作霖,委官开之。旋塞旋开,气运盖犹有待焉。”谶语说的是,北冲河口位于府城的东南面,有堪舆家认为其位置不利于“郡治”文运,只有把河口堵塞住了,文运才会开。于是,明万历甲寅年(1614年)端午节,由琼州知府谢继科、通判潘大熙等官员牵头,请来曾任南京礼部尚书、致仕在家的王弘诲到衙府卓明堂与众绅士一起商议,如何通过人工方式让北冲河口堵塞。曾在乡试中考取举人第一名(解元)的王弘诲,目睹众人对海南文运兴衰之事如此关心,甚为感动,当场挥毫写下一首长诗午日卓明堂议修筑北冲河口。期望“五百名世应时出,三千礼乐对纵横”“北冲河口尚未塞,女婿补炼须经营”“从此山河增气息,风
8、云会合符嘉祯”。字里行间,期待家乡多出人才的情怀跃然纸上。在大家响应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北冲河口真的被人工堵塞住了,人们在祈盼中等待来年的科考。一年后,乙卯(1615年)开科,琼州府学和琼山县学不但没有出现状元,连进土也没有一个。人们的热情被泼了一盆冷水,一时感到茫然,琼州府的官员对此也甚感无奈,而北冲河口附近的村民已坐不住了,因为一场暴雨过后,被人工堵塞的北冲河口,河水漫溢,淹没了两岸的稻田,村民跑到官府击鼓告急,要求挖开堤坝,解决河水泛滥问题。琼州知府当即委托署府事推官傅作霖来处理此事,傅权衡再三,决定挖堤,把好不容易筑起来的堤坝挖出了一个大决口,疏导了河水,恢复了生产。通过人工方式堵塞北冲河口,是一件记载在明代琼州官府文献中的真事。自从废除科举制度之后,岁月的河流己经漂去许多陈年往事,少有人再去关注北冲河口这个地方了。如今,“北冲河口”作为南渡江畔带状公园内的一个遗存,其不仅是个留在记忆中的“个钱渡”遗址,也是一个具有历史人文韵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