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ppt(2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 及预防措施及预防措施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三类 手术切口分为三类:类为无菌切口,类为可能污染切口,类为污染切口。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者以“”计,不能确定为“”者以“”计。v1、清洁切口,用“”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v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
2、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v3、污染切口,用“”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愈合的分级有三级愈合的分级有三级 v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v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v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v 引
3、起术后切口感染的最低条件是有细菌来源,有传播细菌的载体以及细菌经切口进入机体的途径。至于切口是否发生感染则取决于细菌进入切口的数量、细菌的致病力和患者的抵抗力。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性可用下列公式表示:污染切口的细菌数细菌毒力机体的抵抗力感染系数。由此可以看出造成切口感染的最重要的条件是手术的污染程度。另外,手术技巧、患者的免疫力、年龄、营养状况、住院时间长短、手术时间长短以及切口部件、切口局部有无坏死组织等都与发生感染的机率有关。v 1、患者健康状况:休克、营养不良、贫血、糖尿病、肝硬化、恶性肿瘤等均能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增加感染的机会。v 2、切口部位:不同切口部位对细菌的抵抗力不同,感染率也不
4、相同。消化道、呼吸道等疾病手术切口的感染率较高,而未与口咽相通的面颈部切口感染率相对较低。v3、手术技巧:良好的手术技巧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技术高明的医生,不仅能缩短手术时间,而且能适度地处理组织、减少出血、消灭死腔,降低感染几率。v4、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与患者的住院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据有关统计,住院1d清洁切口的感染率为1.2%,1周为2.1%,2周为3.4%,3周以上为14.7%以上。造成感染率与日俱增的原因是患者皮肤上和体内存在的细菌与医院环境中和工作人员身上携带的毒力较强的且具耐受性的细菌互相交融有关。v 5、其他:老年、肥胖、手术时间长、引流部位选择不当、慢性病患者
5、等都能使感染几率增高。v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出一种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指数,包括四个危险因素:腹部手术,2h以上的手术,污秽或感染的手术,有3个以上出院诊断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切口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v 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环节较复杂,因此,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贯穿于护理活动的拿过程 v 1、术前准备:预防微生物污染切口,应开始于手术前。v 2、患者皮肤准备:做好患者手术前的清洁和皮肤准备,对于预防切口感染是很重要的。据调查,术前不沐浴患者术后清洁切口感染率为2.3%,用肥皂沐浴者为2.1%,用消毒药皂沐浴者为1.3%。术前备皮的方法不同感染率亦不相同,剃毛比剪毛的感染率要高,
6、并且备皮时间距手术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所以,为降低切口感染率,最好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于术前1d洗澡、理发、剃须、剪指(趾)甲,更换清洁内衣。备皮时检查皮肤有无炎性反应及破损,切忌剃破皮肤,剃毛后用75%酒精消毒手术区皮肤,并用无菌巾包裹,立即或在较短的时间内施行手术。v 3、胃肠道准备:对于消化道手术前,要充分做好胃肠道准备,尤其是对结肠手术至关重要。因为结肠内有大量的厌氧菌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所以在术前1d按医嘱给予口服抗生素,可使结肠中的病菌显著减少,同时术前1d给予流质饮食,术前晚和术日晨各清洁灌肠1次,有助于防止术后感染。v 5、合理使用抗生素:一般清洁手术不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某些
7、污染手术,如胃切除、肠切除等,如果事先估计手术时间长,污染可能性大者,可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另外一些较大的手术,如严重创伤、心脏手术等,应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抗生素预防。文献报道,在预防切口感染上,术前2h使用抗生素效果较好。手术室控制感染的对策手术室控制感染的对策 v 多数术后切口感染可朔源于手术时刻,而且都与手术中发生的特定事物紧密相关。所以感染菌源除来自患者外,更重要的是手术室环境、器械敷料及手术人员的无菌技术。v 1、手术室环境的控制:加强室内流通,手术室要求建筑位置合适,结构布局合理,仪器设备现代化,符合无菌原则。手术室应位于较高层,以保持空气洁净;严格区别清洁区、污染区、无菌区、无菌手
8、术间、污染手术间。手术间应配备高效能过虑器,使其进入手术间的空气达到无菌无尘为目的。手术间大小符合要求,温度、湿度适宜,地面用水磨石,设下水道以便于刷洗。手术间门以自动开启为好,以避免因开、关门引起气流使尘土飞扬,手术间每天早、中、晚各用紫外线照射1h,每次做手术间空气培养1次,细菌数不应超过规定标准。v 2、手术室器械、敷料的管理:手术室器械、敷料应彻底清洁、不残留任何血迹、异物等,并且经过高压灭菌后才能使用。每个手术包内放置化学消毒指示卡,外有3M胶带,以保证灭菌效果。定期对高压锅进行检修,每周用芽胞细菌菌片监测其压力效能。对于不能高压的器械及物品改用环氧乙烷灭菌消毒。v 3、手术人员的准
9、备:凡参加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室必须更换手术室专用且消毒过的衣、裤、戴好帽子(头发不外露)、口罩(遮住口鼻)。穿手术室衣服、拖鞋不得外出,必要时更换清洁的外衣、鞋后方可。手术人员应的按照刷手规则严格刷手,刷手后手臂不得培养出致病菌。参观手术的人员不得互窜房间,手术室最好安装闭路电视教学。v4、手术中的无菌操作:正确掌握无菌技术是预防切口感染,保证患者安全渡过手术的关键。手术人员穿戴无菌手术衣及手套后,应明确有菌、无菌界限。背、肩以上及腰以下、手术台平面以下部位视为有菌区,器械、手套、敷料等污染后应立即更换,手术区皮肤按手术规定范围严格消毒,按无菌原则铺巾,手术野皮肤粘贴手术薄膜。切开胃肠道、胆道、
10、呼吸道、生殖道前用纱垫保护周围组织,残端需经消毒处置,吻合所用的器械,物品不得用于其他部位的操作。缝合完毕重新洗手或换手套。切口皮肤缝合前后或延长切口时均以酒精球消毒皮肤,切皮刀不能用于切口内。手术后的护理手术后的护理v1、注意切口包扎:手术切口缝合后应敷以吸附性很好的敷料,对头部、四肢切口可用绷带加压包扎,以减少组织间隙渗液和消灭死腔,敷料一经渗湿应立即更换,以杜绝细菌穿透,并清除能繁殖细菌的渗液,避免皮肤浸渍。固定和抬高患肢有利于减少淋巴流动和细菌扩散。v2、注意对切口的观察:每次更换敷料时必须仔细查看切口局部有无感染迹象,任何可疑感染伤口换下的敷料都应做细菌培养检查及涂片革兰染色镜检。v 3、换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换药要在清洁的环境中进行,以避免空气中的细菌落入切口。护理切口前后应按规定洗手、戴好口罩、帽子、并用无菌技术检查和处理开放的创面和引流物,在处理两个不同的切口之间,要严格洗手,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