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扬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学技术普及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和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前言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公民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
2、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为我市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颁布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充分发挥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不断完善现代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体系、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和监测评估机制等,以重点人群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取得长
3、足发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从2015年的8.2%提升至1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56%,呈现出与扬州市经济社会相协调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相比苏南城市仍有较大差距农村及老年群体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优质科普资源有效供给不充分,科技资源科普化有待深化;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保障条件有待加强。这些问题需要科学应对、精准施策,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习近平视察扬州时提出:“扬
4、州是个好地方。”这既是对扬州过去的充分赞许,也是对扬州未来的殷切期望。深入实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素质已成为我市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提升公众终身学习能力、增创未来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是打造高素质创新大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现代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全市上下要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清形势,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全民科学素质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全民科
5、学素质工作以及视察扬州等系列重要讲话指示要求,紧扣扬州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优化科普服务供给为重点,着力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普惠共享”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生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二)基本原则突出价值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播科学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坚定创新自信,营造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坚持协同推进。各级政府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投入保
6、障,激发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增强全民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协同推进的社会化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大格局。优化服务供给。破除制约科普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组织动员机制,强化政策法规保障,突出服务基层,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扩大开放合作。突出区域优势,立足国际视野,在公民科学素质国内外交流中增进开放互信、深化创新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共同应对区域性科技治理挑战,畅通形成内外联动、多向互济的科学素质开放合作新局面。(三)主要目标2025年,我市公民具
7、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9%。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公平普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机制体制、条件保障等体系更加完善,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实现,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更加均衡,全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三、提升行动重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理性思维,着力开展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一)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L加强校内青少年科学教育。将落实立德树人、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中小学校育人全链条。在幼儿园保教工作中融
8、入科学启蒙和生活技能教育内容。深化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教学改革,构建提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将综合实践能力纳入学生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考核。在普通高中科学与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中明确学科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普通高中要开足通用技术课,开设科学相关学科选修课,广泛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跨学科探究活动,扎实有序推进普通高中与高校协同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加强农村中小学校科学教育设施建设和配备,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扶持和鼓励中小学校和职业(技工)学校建立一批特色鲜明的“青少年科学俱乐部,“,青少年技能角,“青少年科学工作室,“,青少年劳技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深化
9、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中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支持在校学生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增强学生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5年底,全市建成10所省级“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和8个省级“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创新实践基地。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团市委、市科协等,各县(市、区)政府、功能区管委会2 .完善校内外科学教育联动机制。切实利用科技(科普)场馆、博物馆、流动科技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实验室、科普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资源深入开展学校科技节、科技专家进校园、学生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实训基地)开放日、高校科学营、少年科学院、科普e路游学等探究性、启发性
10、、创新性科学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通过参与、调查、实践、创作等方式,激发好奇心与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丰富服务形式与内容,广泛开展科技类实践活动,鼓励学校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协同育人,探索利用校外优质科普资源开展实践研学活动的新模式。通过制定标准、规范运行、严格考核,命名一批校外“青少年科学工作室”“青少年技能馆”和“青少年科普研学实训基地促进校内科学教育与校外科普活动有效衔接。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将中小学校科学教育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考核内容。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文广旅局、市科协、团市委等,各县(市、区)政府、功能区
11、管委会3 .拓展青少年科学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等科技团体作用,利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科技竞赛、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领航杯”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实践活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少年技术技能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审等平台引导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培养。加强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推进高校科学基础课程、科学史等科学素质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深度开发科技创新、科普宣传数字化推广应用,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等学习方式,用好“名师空中课堂云云上科学课堂”等线上教育平台,引导青少年正确合理使
12、用信息资源、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创新拓展家庭科学教育传播渠道及方式方法,把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成效纳入文明家庭等认定标准。推动科学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重点扶持经济薄弱地区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面向农村特别是农村留守青少年开展科学教育、创新指导、心理疏导、应急避险技能培训等志愿服务。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委宣传部、市应急管理局、消防支队等,各县(市、区)政府、功能区管委会4 .实施教师科学素质培养提升工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师培养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技能、科学精神、科技创新能力等培训,提高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规范科技教育辅导员培训、管理和资格认定,每年培训科技辅导员
13、200人、认定100人。加大对学校专兼职科技辅导员的支持力度,在职称评定、享受待遇、评价考核、激励奖励、外出培训、继续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科协、团市委等,各县(市、区)政府、功能区管委会(二)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1 .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分层次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和小农户科学素质培训,举办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等活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与生产经营能力,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0.6万名,其中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500名。面向服务农业农村技推广人员、农技协领班(办)人、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
14、人、农村实用人才、乡土人才、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农村妇女等群体,通过专业培训、技术交流、创新创业辅导等方式,每年培育乡村科技人才150名,带动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提高生活品质。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农科院、市妇联、市科协等,各县(市、区)政府、功能区管委会2 .加强农村科普与科技服务。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二院士专家科普乡村行等科普活动,普及绿色环保、卫生健康、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移风易俗等科学理念和科技知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乡村文化品质,推动农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
15、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包村联户,每年组织IOoo名农技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培育3000名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引导科普资源向重点帮促地区倾斜,组织科技专家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示范推广等结对帮促服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责任单位:市科协、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农科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卫健委、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消防支队等,各县(市、区)政府、功能区管委会3 .健全农村科普服务条件与体系。推动农村科普设施与文体、教育设施融合建设,加强农村学校科技场馆建设,提升流动科普设施在农村的运行效能,培育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科
16、技服务超市、星创天地等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载体平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技协等专业技术学会(协会)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服务,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技协等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支持农技协与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服务主体融合发展,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和服务体系建设。开发创作一批通俗易懂、适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科普作品,完善移动端传播体系,培训农民手机应用技能,持续建设农村基层科普队伍。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农科院、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科协等,各县(市、区)政府、功能区管委会(三)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1 .构建科学教育培训体系。按照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建设要求,加快推进职业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改革,建立各类主体平等竞争、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