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路径分析与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路径分析与建议.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路径分析与建议一、实现“双碳”目标要求重构能源体系现阶段,我国用能需求高,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使得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高”O2020年全国能源系统相关二氧化碳排放约113亿吨(含工业过程排放),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对应碳排放占比分别为66%、16乐6%o为促进“双碳”目标达成,需重构能源体系。探讨能源转型框架路线图需要从二氧化碳排放来源、人为消除方法等方面综合考量分析。二氧化碳排放的人为消除方法主要包括碳汇、碳捕捉与封存。就整个能源系统而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两种方式为减少能源消费总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图1碳中和实现路径运用情景分析法,根据消费总量和能源结构设定能源转型情
2、景。消费总量方面,设定为高能耗情景和低能耗两种情景,预计206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0亿55亿吨标准煤。能源结构方面,设定了两种不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的能源消费结构情景:高比重情景和低比重情景。预计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80%90%o组成了四种未来能源转型和碳减排情景:一是低能耗和非化石能源低比重情景,二是高能耗-低比重情景,三是高能耗-高比重情景,四是低能耗-高比重情景。120202。2025203020352040年份高能耗-低比情景高能耗-高比情最低能耗-低比情景低能耗-高比重情景图2四种情景下的能源消费碳减排路径二氧化碳减排速度最快的是低能耗-高比重情景,其次是高能耗-高比重情景,
3、再次是低能耗-低比重情景,最后是高能耗T氐比重情景。上述四种情景均能够满足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要求。在基准情景下,2060年仍然有16亿吨的碳排放量。考虑CCUS技术运用后,因能源消费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有望减少到10亿吨以内。而在碳中和目标设定情景中的低能耗-高比重情景下,2060年碳排放量能够降至10亿22亿吨。因此,通过控制能源消费量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来重构能源体系的可行性较高。图3基准情景下的能源转型情景二、能源体系重构以电气化和低碳化为主方向重构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双碳”目标导向下能源体系重构的核心。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一方面
4、有助于终端能源消费部门通过电能替代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有助于通过非化石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来实现低碳排放。由于大部分非化石能源是通过电能转化利用,实施电能替代的终端部门用能方式将进一步提升电气化水平。同时,加大对非化石能源的利用又会促进电力系统低碳化。因此,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本质是实现高水平电气化和低碳化。2060年:85%2060年:90%ULt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020年为 15.9%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2020年为 33%电力系统低碳化图4电力系统低碳化在能源系统电气化水平方面,“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规模要达到6000万吨标准
5、煤以上。随着生产侧非化石能源大比例接入电力系统,电气化水平在能源生产侧主要体现为一次能源通过电能转化的比重,即一次能源用于发电的比重。由于加强终端部门电能替代将有效削减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电气化水平在消费侧主要体现为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预计到2060年,在生产侧一次能源通过电能转化比重会由2020年45%提高到85%以上,相应的终端能源消费也从目前的26%提高到70%左右,电能将逐步成为终端能源主体。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应将发展非化石能源放在首要位置,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和发电比重,进而实现电力系统低碳化。预计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从2020年的15.9%提
6、高到85%左右,对应的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将从2020年的33%上升到90%以上;相应地,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占比将达到9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将达到14万亿千瓦时。随着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的提升,非化石能源电能转化比重也将提高,非化石能源会逐步取代化石能源成为支撑电力系统的主要能源。能源系统电气化图5能源系统电气化三、新型电力系统的五大特征“双碳”目标下,低碳、零碳的非化石能源将替代传统高碳能源成为电力系统能量供应的主体。新型电力系统具有五大特征:适应新能源比例持续提高的要求,具有高度灵活性以适应风电光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电力电子化大大降低系统的转动惯量,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高
7、度数字化、智能化、互联化。(一)适应新能源比例持续提高的要求“双碳”目标形成的低碳约束要求电力系统的能源供应体系由传统化石能源为主体向非化石能源为主体转变。然而,水电、核电、生物质发电和地热发电受资源环境等因素的约束,未来开发规模相对有限,无法成为电能供应的主体。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由于资源丰富、利用技术相对成熟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能源供应的主体。预计到2060年新能源发电量将占总发电量的65%以上,装机量将占总装机量的80%以上。(二)具有高度灵活性以适应风光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风光等新能源发电间歇性、波动性的特征促使新型电力系统波动性、不稳定性增强。为保证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新型电力系统
8、将是可以平抑出力波动,具备充足调峰调频能力,可有效应对电源、电网及负荷波动性、不稳定性的高度灵活的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的高度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系统,具有较强预测能力和平衡调控能力的调度系统,各类储能的广泛应用。(三)电力电子化大大降低系统的转动惯量在新能源替代和新型负荷等多重内外部需求的共同驱动下,电力电子技术将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发、输、变、配、用各环节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发电侧将从以传统机械电磁元件为主转向以电力电子元件为主,这将形成低转动惯量的新型电力系统。由于低转动惯量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较弱,更易发生的功率扰动与电力安全事故将威
9、胁新型电力系统的平衡稳定运行。(四)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考虑到风能、太阳能资源分散性的特征,为最大程度开发和利用新能源,集中式与分布式相互结合、协同发展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特征。该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集中式电源和分布式电源相结合,二是主干电网和区域电网、微网相结合。新能源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开发利用依赖于源网荷储一体化。在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下,新型电力系统将通过源网协调、网荷互动、网储互动、源荷互动等多种交互方式整合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提升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和电力系统运行效率。(五)高度数字化、智能化、互联化在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开发利用模式下,能源供应和负荷主体数量激增,新型电
10、力系统需要对其进行实时状态感知,并对海量的交互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为提升电力调控系统的信息采集、感知、处理能力,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的综合调控需求,新型电力系统将呈现出高度数字化、智能化、互联化特征。依托高精度分布式传感器网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新型电力系统将实现电力设备与智能电网深度融合,并构建连接发电、输电、用电、储能等各环节电力设备的智慧物联系统。传统电力系统数字化、智能化电力系统图6传统电力系统与数字化、智能化电力系统对比四、合理把握能源转型的节奏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进程中,除了碳减排之外,还要着重考虑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能源供应保障,二是能源供应的经济性。平衡传统能源和新
11、能源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要在能源供应保障、经济性和碳减排三重目标下寻求能源转型的最优解。按照“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从2020年至2060年,我国碳中和战略的实施大体上可以分为“前十年”和“后三十年”两个阶段,前十年里实现碳达峰目标,后三十年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本文提出三种能源转型的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新能源“单兵冒进”。这会对我国未来能源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第二种模式是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比翼齐飞”。这需重新构建能够适应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协同发展的系统。第三种模式是新能源和系统变革“双轮驱动”。这种模式是最合理的能源转型模式。本文提出的能源转型节奏如下:在非化
12、石能源消费比重方面,到2025年,比重达到五分之一,到2030年为四分之一,到2035年为三分之一。同时,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每五年平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从2035年的30%左右到2040年的40%左右,到2045年的50%左右,到2050年的60%左右,到2055年的70%左右,到2060年85%左右。二者相结合,即为能源转型的节奏。图720202060年能源转型模式(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五、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分“三步走”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特征。锚定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按照系统建设要求,设置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目标。因
13、此,以2030年、2040年、2060年为战略目标的重要时间节点,“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风光能源发电占比”及“煤电发电占比”为主要依据,制定能源低碳转型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分三个步骤预测不同阶段电力系统的能源结构。第一步(20202030年):此阶段仍以煤电为主,新能源发电快速发展。其中,2030年煤电发电量比重降低到50%以下,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比重提高到37%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提高到45%左右,新能源发电量比重提高到近25%。此阶段为增量替代、技术攻关、体制改革的重要阶段。第二步(20302040年):初步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煤电逐渐退出主导地位,非化石能源发电逐渐
14、成为主体能源。风光发电量比重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新型电力系统开始具备“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的特征。其中,新能源发电量比重接近40%,煤电发电量比重降低到33%左右。此阶段为存量替代、系统变革的重要阶段。第三步(20402060年):新型电力系统逐步成熟,将建成近零排放电力系统。新能源主体地位不断加强,煤电加快退出,形成包括生物质发电、核电、水电、储能、氢能等低碳多元灵活性电力系统。此阶段,预计到204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超过70%,带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50虬预计到2050年,风光电发电量比重超过5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比重接近70%,非化石能源发
15、电量比重达到80%左右。六、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议(一)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我国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随着太阳能和风能产业链的降本增效,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将是未来发电的主要方式。预计2030年风光装机容量占比40%左右,2060年占比80%左右。2030年风光发电占比20%左右,2060年占比65%左右。2020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 2050 2055 2060*发电装机含图8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各能源发电量占比(二)积极稳妥发展水电、生物质发电加快常规水电建设。发展水电是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能源、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的有效途径。预计到2030年,水电年发电
16、量L5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3%;水电装机容量4.4亿千瓦,占总装机的12虬预计到2060年,水电年发电量为1.8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2初水电装机容量为5.6亿千瓦时,占总装机容量的8机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能源化利用潜力大。预计到2030年,生物质年发电量0.25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2%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0.58亿千瓦,占总装机的跳。预计到2060年,生物质年发电量0.5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3机(三)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核电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必然选择。应充分发挥核电运行稳定、安全可靠等特点,推动能源消费高质量发展。预计到2030年,核电年发电量0.9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