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3.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783741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最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3.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最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3一、概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z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在DIC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到凝血、抗凝、纤溶等多个系统,临床表现也多样化,容易与其他引起出凝血异常疾病相混淆,因此DIC的诊断仍然是一项需要丰富专业经验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二、临床表现DIC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众多疾病复杂病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其主要基础疾病或诱因包括:严重感染、

2、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及外伤等。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尚有DIC各期的临床特点,故临床表现复杂且差异很大。DIC早期高凝状态期,可能无临床症状或轻微症状,也可表现血栓栓塞、休克;消耗性低凝期以广泛多部位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出血更加广泛且严重,难以控制的内脏出血;脏器衰竭期可表现肝肾功能衰竭,呼吸循环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DIC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下:1 .出血:自发性、多部位(皮肤、黏膜、伤口及穿刺部位)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叩。2 .休克或微循环衰竭:休克不能用原发病解释,顽固不易纠正,早期即出现肾、肺、脑等器官功能不全。3 .微血管栓塞:累及浅层皮肤、消化道黏膜微血管

3、,根据受累器官差异可表现为:顽固性休克、呼吸衰竭、意识障碍、户页内高压、多器官功能衰竭。4 .微血管病性溶血:较少发生,表现为进行性贫血、贫血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比例,偶见皮肤、巩膜黄染。三、实验室检查DIC的实验室检查包括两方面:一是反映凝血因子消耗的证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I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I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血小板计数;二是反映纤溶系统活化的证据,包括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lD-二聚体(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最新解读X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1此外,国外近年来开展分子标志物用于DIC早期诊断,发现部分标志物,如TAT可有诊断意义,有望用于临床。四、诊断

4、在DIC诊断中,基础疾病和临床表现是两个很重要的部分,不可或缺,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指标来综合评估,任何单一的常规实验诊断指标用于诊断DIC的价值十分有限。国内早在1986年就首次提出了DIC的诊断标准,2012年修订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在全国各家医疗机构广泛应用,推进了DlC临床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不能精确定量等缺陷。近年来欧美和日本专家相继制订出多指标的DIC积分诊断系统,包括: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标准(ISTH1日本卫生福利部标准(JMHWX日本急诊医学学会标准(JAAM但是,这三个标准诊断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仍存在广泛争议。上述三大积分系统目前在国内临床使用较为混

5、乱,尚无在中国人群对上述三大积分系统进行验证的研究数据。为进一步推进中国DlC诊断的科学化、规范化,统一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于2014年起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建立了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hineseDICscoringsystem,CDSS)(表1),该系统突出了基础疾病和临床表现的重要性,强化动态监测原则,简单易行,易于推广,使得有关DIC诊断标准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此外,DIC是一个动态的病理过程,检测结果只反映这一过程的某一瞬间,利用该积分系统动态评分将更有利于DIC的诊断。五、鉴别诊断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藏(TTP):TTP

6、(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痛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是一组以血小板血栓为主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发热和肾脏受累等。遗传性TTP系ADAMTS13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降低或缺乏所致;特发性TTP因患者体内存在抗ADAMTS13自身抗体(抑制物)而导致ADAMTS13活性降低或缺乏;继发性TTP由感染、药物、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发。2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HUS是以微血管内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的综合征。病变主要局限于肾脏,主要病理改变为肾脏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少尿、无尿等尿毒症表现

7、更为突出,多见于儿童与婴儿,发热与神经系统症状少见。HUS分为流行性(多数有血性腹泻的前驱症状散发性(常无腹泻)和继发性。实验室检查:尿中大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及尿胆素,肾功能损害严重;HUS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及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一般正常,血涂片破碎红细胞较少,血浆ADAMTS13活性无降低。3 .原发性纤溶亢进:严重肝病、恶性肿瘤、感染、中暑、冻伤可引起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减低,导致纤溶活性亢进、纤维蛋白原减少、其降解产物FDP(当纤维蛋白原降低时,你想到了什么?)明显增加,引起临床广泛、严重出血,但无血栓栓塞和微循环衰竭表现。原发性纤

8、溶亢进时无血管内凝血存在,无血小板消耗与激活,因此,血小板计数正常。由于不是继发性纤溶亢进,故D-二聚体正常或轻度增高。4 .严重肝病:多有肝病病史,黄疸、肝功能损害症状较为突出,血小板减少程度较轻、较少,凝血因子VIn活性(FVln:C)正常或升高,纤溶亢进与微血管病性溶血表现少见,但需注意严重肝病合并DIC的情况。5 .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APS):临床表现包括: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神经症状(脑卒中发作、癫痫、偏头痛、舞蹈症),肺高压症,皮肤表现(网状皮斑、下肢溃疡、皮肤坏死、肢端坏疽)等;实验室检查:抗磷脂抗体抗体(APA)阳性,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狼疮抗凝物质(LA)阳性(浅谈狼疮抗凝物的检测),BFP-STS相关抗体假阳性,Coomb试验阳性,血小板数减少及凝血时间延长。来源: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7,38(5):361-363.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7.05.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