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新闻写作有哪些误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新闻写作有哪些误区?.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常见新闻写作有哪些误区?随着媒介竞争的加剧和记者队伍更新速度的加快,新闻写作方式不断进步的同时,一些不规范,甚至可能导致新闻客观性原则缺失的写作或策划方式也在不断出现。一般情况下,新闻写作中常见以下几个误区:L媒体介入新闻事实2003年9月份,西安媒体报道了陕西青年曾青6次金榜题名却因无法凑足学费走进大学校园一事。报道后,社会各界纷纷解囊相助,凑足了曾青大学4年的生活费用,学校也决定减免他大学4年的学费。正当媒体热情洋溢地报道这位寒门学子不平凡的求学之路并欣喜地告诉读者“曾青能上大学了”时,曾青却做出了一个让媒体十分尴尬的决定:从刚刚踏入校门不足25个小时的学校退学。他解释退学的原因是录取他的
2、高校并不是他理想中的高校,并声称“我本来就不想来上学,是某报对我进行报道后不少人捐了钱,不来不行了二媒介的倾向和情感应该有一条底线,那就是尊重事实一一所有的事实和事实的所有细节。这不仅是社会公众对媒介的基本要求,也是媒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还有一种情况,记者成了.“戏中人”。记者忙于搜集证据、卧底毒窝、带领受害人到政府申冤或帮助警察与绑匪谈判这些记者忘了自己“观察者”的角色,自觉、不自觉地参与或介人到事件中,有的甚至忘记自己报道新闻的职责。记者成了“作秀者”,成了保姆、吧女、下岗工人、乞丐、环卫工人记者在进行角色、职业转换的时候,已经对他所要采访的行为有预期的考虑,因此与其说是“体验”,不如
3、说是在“验证”,这就不可避免地妨碍了报道的客观性。中央某媒体的一位记者在一个叫作“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一一我们在行动”的栏目中,理直气壮地搞了一次暗访一一亲历盗墓。为了让观众了解盗墓者究竟是怎样盗墓的,这位记者竟“乔装打扮,打人盗墓者内部。与盗墓者一起从西汉古墓“取出”13件西汉文物。之后,又将这些文物买下,“捐给”陕西省文物局,而盗墓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几乎悉数逃脱了公安机关的抓捕。这次“亲历”最后也以记者犯罪画上了句号,这不能不说是对所谓的“亲历采访”一个极大的讽刺。2 .片面取悦受众这几年,喜欢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洋节的人多起来了。每每洋节来临,媒体同商家一样,大炒热炒,渲染节
4、日气氛。“情人节”、“母亲节”等洋节能在中国大行其道,从表面上看,是一种人性的共鸣(追求爱情、亲情是人类的共性),但从实质上看,是国人尤其是年青一代对西方文化的追捧和认同。一些年青一代的国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缺乏热情、缺乏自信,而媒体从业人员缺乏民族文化内涵,以至在报道中片面迎合部分受众心理、以偏概全,导致少部分公众话语权被放大为全民意志,进而成为舆论导向。媒体片面取悦受众的另一个表现是新闻的娱乐性与琐碎化日益严重,以至主流受众对部分新闻难免产生低级庸俗的印象。特别是在娱乐新闻方面,现在,揭曝明星隐私已经成为部分媒介提高发行量(收听、收视率)和记者扬名的一个重要手段,而真正探讨娱乐产业发展的
5、方向、严肃的艺术评论等方面的内容却少之又少。而在这种舆论氛围之下,娱乐新闻引导、促进娱乐产业健康发展、提高受众文化修养功能的发挥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局限,媒介的功能也被人为地缺失了。至于家庭纠纷、暴力仇杀充斥社会新闻版面、时段,并被一些人视为吸引受众眼球“法宝”的现象,不能不说是新闻的悲哀。3 .新闻价值取向偏失新闻价值取向,是指实践主体在进行新闻的采访、制作、编辑等活动中遵循的、以相应价值为衡量标准的判断和决策方向。也就是说,是对重要性、接近性、及时性、趣味性等标准之间的侧重与取舍。但是,正是这种侧重与取舍的错误,造成当前部分新闻价值取向的偏失。例如一些媒体曾共同推出一个新名词一一“留学垃圾”
6、,这让许多在国外学无所成、回国后处境尴尬的人们陷入愤怒,纷纷指责媒体为达到稿件的轰动效应而无视新闻当事人的尊严。马加爵案件发生后,一些媒体在采访马加爵及办案警官无果的情况下,不是想方设法继续联络当事人,而是不约而同地将视角伸向了马加爵的父母。于是马加爵父母双手抱头、老泪纵横、沉默无言的画面持续冲击着受众的神经。虽然马加爵罪无可赦,但其父母无辜,这种单纯为了新闻而无视其父母情感的做法,也引起专业人士的不满,以至一些严肃媒体发出了“放过马加爵的父母吧”的呼吁。凯文卡特那张著名的摄影作品苏丹女童与秃鹰,许多人一定不会陌生:画面上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秃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
7、猎食女孩。这张震撼世人的照片发表后引来诸多批判与质疑,作者因不能摆脱良心的谴责自杀身亡。由此,在突发事件中记者的道德困境问题、媒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问题在业界讨论不止。4 .新闻炒作根据当今新闻炒作的特点,炒作大致可分为猎奇性炒作、跟风性炒作和商业性炒作。所谓猎奇性炒作,就是无视新闻价值,片面追求事件轰动效应的炒作,如绝食挑战、名人隐私的报道等。这类炒作的特点往往是将关注点放在事件表象的新奇上,而对其中深层次原因却无意探究,至于事件本身是否符合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接近性、及时性、趣味性特点,更是被置之不理。不可否认,“新奇”是受众关注新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绝不能为了新奇而新奇。同样是绝食挑战的
8、报道,央视实话实说邀请了嘉宾,就所谓绝食挑战以及类似事件,用大量实例进行了揭穿,既满足了受众对事件本身探求的需要,提高了新闻的深度,又避免了恶性炒作,不能不说是一次成功的报道。跟风性炒作是当前媒体炒作的又一个特点。一些记者唯恐漏发消息、一些媒体经营者对媒介社会责任的漠视,导致跟风炒作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往往是一篇可能引起受众兴趣的报道出笼(这种报道往往缺乏足够的事实依据,或只有一方当事人的叙述),其他媒体迅速跟上,进而形成海量信息。这时媒介关注的不再是事件的真相,而只是事件本身的进展(甚至盼望某事最好慢些结束,以使媒体获得更多的发稿量),却鲜有对事实严肃、耐心的探究。炒作的另一种方式是商业性炒作
9、,或沦为商业性炒作的工具,如已成为历史的水变油神话、沈太福集资案等。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经济新闻报道往往会出现类似“昨天的先进人物成为今天的阶下囚”的尴尬,避免这种尴尬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记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新闻知识及重点采访领域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不懈坚持。5 .热衷于媒体评判胡乔木在1946年9月1日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说:“学写新闻还叫我们会用叙述事实来发表意见。我们经常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
10、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我们不要装假,因为我们所要宣传的只是真实的事实。”胡乔木的这段论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用事实说话”这五个字。但是,在当前一些新闻写作中,“记者认为、记者提醒、记者希望、记者呼吁”之类的语言成为部分记者写作的习惯,而“用事实说话”恰恰被忽视了。在一些舆论监督报道的结尾处,我们常能听到或看到一些耳熟能详的结束语,如:希望有关部门能以大局为重,尽快解决XX问题,还X义一个公道,等等。有段时间媒体对东北发生的幼女小兰受到摧残的报道中,说嫌疑人“灭绝人性”、“罪不容诛”,建议“从重从快严惩“;也有媒体提审式地让犯罪嫌疑人说自己“该死”。在这里,记者偏离了自己的社会角色,成为了“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