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耳鼻咽喉解剖与生理的认识.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781176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对耳鼻咽喉解剖与生理的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对耳鼻咽喉解剖与生理的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对耳鼻咽喉解剖与生理的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对耳鼻咽喉解剖与生理的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对耳鼻咽喉解剖与生理的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医对耳鼻咽喉解剖与生理的认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医对耳鼻咽喉解剖与生理的认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医对耳鼻咽喉解剖与生理的认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医对耳鼻咽喉解剖与生理的认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医对耳鼻咽喉解剖与生理的认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对耳鼻咽喉解剖与生理的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对耳鼻咽喉解剖与生理的认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医对耳鼻咽喉解剖与生理的认识一、耳的解剖及功能耳居头之两侧,司听觉,主平衡,上通于脑,内通于顽颖,为清阳游行交会之所,乃肾之官窍。(一)耳的解剖及部位名称耳可分为三部分,即耳廓、耳窍、耳骨。1.耳廓:与解剖学同。俗称耳朵,别称耳轮、耳壳,又称耳间,分为耳门、耳弦、耳折、耳垂、耳根。耳门:位于耳窍口之前的小瓣,即解剖学之耳屏。又称蔽、膳。耳门亦指耳窍口,即解剖学之外耳道口。耳弦:指耳廓的边缘部分,即解剖学之耳轮。别称耳边。耳垂:同解剖学,耳廓下部的下垂部分,无软骨。又称引垂、耳珠、耳坠、耳垂珠。耳根:指耳周根部。别称耳本。耳折:即耳根与头皮相连处之折缝。别称耳后缝。2.耳窍:与解剖学之内耳、中

2、耳、外耳道之部分相当,有耳道、耳膜、耳底、听户、皮膜包裹真水之分,其内藏司听之神,上通于脑,内通顽颖。耳道:即解剖学之外耳道。别称耳孔,又称气窍。耳底:泛指耳窍的深处,主要包括外耳道内段、鼓膜、鼓室。耳膜:即解剖学之鼓膜。亦称膈膜。皮膜包裹真水:指中耳或内耳的结构。听户:指中耳或内耳。亦称听宫。3.耳骨:耳中及耳周围的骨性结构,包括中耳的听小骨、内耳的骨迷路,以及颍骨。按部位不同,又有耳门骨、禁骨、完骨、扶颗骨之分。耳门骨:又名玉梁骨。位于颍颌关节处,包括颍骨鳞部之额突的前根(构成颍颌关节的上面)。禁骨:围成外耳道骨性段的骨支架(颍骨鼓部)。完骨:指颍骨乳突部。别称寿台骨、玉楼骨、耳后高骨。扶

3、颗骨:指颍骨鳞部。(二)耳的功能耳的功能有二:司听觉,主平衡。1 .耳司听觉:耳司听觉的功能最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反映出来。如甲骨文中听字,象耳听口说之形,表示口与耳机能上的联系。管子心术上说:“耳目者,视听之官也。”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耳司听觉的功能,与心肾关系最为密切。肾主藏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严氏济生方说:“夫耳者,肾之所候。肾者,精之所藏,肾气实则精气上通,闻五音而聪矣J心主藏神,为君主之官,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皆受心主支配。管子心术上说:“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心而无与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夫心有欲物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在生理上,其他脏腑经

4、脉生理对耳司听觉亦有关。如肺主宣发,脾主升清,肺脾健旺,气血充沛,上奉于耳,则听觉聪敏。难经四十难说:“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何也?然肾者北方水,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也,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2 .主平衡:内经认为眩晕病位在头、脑、目。如灵枢大惑论说:“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但内经及后世医家也认识到眩晕之作,常与耳鸣、耳聋等症同时并见。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现代中医亦已认可“耳主平衡”。耳主平衡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5、。耳为肾之官,肾藏精,精生髓汇于脑。肾精充沛,髓海盈满,则耳得滋养,以司其职。同时也有赖于气血充沛,肝之疏泄条达和各脏腑功能正常。二、鼻的解剖及功能鼻是五官之一,位居面中,前通外界,后经顽颗通于肺,司呼吸,闻五臭,卫五脏,助发音,为肺之官窍,属肺之所系。(一)鼻的解剖及部位名称鼻可分为四部分,即外鼻、鼻窍、鼻窦、鼻骨。1 .外鼻:与解剖学同。中医古代文献称明堂,别称孰。按部位不同,有山根、鼻尖、鼻梁、鼻翼、鼻孔之分。山根:解剖学之鼻根。位于两目内眦间的低凹部,属鼻梁的上端。又称短,别称下极、王宫、鼻坳、鼻赢。鼻尖:同解剖学。又称面王、鼻头、准头。鼻梁:同解剖学。又称天柱,也称短、鼻茎。鼻翼:同

6、解剖学。鼻孔:解剖学之前鼻孔,左右各一。2 .鼻窍:相当于解剖学之鼻腔,包括固有鼻腔和鼻前庭两部分。按部位、结构不同,可分为鼻前庭、鼻腔、鼻隔、中血堂、鼻道、畜门。鼻前庭:同解剖学。中医古代文献称为鼻中、鼻内、鼻孔内。鼻腔:同解剖学,即固有鼻腔。古代中医文献称为鼻中或鼻内,亦称鼻房。鼻腔内之鼻甲、粘膜,中医合称为肌膜。鼻隔:解剖学之鼻中隔。中血堂:相当于鼻中隔前下方之血管丛区。鼻道:同解剖学,即鼻腔之通道。又称鼻管。畜门:解剖学之后鼻孔。畜门亦指前鼻孔。3 .鼻窦:同解剖学。4 .鼻骨:泛指构成明堂的骨与软骨支架及鼻窦周围之骨,主要有鼻梁骨、嵩柱骨、鼻柱骨、骨、眉棱骨。鼻梁骨:构成鼻梁的骨和软

7、骨支架,包括解剖学之鼻骨、隔背软骨,以及鼻中隔软骨。又称为梁骨。鼻柱骨:鼻中隔软骨,是鼻梁骨的一部分。又称为天E嵩柱骨:相当于构成鼻准的大翼软骨。(4)骨:指上颌骨。眉棱骨:指额骨之眼眶与眉间的部分。亦称眉骨。(二)鼻的功能1 .通天气而司呼吸:内经最早提出鼻通天气、司呼吸的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洲、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灵枢口问说:“口鼻者,气之门户也。”仁斋直指进一步指出:“鼻者,清气出入之道路也,阴阳升降,气血和平,则一呼一吸,荣卫行焉。”盖鼻属肺之系,居肺系之首,其前孔与外界相通,后孔则经顽颗、咽喉与肺相通。因此,鼻为呼吸之气出入的通道和门户,

8、协助肺完成呼吸的功能。如清庆云阁医学摘粹说:“肺开窍于鼻,宗气所由出入而行呼吸者也。”鼻司呼吸的功能除表现为呼吸之气的通道外,还表现在对呼吸之气的清化作用和调节呼吸之气的温度与湿度方面。如鼻毛可屏弊尘埃,清化吸入气体。素问宣明论说:“五脏化液,肺为涕。”肺之涕即鼻中津液,能调节呼吸之气的湿度。疮疡经验全书卷7说:“鼻居面中,为一身之血运,而鼻孔为肺之窍,其气上通于脑,下行于肺。”临证指南医案说:“头面诸窍皆清阳游行之所。”由于鼻之血运丰富,清阳之气充塞,因此对呼吸之气,特别是对吸入之清气具有温煦、调节其温度的作用。2 .主五臭而知香臭:鼻司嗅觉的功能早在甲骨文中就己反映出来。甲骨文中“臭”字,

9、其上部为鼻形,下部为犬形,以犬之嗅觉最灵,故以此示臭。说明了嗅觉与鼻关系最为密切。内经明确指出:“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鼻司嗅觉的功能与肺和心关系最为密切。简明医毂卷5说:“肺开窍于鼻,肺气清顺,鼻气通利而知香臭。”说明鼻司嗅觉有赖于肺气清顺和鼻气通利。难经四十难说:“心主臭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其意何也?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己,已者南方火,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此外,鼻司嗅觉亦与其他脏腑和经脉有一定关系。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东垣试效方说:“阳气宗气者,皆胃中升发之气也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

10、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也。宜养胃气,升阳气,宗气上升鼻则通利矣。”3 .司清化而御邪毒:素问刺法论说:黄帝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间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最早从疫病预防学角度提出了“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的认识。盖百脉朝肺,肺为五脏之华盖,与整体有密切的关系;而鼻为肺之窍,外通天气,乃气体出入之门户,故鼻为人体抗御外邪侵袭的藩篱。三因方说:“肺为五脏华盖,百脉取气于肺;鼻为肺之阊阖,吸引五臭,卫养五脏。”严氏济生方亦说:“夫鼻者,肺之所主,职司清化。鼻御邪毒

11、,保护肺与五脏,也是肺主卫外功能的一部分,主要体现在鼻中津液、肌膜、鼻毛,以及喷嚏对吸入气体的清化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马荷注:“凡人身之物有属清阳者焉,如涕、唾、气、液之类。”清阳即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鼻之喷嚏,亦能使邪毒“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正如理渝骈文所说:“经云: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注云,嚏也。张鼻泄之,使邪从外出也。按邪在皮毛则嚏,故嚏可以散表。”“雾露之邪为清邪,从鼻而入于阳,可以嚏出之。”鼻司清化御邪毒的功能主要与肺及脏腑阳气有关。4 .为气道而助发音:声音出于声门,但必须经过声门以上之气道、空窍,包括会厌、咽、喉、舌、腭、齿、唇及鼻的共鸣与调节作

12、用才能形成正常而清晰的语言。三、咽喉的解剖及功能咽喉位居体内。咽,前通于口,下连于胃,为食道,属胃之所系;喉,上通于鼻,下连于肺,为气道,属肺之所系。(一)咽喉的解剖及部位名称咽喉有四个部分,即:顽颠、喉关、咽门、喉咙。其中,咽门为食道属咽,顽颗与喉咙为气道属喉,喉关既为食道,亦为气道,故既属咽也属喉。1 .顽颖:相当于解剖学之鼻咽部,属喉的范畴。别称喉颗。2 .喉关:广义者相当于口咽部;狭义者相当于咽峡。亦称喉口、咽门、喉道、咽关。悬雍垂:同解剖学。又称悬壅、帝中,亦作帝钟或蒂中,亦称蒂丁、小舌、喉花、帝珠、咙花。喉旁:即喉关之两旁,相当于解剖学之咽侧壁。咽前柱、咽后柱:咽前柱相当于腭舌弓;

13、咽后柱相当于腭咽弓。咽后柱之后的索状纵行隆起,称喉间红筋,相当于咽侧索。喉核:即腭扁桃体。关前、关后:即喉关之前、喉关之后。喉关以咽前柱和咽后柱为界,分为关前与关后。咽前柱之前称关前或关外,咽后柱之后称关后或关内。喉底:即咽后壁。喉底肌膜表面常见有颗粒状隆起,称小凛,即淋巴滤泡,亦称喉间红筋、气子。3 .咽门:相当于解剖学之喉咽部。4 .喉咙:广义者,泛指咽喉各部位;狭义者,相当于解剖学之喉部。按其上下部位,可分为会厌与声户两部分。别称喉门、喉窍、喉脱。会厌:同解剖学。别称吸门。声户:相当于解剖学之声门区。亦称咽门、吸门。解剖学之声门下区,中医无相应名称,仍属喉咙的范畴。(二)咽喉的功能1 .

14、咽司吞咽,为饮食水谷输入之道:灵枢胀论说:“咽喉小肠者,传送也。”太平圣惠方卷35说:“咽者,也,空可嗷物,又谓之噬,主通利水谷,胃气之道路,故为胃之系。”咽前通口腔,下接食管,通于胃腑。饮食经口腔的摄入、咀嚼,送入咽部,再经咽的吞咽作用,才能输入食管到达胃腑。故医贯内经十二官说:“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水谷同下,并归胃中,乃粮运之津关也。”生理上,咽司吞咽的功能主要与脾胃有关。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脾胃健,才能升降出入,咽的吞咽功能正常。2 .喉司开阖,为气息出入之道:太平圣惠方卷35说:“喉咙者,空虚也,言其中空虚,可以通于气息,呼吸出入,主肺气之流通,故为肺之系。”喉上通口鼻

15、7下通于肺,中段(喉关)又属食道。呼吸时,声户与会厌开阖通于气息,完成肺司呼吸的功能;而进食时,会厌闭阖,遮盖喉咙上口,以免食物误入喉咙或气管,起到保护作用。故医贯内经十二官说:“喉系坚空,连接肺本,为气息之道,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窍,以激诸脉之行,气之要道也气口有一会厌,当饮食方咽,会厌即垂,厥口乃闭,故水谷下咽,了不犯喉;言语呼吸,则会厌张开,当食言语,则水谷乘气,逆入喉皖,遂呛而咳矣。”3 .喉主发音:发音及言语之形成,是诸发音器官及多脏腑协同作用的结果。喉咙内有声户,是发音的主要器官,声音的频率及音色与声户形态结构有关,不同音色的声音又与口、齿、唇、舌、咽喉、鼻腔等各辅助器官(共鸣器官)的形态结构有关。灵枢忧恚无言说:“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壅垂者,音声之关也。”初步说明了多器官共同作用产生声音、言语的关系。生理上,声音的强弱与肺脾肾的关系较为密切,而声音的有无与心肝关系较为密切。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仁斋直指说:“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声音由气而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耳鼻咽喉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