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哪”等10个字,会写“看见、哪里”等8个词语。2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3 .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4 .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借助图片,疏通文意一、情境创设,整体感知(一)趣味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群新朋友,他们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想请我们帮忙,一起解开一个大自然的秘密,你们愿意吗?出
2、示蝌蚪图片,播放音频:大家好,我们是小蝌蚪,很高兴认识你们!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妈妈,也不知道我们的妈妈长什么样子,你们能帮助我们找到妈妈吗?师:原来,这群新朋友是(生:小蝌蚪,教师相机正音),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们(生:找妈妈)。(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生字检测1 .出示自读要求:(I)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标出自然段。2 .自读检测:(1)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2)生字学习:词中识字(开火车读)。黑灰色捕食阿姨宽嘴巴乌龟头顶披着鼓着游哇游池塘脑袋迎上去师:把其中3个生字放到其他词语中,你还能读对吗?(出示课后题4,强调“袋”在不同语境下的读音)句中识字(指名读)。他们看见鲤鱼妈
3、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强调“教”的读音,通过组词练习读准多音字;读好句子停顿)段中识字(小组接力读)。师:把这些生字放回到文章中该怎样读呢?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去找妈妈。他们看见鲤鱼(阿姨)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打听妈妈,知道了妈妈四条腿,(宽)嘴巴。接着,他们遇见一只乌(龟),知道了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最后,他们在荷叶上找到了妈妈。原来,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二、聚焦变化,问题驱动(一)关注外貌特征,积累运用动词为了帮助小蝌蚪更快地找到妈妈,我们一起来再读课文,寻找他们的外貌特征,制作一份寻人启事。1 .出示自读要求:(1)
4、读第1自然段,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2)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2 .出示学习单。寻人启事我们是小蝌蚪,正在找妈妈。我们住在,我们长着的脑袋,的身子,的尾巴,喜欢游来游去。我们的妈妈青蛙的衣裳,的肚皮,大眼睛。如果你见到了我们的妈妈,请快快联系我们吧!小蝌蚪3 .学生汇报小蝌蚪外形特点,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蝌蚪图片)(1)对照图片,感受叠词的妙用:连用两个“大”“长”给你什么样的感觉?(2)学生做动作体会“甩”:哪个词写出了小蝌蚪的尾巴特别好玩?4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一边扮演小蝌蚪做动作,一边回答。(1)小蝌蚪你们住在哪里呀?(生:池塘;师引导运用形声字识字法,识记“塘
5、”)(2)你们长什么样子呀?(生: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3)你们怎样游来游去?(生:快活地)5 .齐读:请把这种悠闲与快乐的心情代入文章中,一起读第一自然段。6 .填写学习单第一部分,教师板书相应内容。7 .学生汇报青蛙的外形特点,教师相机指导。(出示青蛙图片)(1)对比括号中的两个词,体会后一组词好在哪里。青蛙(穿着/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长着/鼓着)一对大眼睛。生:“披着”更好,“披”就是把衣服搭在肩背上,这样我就更准确地知道青蛙的皮肤哪里是绿色的了。生:“鼓着”更好,显得这眼睛真大呀,大得都突出来了。(2)拓展运用动词:出示图片,描述人物的穿着。8 .
6、填写学习单第二部分,教师板书相应内容。(二)借助课后图片,揭示成长规律师:读到这儿,大家有什么问题吗?生:小蝌蚪和青蛙长得一点都不像,为什么青蛙是小蝌蚪的妈妈呢?师:是啊,小蝌蚪是怎样慢慢长大变成青蛙的呢?L阅读第26自然段,把描写小蝌蚪逐渐发生变化的语句画下来。(师引导画完整句子)9 .学生汇报。(1)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2)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3)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4)不知道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朗读指导:读“游哇游”声音拖长,突出小蝌蚪找妈妈的时间长,但绝不放弃的精神。10 (出示课后题2图片),观察图片,借助板
7、书,引导学生说小蝌蚪的特点。11 打乱图片,学生上台根据教师板书排序摆放。5 .对照图片,借助句式“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引导学生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6 .小结:教师板书箭头,引导学生借助图片讲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三、自主观察,书写汉字(一)重点指导“肚”“孩”“跳”1 .学生观察,交流发现。2 .教师小结:一看结构,二看占格,三看关键笔画。3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二)点评反馈第二课时:角色朗读,理解文本一、回顾复习,聚焦对话(一)活动导入,说清变化师:上节课,我们帮助小蝌蚪制作了寻人启事,明白了小蝌蚪(板贴蝌蚪和青蛙图片)是如何一步步变成青蛙(贴教具:青蛙图片)的。活动一:学生
8、扮演小蝌蚪,利用黑板上的图片,汇报成长过程。全班点评。活动二:同桌二人根据课后题2的插图,互讲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互相点评。(二)再读课文,提取信息师:在这趟寻找妈妈的旅程中,小蝌蚪还获得了哪些朋友的帮助?他们是怎么打听的?获得了关于妈妈的哪些线索?请你用笔在书上画出来。自读提示:L读第23自然段;2.画出小蝌蚪与其他动物的对话。二、观察图片,角色扮演(一)教师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1 .活动体验。(1)教师还原图片:把对应的蝌蚪图片摆在鲤鱼图片附近,呈现“迎上去”的画面。(2)师生合作表演:根据图片,教师当旁白,两名学生分别扮演蝌蚪和鲤鱼。2 .教师点评。(1)字音是否正确:“教”“捕食”。
9、(2)语气是否合适:正确读词“阿姨”,体会小蝌蚪的礼貌。(3)动作是否到位:“迎上去”。3 .教师从字音、语气、动作三个角度进行评价。4 .师生正确朗读对话。5 .获得线索:四条腿,宽嘴巴。(板书)(二)学生互助学习:第3自然段师:小蝌蚪虽然找错了妈妈,但他们放弃了吗?(引导学生关注蝌蚪的探索精神),他们继续游哇游,看见了乌龟(出示乌龟图片和“龟”的汉字字形演变图片)。1 .活动体验:小组合作。(1)学生还原图片:把相应蝌蚪图片摆在乌龟图片附近,呈现“追上去”的画面。(2)学生合作表演:根据图片,教师当旁白,两名学生扮演蝌蚪和鲤鱼。2 .学生点评,教师引导:从字音、语气、动作三个角度进行评价。
10、(1)体会语气:从“连忙”感受到小蝌蚪的着急,从“笑着”感受到乌龟的和蔼。(2)理解动词:演示“追上去”和“迎上去”的区别。3 .男女生分角色正确朗读对话。4 .获得线索:头顶大眼睛,披着绿衣裳。(板书)(三)学生自主学习:第5自然段师:虽然小蝌蚪又找错了妈妈,但他还是没有灰心,继续上路。带着线索,小蝌蚪最后终于找到了妈妈,她就是我们上节课认识的大青蛙!这时候,发生了什么呢?1 .活动体验:同桌合作。(1)生还原图片,呈现“蹦到了荷叶上”的画面。(2)合作表演:借助图片,同桌两人分别扮演小青蛙和大青蛙。2 .同桌互评:从字音、动作、语气三个角度进行评价。(1)体会语气:从“笑着”感受妈妈的慈爱
11、;联系前文,感受小蝌蚪找到妈妈的欣喜和激动。(2)理解动作:“蹬”“跳”“蹦”,这一连串动作是在瞬间完成的,体现了小青蛙的什么特点?(动作敏捷)(四)积累运用动词1 .全文动词梳理。(1)文中还有很多动词,你能把它们全部都找出来吗?(甩、迎、追、披、露、鼓、蹬、跳、蹦)同桌配合,做动作。(2)完成课后题3o2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三、课后探究,拓展延伸(一)感受探究精神1 .文中出现的小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指导。(鲤鱼和乌龟乐于助人;青蛙善捉害虫;小蝌蚪有礼貌,主动探索)(二)课后自主探究L查找资料,了解蝌蚪和青蛙的生活习性,初步感受生物的变态发育。3 .完成课后题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