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搭建问题导向支架提高随堂练笔效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论文:搭建问题导向支架提高随堂练笔效果.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教师论文:搭建问题导向支架,提高随堂练笔效果一、寻找“相似点”,抓住关键词发问许多随堂练笔都提出了仿照课文某段或某几段进行练写的要求。仿写课文中的段落,势必要找到这些段落的仿写相似点,以此作为问题导向,并顺着这些相似点抓住关键词设置问题,从而搭建相应的写作支架。统编版二年级下册找春天的选做“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提供了两个仿写选项:一是仿照第47自然段写;二是仿照第8自然段写。这两个选项的相似点都在语段结构上。如,可以仿照第47段,写出“桃花从新枝上吐出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笑脸吧”其发问点是抓住关键词“什么怎么样”“那是春天的什么”。仿照第8自然段,可以从不同的感官寻找相似点。如,视觉、听
2、觉、嗅觉、触觉等,抓住这些感官体验产生的关键词进行发问:“春天在哪里干什么?”这样思考,利于帮助孩子们搭建起此次小练笔的写作支架。二、疏通“卡壳点”,针对疑难处发问写作中的“卡壳”现象,在随堂练笔当中是经常出现的。低年级多卡在词语的理解上;中年级多卡在练笔素材和内容;高年级多卡在具体写法上。低年级祖先的摇篮(二年级下册)要求孩子想象:人们还会做什么?低年级孩子容易卡在所做的事情上,如“采蔷薇,掏鹊蛋,逮蝠蛔”。低年级孩子也许做过这些事情,但并不一定理解这些词语。教师可以借助相应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孩子理解词语意思,疏通卡壳点,再进行相应的仿写提问,为孩子搭建写作支架。而中年级的走月亮(四年级上册
3、)的小练笔中,让孩子们回忆月下的某个情景,仿照课文的第6自然段来写,学生很容易卡在写作素材上。孩子可能看到过月亮,但试问: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有几人拥有静静赏月的经历?如果没有,意味着素材的空缺。怎么办?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帮孩子疏通卡壳点。如,出示明月场景,让孩子静静欣赏,并提出相应问题:“你看见过月亮吗?那是什么时候的事?在月亮下又是怎样一番情景?你都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一系列问题设置,导向明确,可以勾起学生回忆,化解学生疑难,帮助学生搭建起写作支架。而到了高年级,如梅花魂(五年级下册)一课,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进入语言运用环节时,启发学生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仿照课文写一段话表现某种
4、植物的品质时,卡壳点往往在具体写法上。教师可先启发学生解读外祖父的话,抓住关键语句“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中的“愈愈,愈,愈”的句式,进行疑难分解,为孩子练笔搭建支架;再迁移到别的植物品质时,以此为问题导向,进行疑难分解式地发问:“这种植物与其他植物有什么不同?它表现出什么品质?能不能用修辞手法将它的品质表现出来?能不能写出这种植物品质所象征的人物来?”遇到“卡壳点”并不可怕,教师只要能对症下药,即可疏通思路,化解疑难。三、解析“逻辑点”,围绕表达方式发问一般而言,段落中句子与句子之间,一句话里的词语与词语之间,都有着严密的文学逻辑
5、关系,这些逻辑关系就是一个个表达逻辑点。解析这些逻辑点的秘密,可以提供核心问题导向。针对逻辑点发问,可以建构基础表达。四年级下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小练笔“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这当中的逻辑点便是“为什么而读书以及理由二针对此次练笔,应该选取以说明或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并针对相应的逻辑点进行发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接下去打算怎么做?你设想的目标或理想的结果是什么?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引导学生顺着这些问题支架,能把前因后果讲清楚,就是浅显的说明或议论类小练笔所要达到的目标。四、强化“语用点”,联系生活
6、体验发问有些练笔,其语用功能十分明显,其练笔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并将学到的语言文字基本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针对这类练笔,我们要抓准练笔中的语用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体验,进行问题设置,为练笔搭建以语用功能为主的写作支架。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的小练笔,要求根据课文内容简要介绍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的来历。该练笔的语用点很明确,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讲故事经验,简要缩写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将缩写后的这段话讲出来。五年级的孩子一般都积累了讲故事的经验。结合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已有的讲故事经验与听故事体验,可以设置一系列问题。如,海力布是做什么的?他遇到了哪些事?他又是怎么做的?最后怎
7、么样了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导向,可以为学生搭建缩写主要内容的支架,这也为本单元习作“缩写故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五、梳理“迁移点”,紧扣仿写方法发问统编教材安排了许多运用迁移法写话的小练笔。教学这类练笔,要梳理出迁移点,并教授相应的仿写法。紧扣仿写法发问,引导学生进行写法迁移,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到了高年级,小练笔多以方法迁移为主。如,五年级上册落花生的小练笔“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做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中,文本提供的竹子、梅花、蜜蜂、路灯四种事物,与“花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可以指向某一类人。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便是此次小
8、练笔的迁移点。抓住这个迁移点,紧扣课文对花生借物喻人的写法,进行相应发问:“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它与哪些人相似,为什么与这些人相似,这些人有哪些品质”迁移方法,提供写法,练笔效果更佳。六、探寻“想象点”,顺应求异思维发问想象类小练笔需要激发孩子的想象点,并结合相应的文本进行合理想象,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的求异思维。顺着孩子的求异思维,有针对性地发问,可以把想象的过程描写得更加细致、具体。对于想象类小练笔,探寻学生的想象点,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显得尤为重要。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的小练笔“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不但有文本想象点的探寻,而且还有求异思维的拓展。顺着文本思路,可以针对学生的求异思维,从多角度进行发问,至少有两个角度:角度一:顺着文本正面思路,运用求异思维发问。如,蜘蛛又改为编织什么?又有什么样的顾客光临?蜘蛛看到后的反应是什么?角度二:寻找文本反面思路,发散逆向求异思维。如,蜘蛛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接下来开店,它会有什么改变?它会以什么方式编织什么?它会以什么方式招揽顾客?会有什么样的顾客光临?当然,这一角度与文本的思路也是紧密衔接的,且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