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教案——第五节 东西方文明的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代史》教案——第五节 东西方文明的比较.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和日本这一节实际是东西方文明的一种比较。为了方便比较,其实完全不需要把日本拉进来。我们只要把16世纪前后的中国同西方进行比较就好了。所以我们这一节,稍微做一下调整,只讲中国,而且是把明清两代一起讲,也就是把被本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章第三节158页清军入关以后的中国合起来讲。当然,既然是比较,那么选择一些突破口,也就是要从哪些角度进行比较。我们课本第一章是从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专制王权等角度来讲西方文明的。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思路来探讨中国文明,看看中国文明和此时的西方文明有什么异同。-封建时代末期的专制王权严格来讲,我们谈的是封建皇权。我们知道在明清两代中国的封建皇权
2、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但是,明清两朝的封建制度也是不大一样的。我们先从明朝来看,明朝政治最大的特点是文官之制、内阁制。其实,在明朝以前,丞相制度是一个传统。但是,丞相的设立一方面可以帮助皇帝处理很多事务;另一方面却对君主的权力形成掣肘。所以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就借故杀掉了中书省的丞相胡惟庸,从此明朝再也没有立过丞相。而是到成祖以后,开始实行内阁制。内阁制实际上明朝非常成熟的一种制度,虽然内阁的首脑不叫丞相,叫首辅,但是在某些时候,首辅的权力甚至超过丞相。就以张居正为例,张居正是明朝最伟大的一位政治家。他所提出、进行的种种改革(包括一条鞭法等),对于挽救当时迟暮的大明王朝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张居正在位时
3、期,是首辅权力最大的时期,甚至当时皇太后还把张居正比作西汉时的霍光”。在万历八年,有一次万历皇帝闹的很厉害。皇太后就送给皇帝一本霍光传。万历看完霍光传,大汗淋漓。我们知道,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之臣,曾经废掉了汉废帝另立汉宣帝。实际上,皇太后是用霍光的故事吓唬万历,万历从此对张居正就非常痛恨。这也是张居正死后,身败名裂的主要原因。但是,张居正是不是真的就能压得住皇权呢?也不行的,他实际上受到多方面的掣肘。特别是宦官和外戚的权力,对首辅的权力是一种牵制。我们知道,宦官专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在汉代、唐代就曾经出现过两次。当然,是不是宦官就完全是一种恶政的代名词呢?其实倒未必。明代的宦官专权,从一
4、定程度上讲是皇帝刻意扶植起来的一种制衡文官的制度。宦官是皇帝的家奴,对外可以作为皇帝的代表。宦官是一个不完整的男人,因为没有后代和其他亲属关系的顾虑,而且他们的生杀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对皇帝来讲,其实是非常好用的棋子。而且,在宦官当中确实也有些能人,和儒家的官员比起来,他们更了解人情世故,更能体察皇帝用心。比如说,下西洋的郑和就是一个著名的太监。当然,我们课本上也说到明朝末年,太监的专权。其实不完全是太监的问题。皇帝的“惜政”才是导致明朝末年政治乱局的主要原因。我们知道,明朝末年的皇帝大多是很昏庸的,要不就是躲在皇宫里不见人(像万历在张居正死后几十年不见人),要不就是做什么木匠。紫禁城的环
5、境,过于封闭,导致皇帝根本就不了解民情。当然,除此以外,还有皇帝个人的能力问题,比如说崇祯皇帝,按说他是一个比较的勤勉的皇帝,但是他个人能力确实有限。不是一个亡国之君,却亡了大明江山J以上就是明代的一些情况。满清入关是在17世纪中叶,几乎是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在入关之前,满清就是一个非常强悍的区域性霸权。它的武力可以说,是在当时东亚地区最强的,它除了拥有蒙古骑射部队以外,还效仿明朝组建了他们的红夷炮队,甚至根据张鸣讲,当时清朝的精锐部队中有一半已经开始使用火枪。可能是除了俄罗斯以外,整个远东地区没有对手。而且,清朝的皇帝大多是比较勤奋而且能干的,这种政治资源是明朝无法媲美的。
6、从顺治、康熙,一直到道光、同治,几乎没有一个懒情的皇帝。这和清朝继承人的培养制度是有关系的。但是,清朝皇帝再能干,也没能破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死循环问题,就是“治乱更迭二在清朝建立之初,由于人口较少,国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就推行摊丁入亩,招民垦荒的政策。极大地推动国家经济的恢复,和人口的增长。本来是个好政策,但是,人口的快速超出了封建王朝的承受能力。到清朝中后期,也出现了土地兼并、失地农民四次流动的这种情况。这和我们前面讲的“圈地运动时期的英国非常相像。但是,中国的这个问题没有像英国那样有一个突破口,就是海外移民,也没有足够成熟的工商业接纳这些流民。所以到乾隆朝末期,白莲教起义等等农民起义就开始
7、泛滥,中国似乎又要进入一个王朝更迭新时代。再加上,清王朝长期实行的文化压制的政策,整个国家缺乏思想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的精神。龚自珍给清朝的这种状态,就起了一个名字,叫做衰世。他的这种提法是对中国古代治乱体系的一种发展。他认为衰世表面上看上去像是治世”,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体制创新和人才选拔机制,随着各种潜藏矛盾的不断激化,国家最终必然会走向崩溃。二对外政策在这一时期,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对外政策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课本上主要讲的是海禁政策,就只是从对海外扩张的不同态度,对中国与西方的不同进行分析。但实际匕中国与西方对外政策,从根子上就很不一样。我们知道西方在封建时代,它们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神学统
8、治下的关系.三十年战争之后,又建立了平等的民族国家间的关系。这一点和中国是很不一样的。此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建立在以中国为中心,其他国家为臣属的东亚朝贡体系之下。我们知道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周边这些国家朝鲜、越南、菲律宾、琉球等二十多个国家都是中国的藩属国,它们定期都是要到中国来进行朝贡的。礼部和理藩院它们的一个主要职责就是管理这些藩属国的。当这些藩属国遇到新国王登基,或者改朝换代都需要来自中国皇帝的恩准和册封0当这些国家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也需要中国出面协调解决。总的来看,在明清两朝,中国战略防御和进攻的重点都在北部和西北地区。这是中国特殊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所造成的。对于东南和西南的少
9、数民族地区和其他藩属国,大多是采用安抚和宣扬德化的手段。至于,这一时期发生郑和下西洋,它公开的口号也是宣德化而柔远人%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在于掠夺土地、财富,也不是要开辟新航路,而是要宣扬国威,彰显大明帝国的繁荣与强盛。所以,从目的上来看,中国和西方的地理大发现不是同一种性质的,西方是殖民扩张,中国是公费旅游。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真的没有扩张野心吗?主要还是因为东南亚、南亚一直到非洲这些地方,要不着就是太穷,要不着就是文化差异太大很难征服,所以课本上用了这么一句话来概括此时中国真正的心态“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而且,郑和下西洋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现实意义的。第一,强
10、化了中国对东海、南海海域的控制。在当时,明朝的海军是东亚最强大的海上力量,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国,在目睹了明军强大的力量之后,纷纷归属中国。第二,郑和的远航对于抑制当时日本已经出现的倭寇给予了重创。根据南京博物院研究员罗宗真的研究指出:1404年明成祖派郑和出使H本。郑和统督水师10万到达H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足利义满,提出几个要求,1.剿灭倭寇;2,接受中国册封,向中国称臣。足利义满迫于军事压力,答应了郑和。第三,由于郑和的舰队人数多,而且下西洋历时较长,1405-1433年历时将近30年,其实去了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史学界有一种认为,郑和不仅去了非洲,甚至有可能还发现了南美洲和澳大利亚
11、。这个观点是英国退休海军军官加文孟席斯在(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一书当中提出来的,同时他还提供了一份当时中国的航海图。当然,除了郑和下西洋以外,关于明清的海洋政策,本身就是历史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首先,明清的海禁政策是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极端的理想主义者。他所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的小农经济,所以他在位时期对工商业的发展是持否定态度的。而且要知道他的手段绝对是雷厉风行。因此,他所立下“片板不准下海,几乎成了禁锢明朝海外贸易的禁令。第二,尽管太祖不准下海,永乐大帝还是派郑和下了西洋,而且由此还带动了朝贡贸易的兴起。但是,为什么郑和下了七次西洋以后,就又中断了。主要是朝廷
12、里的大臣们认为郑和下西洋花费靡多,而且朝贡贸易也很不划算,所以最后就停了,连图纸、航海记录都一把火烧掉了。第三,明朝的海禁政策是不得人心的。其实,早在唐宋时期,中国就和其他国家有非常频繁的海洋贸易。明太祖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海给禁了,实际上是断绝了很多的生路。一些人就铤而走险地走上海盗的道路。课本上也讲到了倭寇为什么那么难以剿灭,主要还是因为倭寇当中本身很多人就是中国的海盗。就连咸继光几次平定倭寇以后,还有大量的海盗活跃在中国沿海地区。就连郑成功的爸爸郑芝龙原来就是一个大海盗,甚至在日本都建有他的海盗基地,郑成功也是中日混血的产物。第四,明、清两代虽然实行海禁,但是还是有很多中国人开始随着早期对外
13、贸易的发展,迁往东南亚一带,成为近代历史上最早一批的华人华侨。当时这些华人遍布东南亚各地,甚至还建立一些华人国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兰芳共和国是华人在东南亚建立的一个独立国家,这个国家位于今天印尼的加里曼丹岛,存在了100多年,1777年到1884年,最后被荷兰人灭掉了。三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从课本上来讲,其实在海禁政策之后,主要谈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最早的殖民侵略。其实,这一时期西方列强的到来,并没有对中国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反而在很多方面,促进了中国的发展。首先,最初西方殖民者到中国来,并不是想颠覆中国,也没有这个力量。尽管葡萄牙、荷兰占领了我们的领土,但是他们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拓展对华贸易
14、。而且,这一时期,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贸易一宜保持顺差,大量的白银从美洲、欧洲流往中国,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随着殖民主义者的到来,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先进科技,也随之传入中国。这个过程我们称为西学东渐”。在这个过程中,传教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西方文明进入中国唯一的一个途径。最早到中国来的大多是信仰天主教的耶稣会传教士,像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都是耶稣会的人,他们一方面肩负着向中国传达上帝福音的责任,另一方面却不自觉地就成为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一下叶晓青在历史研究上的一篇文章。他认为,明末清初的传教士活动,虽然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
15、是此时的西方学说在广大的士大夫阶层中影响面还是相当有限的,根本谈不上是社会思潮。除了天文学和数学等领域外,西学的影响很小。为什么呢?叶晓青认为,第一,传教士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不是来传播科学的。所以,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一共15卷,当时只翻译了6卷,徐光启提出要全部译完,结果利玛窦不同意。第二,耶稣会是天主教势力,所以他们的传教士不会违背罗马教廷的意思,向中国人介绍一些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发现,因为这些都是异端邪说。在清末明初的二百年间,就没人和中国人讲过这些事情。P348.当然,叶晓青最后又说,尽管如此,也不能否定传教士所起到的客观作用,而是要强调中国这样一个大的民族,如果没有内部觉醒
16、,仅依赖传教士携带的先进文化,很难想象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范有较大的改观-明末清初二百多年的历史多少可以证明这一点。那么,当时中国到底有没有内部觉醒呢?除了王守仁、李贽他们有一些反封建的启蒙外,除了四大名著这些世俗文学外,中国的思想界到底有没有思想解放运动?此时的中国到底有没有孕育着近代自然科学的种子?这也就是“李约瑟难题”.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写了一本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领先了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李约瑟难题”现在还是学术界的一个难题,关于如何回答这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