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心理调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后心理调适.ppt(6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灾后心理援助及如何调节心态.第一部分:创伤心理减压 提纲:一)、心理创伤性事件:心理阴影:深深的“印记”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 负疚感 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呼吸困难、失眠、疲倦、喉咙及胸部梗塞感等。二)、创伤危机分为3个级别:1、幸存者:表情麻木、迟滞,似乎对外界失去反应能力,“亢奋”的状态 2、营救人员、医护人员、心理卫生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其他志愿者:自责感 3、每一个旁观者。有可能成为“替代性创伤”者 三)、创伤心理减压七阶段:开始 事实 想法 反应 教育 深入 结束 5、12大地震,全国十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人员伤亡惨重。在这场罕见的灾难面前,、我们的党,我们的领袖,我们的人民团结
2、一致,众志成城,不畏艰难,同舟共济,共同抗震救灾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此我瑾代表我和我的家人向灾区的同胞们表示真诚的慰问。向战斗在一线的救援人员,志愿者和我的同行们表示由衷的敬意。第二部分: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5.12突如其来的灾难性地震,使得平日里人们感觉到那种安全感,突然的缺失,心理严重失衡,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恐慌和无助,于是人们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恐惧、害怕地震造成家人及财产的损失、焦虑、担心以后的生活着落问题,孩子不能正常复课,无所适从。安全感严重缺失、天天住在帐篷里有家不能回。那种难耐的闷热、潮湿、异味、吵杂及不时发生的余震带来的烦躁、恐慌,心态失衡、为什么事先不预报地震,为什么偏偏
3、让我摊上灾难?多年的心血变成一堆废墟,我什么都没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是啊,面临着这么多现实存在的问题,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伸出双手帮助灾区的老乡们克服眼前的困难,而面对这么多心理的矛盾、情绪和冲突我们又该缓解和疏导呢?5.12地震是一场浩劫,它给我们心灵上造成了严重的创伤-有的亲人走了,有的身体造成了残疾,有的房子倒塌了,有的植被破坏了,有的孩子不能正常上学,有的有家不能回,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些不适,恐慌、焦虑安全感缺失,心态不能保持平衡和冷静,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在灾难面前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中国人民更加坚强,更加团结,更加爱国。“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已成为目前的
4、当务之急。在这一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的应对灾难克服困难重建美好幸福的家园。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是一场浩劫,它给我们心灵上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亲人走了,身体残疾了,房子倒塌了,农田毁坏了,灾难的种种使得人们在心理上产生许多不适,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恐惧害怕:地震使亲人失去性命;财产遭受损失。焦虑担心以后的生活着落问题,孩子不能正常学习,以后前途如何,无所适从。安全感严重缺失天天住在帐篷里有家不能回。那种难耐的闷热、潮湿、异味、吵杂及不时发生的余震带来的烦躁、恐慌,心态失衡为什么事先不预报地震,为什么偏偏让我摊上灾难?多年的心血变成一堆废墟,我什么都没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没有亲身经历过
5、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灾难、尤其是像大地震这样的强破坏性事件对幸存者的心理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久。心理创伤性事件 根据心理学定义,判断有3个标准:危及人类生命;不可预期;无论做什么也无法阻止。汶川地震无疑具备上述3个条件,属于重大心理创伤事件。“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有70%的人可以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应付策略自然恢复。而高达30%的人群,将从灾后几天到几十年,陆续出现不同的症状。”这些人如果得不到专业的救助与治疗,将因此发生人格的改变、扭曲,而且很可能终身无法痊愈。首先,心理创伤事件由于相应的物理刺激强度通常都很大,它会立即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这辈子再也不会消失。之后当
6、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立即唤起这个印记,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某人被地震的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获救,那么今后任何时候只要他再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他在废墟里的“印记”就会被唤醒,从而出现惊恐、呼吸困难、绝望、逃离现场等强烈的应激反应。其次,心理创伤事件的强破坏力往往在短时间内带来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从而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尤其强烈地震,房屋夷为平地,否认(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脆弱(人是多么不堪一击)等各种情绪反应将会出现。第三种最常见的情绪是负疚感。我曾看过一部反映空难之后幸存者心理历程的美国电影,女主角因为孩子的死而整日责怪自己,总以为如果当时她抱得更紧些,她
7、的孩子就会安然无恙。男主角为了帮助她摆脱自责,让她紧紧抱着一个背包,然后冒险将汽车撞到墙上。撞墙的一瞬间,背包从玻璃窗飞出车外。在这样一个铁的事实面前,女主角终于认识到当时她无论抱得多紧,她都无法挽救她孩子的性命。意识到这一点,女主角一下子释然了。理论上说,卷入心理创伤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能让幸存者把负面情绪顺利宣泄、释放、接纳的氛围。我们中国人在情绪表达方面本来就比较压抑、委婉,我们平时劝人时也爱说“别哭、别哭”。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幸存者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
8、。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还会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出现呼吸困难、失眠、疲倦、喉咙及胸部梗塞感等。相比而言,心理创伤事件对孩子造成伤害更为严重,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创伤危机分为3个级别,第一级别是亲临地震的幸存者,他们被恐惧、无助、被别人死去自己却活下来的内疚感而压倒。第二级别就是出现在救灾一线的营救人员、医护人员,心理卫生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其他志愿者。他们因为工作强度大,因为无法救更多人的自责感,而濒临崩溃。第三个级别则涉及到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目睹灾情画面的每一个旁观者。学术界称之为“替代性创伤”,由于每个人都
9、具有“共情”能力,所以每一个人,甚至包括心理工作者,都有可能因替代创伤而崩溃。很多旁观者甚至可能指责自己、指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在这样的大灾难面前,居然无所作为。灾难中潜在受灾者的分类灾难中潜在受灾者的分类什么样的人群可能是潜在的受灾者,哪些人受到的灾害最严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以下分类:第一级直接卷入大规模灾难,如:丧亲,财产损失。幸存者需要及时的心理社会援助;第二级与一级受灾者有密切的个人和家庭联系,可能遭受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幸存者需要心理社会工作队的援助,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第三级 从事救援或搜寻的工作者,但也是社区成员、帮助进行重建或康复工作的成员和志愿者;第四级受影响区域以外的社区
10、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他们可能隶属某些组织,这些组织对灾难的可能原因负有一定责任;第五级 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第六级不同人群的混合,在家中等候消息的与第三级受灾者(但处境安全)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如:救援或搜寻工作者的家属。汶川地震后,很多细心观众从电视播报的画面中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被从瓦砾中营救出来的孩子,大多并没有哭喊,他们表情麻木、迟滞,似乎对外界失去反应能力,这种状态同样也表现在一些幸存的成年人身上。从电视和新闻图片中,除了麻木迟滞的反应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为数众多的另一些人则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中,他们不知疲倦地奔走、救人,
11、忙于种种事务,或者只是不知疲倦地诉说着。这是一种正常幸存反应。这种反应也传递给了营救人员、医护工作者,甚至是现场新闻记者。他们在短时间内将突破自己体力的极限,超负荷工作。正如亢奋情绪可以波及、影响众多人员,在短时间的亢奋后,精神崩溃也有可能波及到亲历者以外的人群。尽管目前由于交通、通信不便,我们无法准确掌握灾区的信息,然而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的情况表明,处在抗震救灾一线人员的心理状况值得忧虑。目前有不少心理工作者、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赶赴灾区,开始对幸存者和一线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他们中间很多人,在处理这种事件时经验不足、自身“免疫”能力不足,使得很多心理工作者感染“替代性创伤”,自身反而成为需要救助
12、的对象。针对那些希望成为志愿者的人,呼吁,不要盲目赶赴灾区,否则一旦成为替代创伤的患者,反而为救援工作增加更多的负担。旁观者:很多位于北京的心理咨询机构都接到了明显高于平日的预约求诊电话,很多人在看了灾情画面后无法承受,出现了生命不可测等悲观、沮丧的情绪。国外经验表明,这场战役将分3个阶段来进行,第一个阶段是震后一周,在这个阶段中挽救生命、保障安全是工作的重点。第二个阶段是震后3个月内,这一阶段将重建社会支持,对创伤者进行情绪疏解和哀伤辅导。第三个阶段将是一场持久战。据统计,地震发生3个月后,幸存者的自杀行为将逐渐显现并持续增加。在此后的几十年内,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将在不同人群中以不同的形式持
13、续并存在。他们中很多人如果得不到救助,将在未来几十年逐渐出现酗酒、吸毒、抑郁和自杀倾向。目前的数据表明,在酗酒、吸毒、抑郁和自杀倾向的人群中,经历过创伤事件的人占有很高的比例。对一些人的治疗甚至可能要持续几十年。今天是地震后的第26天,这一阶段将重建社会支持,对心理创伤者进行情绪疏解和哀伤辅导的阶段。尖叫尖叫:恐惧,恐惧,悲哀悲哀,愤怒愤怒防卫防卫否认否认,拒绝拒绝面对面对 灾难灾难的记忆,的记忆,退缩退缩侵入侵入“闪回闪回完成完成康复康复继续生活继续生活被即时的被即时的情绪反应情绪反应淹没混乱淹没混乱;起因于逐步增大的起因于逐步增大的恐慌或耗竭恐慌或耗竭,情绪反应情绪反应 心心-身反应身反应
14、如果没有解决问题身体如果没有解决问题身体痛苦会继续痛苦会继续修修 通通面对已经发生的面对已经发生的事实事实,将体验整将体验整合入人格之内合入人格之内人格扭曲人格扭曲长期的爱和长期的爱和工作能力的扭曲工作能力的扭曲淹没状态淹没状态烦扰图像和想法烦扰图像和想法事件的持续存在事件的持续存在完全回避完全回避诉诸诉诸例如药物等措施例如药物等措施来否认痛苦来否认痛苦应激后反应的阶段(M.Horowitz)讲座大纲心理减压法Mitchell(1995);Dyregrov(1998)心理减压法(psychological debriefing,PD)一种在经历心理创伤后早期提供的心理干预,其目的是防止进一步的
15、恶化。半结构化 减轻初期困扰,预防创伤事件后的心理后遗症。是系统干预的一部分。历史 Jeffrey T.Mitchell在1983年首先提出了危机事件应激管理(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的概念。心理减压的七个阶段:一、开始阶段开始阶段介绍介绍:会谈的目的是回顾参与者对创伤的反应,进行讨论,找到处理的方法并防止将来的问题。三个基本原则:(a)不被强迫说任何事情;(b)信任与保密;(c)讨论的重点是参与者的印象和反应。心理减压的七个阶段:二、事实阶段事实阶段 期待与事实:期待与事实:回顾事件的细节。他们曾经期望发生什么?专注于当时的体验。为什
16、么当时他们会这样反应。心理减压的七个阶段:三、想法阶段想法阶段 想法和印象:想法和印象:在你意识到受伤时最初的想法是什么?在你意识到受伤时最初的想法是什么?你当时做了什么?你当时做了什么?(a)重构所发生事件的图像。(b)把个体的行为反应放在创伤的背景下去看(c)整合创伤经历。在五个通道分析感觉印象:所见,所听,所触,所闻,所尝。以达到对创伤更现实的重构。你的想法和做法。心理减压的七个阶段:四、反应阶段反应阶段 情绪反应:情绪反应:通常是PD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释放情绪:恐惧、无助、挫败、自责、愤怒、内疚、焦虑和抑郁。事件后所体验到的情绪反应。心理减压的七个阶段:五、教育阶段教育阶段 正常化:正常化:促进接纳正常反应。分享情绪。描述将来可能出现的正常的情况。侵袭性想法和影像侵袭性想法和影像 回忆时的痛苦回忆时的痛苦 企图逃避想法、感受和扳机事件。企图逃避想法、感受和扳机事件。与人疏离与人疏离 对曾经喜欢事物失去兴趣。对曾经喜欢事物失去兴趣。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 睡眠问题睡眠问题 烦躁、羞耻、内疚、愤怒烦躁、羞耻、内疚、愤怒 过度警觉,易受惊吓。过度警觉,易受惊吓。心理减压的七个阶段: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