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课心得体会座谈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劳动教育课心得体会座谈发言.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高校劳动教育课心得体会座谈发言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基础,具有综合育人价值,是高校落实 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目前,部分高校仍存在劳动教育“是什么”认 识不足,“做什么”千篇一律,“怎么做”缺乏新意的短板,出现重 “德智”轻“美劳”、重理论轻实践、重劳动轻劳育、重结果轻过程 等问题。因此,探索创新劳动育人路径,提升劳动育人水平,需要高 校要在育人体系、长效机制、文化意识等方面下足功夫。探索建立理论和实践双轨并行、纵向交互,打通劳动教育的“最 后一公里”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探寻真理。创新高校劳动育人体系,需坚持 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并行,贯穿始终,并与人才培养、思政工作、管 理服务纵横交错、深度融合。
2、一是将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横向融合,推进劳动教育“三进工作”。 以学生为中心,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劳动课程建设, 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和考核评价机制。打通专业教学和劳动教育之间 的界限,充分调动专业课程中的劳动平台资源,充实到专业课程教学 之中。加强劳动教育教材建设,形成学校统一领导、专家全面指导、 师生共同参与的教材管理体系,选用、编写适合各高校特色的专门性 劳动教材。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虚拟教研室的建设,编制劳动理论和实 践课程教学大纲,推动区域化劳动教育的发展。创新劳动课堂教学模 式,如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等,优化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体验感。二是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横向融合,在劳
3、动教育中培 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高校劳动教育二课堂建设,完善 劳动教育思政评价体系,将“二课堂成绩单”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 价体系,设立劳动专项奖助学金。发挥团学工作人员、辅导员的特殊 角色定位和思政教育作用,开展“宿舍文化周”“劳动技能大赛”等 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指导大学生劳动实践类社团 建设,鼓励开展“辅导员指导-社团引领-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 将心理辅导中的“运动减压”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通过 劳动“走出去、动起来、笑开怀”。三是劳动教育与管理服务横向融合,开创师生共同参与的管理服 务劳动育人新格局。探索建立高校勤工助学大数据体系,通过搭建网
4、 络平台,确保高校“三助一辅”岗位需求与大学生专业背景、课余时 间、家庭状况、工作意愿、专业技能等信息双向匹配,创新专职与兼 职相结合的管理服务工作模式,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获得感”。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劳动育人模式,形成“深层次、全周期、 多维度”的劳动育人长效机制一是坚持全员劳动育人,充分发挥高校教学及教辅人员、思政工 作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主体作用,并在组织协调、教育教学、考核 评价等层面,为高校劳动教育主体提供激励保障。加强组织保障,统 筹劳动育人资源,构建由党委统一领导,教学人员为主、家庭人员为 辅、思政人员引领、行政人员保障、社会企业支持的“五位一体”多 主体参与的劳动育人保
5、障机制。二是坚持全过程劳动育人,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高等教育“招生 -培养-就业”各阶段,实现劳动教育的全周期管理。深化劳动育人, 是一项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工程,需要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予以保 障。各高校要从大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需求着手,分阶段规划好劳动 教育的整体安排,实现劳动教育的精细化、过程化管理。各高校在劳 动教育实践中,可根据大学不同阶段的培养需求,探索建立全过程的 劳动育人保障机制:大一学年开展集体劳动实践,将劳动教育与专业 课程或社会实践相结合;大二学年开展个人服务性劳动实践,包括假 期返乡参与农活、工活、家务活等各类劳动实践;大三学年开展专业 生产劳动实践,包括学生根据专业特色进
6、行课程实习、创新创业、科 研创新等等;大四学年开展实习就业劳动实践,引导大学生在职业环 境下积累工作经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三是坚持全方位劳动育人,聚焦校内、校外各种不同类型的劳动 资源,形成集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志愿服务、手工劳作、科研创新 为一体的全方位劳动实践育人体系,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多维度的平 台保障。依托高校“双创”平台,以项目建设、技能竞赛、企业孵化 等为抓手,在创新创业中推动劳动育人。以冬奥会志愿服务为契机, 完善高校志愿服务奖励嘉许制度,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度。针 对学术创新能力突出的大学生,侧重于开展科研创新的劳动实践教育, 鼓励学生提前“进科研、进项目、进团队”,保障
7、科研创新平台的育 人效果。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立“求职班”“技能班” 等实践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在劳动育人方面的创新。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推动劳动教育从“量”到“质” 的转变一是弘扬青春“工匠精神”,传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至今 的劳动文化传统,深化大学生关于劳动价值的思想认识。所谓“工匠 精神”,是爱国精神、时代精神、劳动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 奉献精神在劳动实践中的体现,具有“知行合一”“天道酬勤”等哲 学思想内涵。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刮起“工匠精 神”青春风暴的青年主力军,高校应承担起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 国工匠的时代责任,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从
8、思想上认识劳动的目的和价 值,培养“工匠精神”。二是弘扬青春“劳动精神”,加深新时代大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 解。加强劳动教育,首先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精神,打造高校特 色的劳动育人模式。其次,通过劳动教育,培育高校大学生树立“劳 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新时代劳动观,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劳动素养和技能。三是弘扬青春“劳模精神”,强化高校劳动文化氛围,推动劳动 教育从量变到质变。高校通过创新开展“劳动实践月”和“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宣传展”等文化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校园劳动文化氛围, 有利于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推进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同向融合。劳 动育人的核心在于“育”,高校要在解决劳动教育“从无到有”的基 础上不断深化,强信念、抓精髓、保目标,坚持文化引领,推进劳动 教育“从有到精、从量到质”的转变。